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核心素養培養問題是當前世界各國關注的熱點問題。本文探討了核心素養的內涵及其與素質教育的關系,提出在我國課程改革中落實核心素養,可以從三方面入手:將核心素養融入學科課程、開發跨學科綜合課程、開發相應的課程資源。
【關鍵詞】:核心素養;跨學科;目標;實踐
核心素養自提出以來,受到了廣泛地關注。如何將核心素養從一個目標落實到實踐中,是學者們當前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的一個重要問題。
一、核心素養的內涵
素養是后天環境、教育和主觀能動性綜合作用的結果,是內在的、相對穩定的身心方面的特質。核心素養則是指素養中能促進人的成長、人生發展、可提升、可進階的部分[1]。核心素養涉及多方面的能力指標,這些素養既能夠促進個體發展,又有助于形成運行良好的社會。
較早對核心素養體系做出較為系統解釋的是國際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確定了核心素養三個維度的九項素養[2]。歐盟提出的核心素養涉及八個方面,即母語、外語、數學與科學技術素養、信息素養、學習能力、公民與社會素養、創業精神以及藝術素養[3]。美國提出“21世紀學習框架”,包括學習成果和支持系統兩大板塊[4]。我國核心素養體系主要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必須品格和關鍵能力,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素養[5]。
綜上所述,各國都是從實際國情出發,以時代發展和社會需要以及人的全面發展為導向制定框架的。盡管對核心素養的內容因研究視角、理念等方面的不同而存在些許差異,但不難看出,各國制定的核心素養框架既反映了時代與社會的影響和要求,又受制于特定的歷史文化。
二、核心素養的獨特性
(一)傳統教學與核心素養培養的內在沖突
傳統教學與核心素養之間的矛盾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第一,培養方式方面,人的素養具有可塑性,可以通過后天的教育來培養塑造,但是不能以間接經驗的方式進行傳授。但傳統教學是以間接經驗的學習和傳遞為核心的,是建立在學科知識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第二,教學方法方面,傳統教學的方法以教師的講授為主,旨在提高教學效率,即間接經驗的傳授效率。而核心素養的培養則更強調在教師引導下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更重視學生個體在教學活動中的地位。第三,在評價標準方面,傳統教學中因為學生學習的間接經驗是前任已經證實的認識,因此更主張以紙筆測驗作為檢驗教學效果的主要標準。而對核心素養的評價則涉及到多方面的能力指標,需要進行進一步的研究。
(二)核心素養培養和素質教育的關系
核心素養培養是對素質教育的超越與延續。首先,核心素養回應的是新時代的新型人才所必備的素養問題,注重作為全面發展的人的素質結構,而素質教育則是強調學生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對于新時代對人才的需要遠遠不夠,從這一點上看核心素養是對素質教育的超越。其次,素質教育的實踐使得教育目的的關注點從知識中心轉變為學生發展中心,教學方式也轉變為學生自身能動活動為主的素質教育方式,但是,素質教育對于學生全面發展的內容結構停留在德智體美的一般性發展,缺乏系統性和時代性,較為抽象[6],而核心素養研究則體現時代要求,是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系統的素養體系。
三、落實核心素養的建議
要想真正在課程改革實踐中落實核心素養,可以考慮從下述幾個方面著手:
(一)基于核心素養培養的課程改革建議
學校課程是實現教育目標的重要部分,因此,要落實核心素養,就必須通過課程改革將核心素養融入學校課程體系。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課程改革:
1.將核心素養融入學科課程
我國現行的課程方案是以學科課程為主體的,落實核心素養的培養,應該努力將核心素養的框架融入各個學段、學科的課程目標中,以建立起共同指向核心素養培養的學科課程體系,使學生在各年級不同主題的學習過程中,有針對性地形成相應的技能素養。如在數學、科學、物理等課程的相關內容主題中可涉及對科學精神的培養,在語文、歷史等課程的相關內容主題中可涉及對人文底蘊的培養。
需要注意的是,通過課程改革從整體上規劃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并不是要涉及出全新課程體系,而是要明確核心素養與已有學科課程之間的相關關系,通過從各學段、多學科課程的學習培養同一項或共同的幾項素養,從而實現核心素養與已有課程體系的融合。
2.跨學科綜合課程的開發
核心素養框架的建構是一種面向未來的選擇,教育應當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生活所需的關鍵能力,學生的學習應該旨在形成解決真實生活中的問題所需的各種知識和能力,而不應局限于某一學科內容主題的學習。因此,在課程內容的設計時,既要有某一學科的視角,又要有跨學科的內容主題。例如美國STEM教育就及其重視學生跨學科綜合能力的培養,鍛煉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STEM,即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數學(Mathematics),是一種以問題為導向,基于真實生活情境的,貫通學科知識的系統化的學習方式[7]。
我國跨學科綜合課程的開發必須基于本國所處的國際局勢,本國國情和國內教育體制設計,不可直接復制美國的經驗,設計出帶有中國特色、體現國家利益的跨學科綜合課程,才能有利于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
3.開發基于核心素養培養的課程資源
在落實核心素養培養的過程中,需要與之對應的課程資源來推進核心素養與學科課程的融合以及跨學科綜合課程設計。因此,開發基于核心素養培養的課程資源尤為重要。其中,教材是推進和實施核心素養課程的重要載體,新的教材應該強調學習的過程及表現,應提供高層次認知思考能力的學習素材,讓學生能夠運用知識解決問題,教學素材應具啟發性與創造性,為提供學生觀察、探究、討論與創作等操作和展示的學習機會。此外,還可開發網絡課程資源,使教師也有越來越多的機會接觸到核心素養相關的課程資源[8]。
參考文獻:
[1]陳文強.核心素養如何轉化為學生素質[N].光明日報,2015-12-08(15).
[2]褚宏啟,張詠梅,田一.我國學生的核心素養及其培育[J].中小學管理,2015(9):4-7.
[3]劉新陽,裴新寧.教育變革期的政策機遇與挑戰——歐盟“核心素養”的實施與評價[J].全球教育展望,2014(4):75-85.
[4]鄧莉,彭正梅.通向21世紀技能的學習環境設計——美國《21世紀學習環境路線圖》述評[J].開放教育研究,2016,,22(5):11-21.
[5]《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項目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征求意見稿)[R].2016-1-29.
[6]陳佑清.“核心素養”研究:新意義及意義何在?——基于與“素質教育”比較的分析[J].課程·教材·教法,2016,36(12):3-8.
[7]李慧,王全喜,張民選.美國STEM教育的探析及啟示[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45(5):144-152.
[8]劉晟,魏銳,周平艷等.21世紀核心素養教育的課程、教學與評價[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6,3:3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