【摘要】:教材即課程,語文教材的文化建設是語文課程與教學改革的重要方面。語文教材作為教學工作中的重要載體,是教學內容中重要的文化傳播工具。因此,教材的編輯者和使用者有必要在語文教學工作中對語文教材進行文化設定,用文化的眼光對語文教材進行編制和教學。只有通過對語文教材的文化建設,我們在教學中才能更好地傳承我們的中華文化經典,才能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開拓文化視野。
【關鍵詞】:語文教材;文化內涵;文化設定
語文教育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語文不是純語言訓練課程,而是富有人文關懷的文化課程。語文教材包含了古今中外的文化形態和文化層次,牽涉到豐富的文化現象,不同的語言和選文也內蘊著不同的文化傳遞。教師深切地了解語文教材的文化內涵,不僅有利于自身對教材進行文化定位,還有利于開拓學生的文化視野。
一、語文教材的文化內涵
語文教材是文化的載體,文化的組成,就是文化本身。它是對社會文化成果進行教育文化學的結構分析和破譯編碼的獨特的文化沉淀。因此,語文教材是一種獨特的文化模式,它既作為中華文化傳承的工具也作為文化交流的視野橋梁。2001年頒布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強調了語文在人類文化中的地位,讓人們關注語文教材作為中國文化的載體,探尋語文背后的中國文化傳承。研究者認為“語文課程作為文化的特殊載體,它是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交匯的地方,是異域文化與本土文化碰撞的地方,是教師文化和學生文化相吸納的地方, 是書本文化和生活文化融會貫通的地方。語文課程自然會產生自己的文化。語文課程既是社會文化的組成部分,又是一個特定的文化系統”語文教材體現為文化的內容而言,它是傳遞、交流、重構和創造文化的高級文化體。
語文是民族母語的教育,語文教育無不積淀著民族的情感、思想和文化,因此,我國的語文教材在文化定位上必然要植根于漢民族文化傳統,強調中華文化經典傳承,體現中華民族特色。鄭金洲先生說過“文化與教育的唇齒相依,使教育中各個方面無一不打上文化的‘烙印’。一方面是各種不同的文化無孔不入地滲透到教育過程中,另一方面教育無時無處不在程度不同地反映著這些文化。”語文教材就文化的形式而言,它是一個開放有序的教育文化模式,是多元文化的交匯處和結合部。語文教材除了傳承中華文化外,還不斷地對民族文化和外來文化進行融合。從這個意義上說,語文教材文化蘊藏著巨大、深沉的歷史內涵和變革進取的時代精神。
從語文教材的文化建設來說,就是要對語文教材的文化缺失進行重構,回歸語文教材原本的文化特性,用文化的眼光發掘教材文本的文化資源,促使學生學習民族語言和民族文化,用文化審美的眼光透視、把握和建設語文教材,從而不斷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和人文素養。
二、語文教材的文化設定
語文教材文化內容在一定的課程體系中主要以知識經驗的形態呈現,因而,語文教材的優化選擇,首先體現為知識的優化選擇。錢理群在他的著作《語文教育門外談》中強調:“語文教育所用的教育材料是語言文字,是各類文體的文章,文學作品又占據了很大的比重,都無一不積淀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人文精神。”語文教材的文化設定主要從語言和選文兩方面進行:
1.語文教材的語言文化設定
語文教材作為一種文化構成與存在的命題,與它文化載體的工具屬性一樣,同樣源于語言的文化特征。語言是記錄文化現象、表達文化思想和精神的符號系統。語文教材的編訂離不開語言文字的選擇,沒有文化的語言在語文教材中是缺少生命力的蒼白的文字而已。“各民族的語言不僅是一個符號系統,而且是該民族認識世界、闡釋世界的意義體系和價值體系。語言不但有自然代碼的性質,而且有文化代碼的性質;不但有鮮明的工具屬性,而且有鮮明的人文屬性。”美國語言學家薩丕爾指出:“言語是一種非本能性的、獲得的、‘文化的’功能。”人們在習得語言能力,在進行語文學習的時候,也在潛移默化地內化其中所蘊含的文化因素。語言本身也是一種文化現象,是整個文化系統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馬林諾夫斯基指出:“語言是文化整體中的一部分,但是它并不是一個工具的體系,而是一套發音的風俗及精神文化的一部分。”語文教材必須要注意把握語言與文化的同構性,把握語言的民族性。語文教材的語言文化設定可從漢字文化進行分析和認識。漢字有其特殊的構造方式和結構特征,它獨特的形體本身就蘊涵著豐富的文化意蘊和文化精神,充盈著豐盈的文化意蘊。漢字是具有靈動性的語言,西方人稱漢字是“東方魔塊”,說明了漢字語言在我國的語文教材中的文化設定占據著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語文教材在對語言文化設定時,要有所區分地選擇教材上的語言,務必能使學生感受到漢字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和世界語言文化的瑰寶。
2.語文教材的選文文化設定
錢理群說:“語文教育所用的教育材料是語言文字,是各類文體的文章,文學作品又占據了很大的比重,都無一不積淀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人文精神。”語文教材中文質兼美的經典性材選文都是人類文化的結晶,離開教材選文,語文教學就沒有了憑借和依據。“從宏偉壯觀的巴黎圣母院到清撤碧凈的漓江春水,從遙遠艱苦的南極探險到樂趣無窮的雨中登泰山,從祟高感人的普世情懷到微妙親切的人間情愛,從深奧玄冥的哲學之恩到細切瑣碎的飲食生活……物無大小、事無巨細、情無高下,只要是能體現文化的本質規定性、符合事物發展規律和情感邏輯的東西,都以其獨特性的存在成為語文教材的編寫選擇。”又如傳統的國學經典教材《百家姓》、《三字經》、《千字文》中短小精悍的字詞間都蘊含著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和歷史知識。如果教材選文僅僅作為語文知識訓練的材料,并不關注它的文化特性,這無疑是一種文化資源的浪費。
語文學習要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與生活對話以及與自己的心靈對話。學生在語文教材選文的文化設定下進行對話,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學會積極探求生命,學會辨別善惡是非,加深自身的認識,更能真正地涵養文化精神,增加文化底蘊。
三、結語:
在新理念下,語文教材不僅僅是一種教學資源更多的是一種文化的文本。《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中強調語文教材要“富于文化內涵”,讓學生在教材的自主學習過程中獲得情感陶冶,涵養文化精神,有利于學生“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因此,語文教材的語言和選文的文化設定使學生得到情感的陶冶、心靈的體悟,要使學生感受語文的文化內蘊,使學生既能體悟中華文化的魅力又能站在一個更高的文化角度思考人生,這是語文教材文化建設的根本內涵和終極使命。
參考文獻:
[1]曹明海,陳春秀.語文教育文化學[M].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2005:189.
[2]陳金才.文化就是力量:論語文課程文化的建構[J].語文教學通訊,2007(11).
[3]鄭金洲.教育文化學[M].北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33.
[4]錢理群.語文教育門外談[M].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9.
[5]于漪.弘揚人文 改革弊端—關于語文性質的反思[J].語文學習,1995(1).
[6]薩丕爾.語言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4:4.
[7]馬林諾夫斯基.文化論[M].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