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八世紀末期,法國興起了一場資產階級革命。大革命的爆發,沖擊了歐洲封建勢力,取得了資產階級革命的完全勝利,使整個歐洲社會發生著劇烈的動蕩、尖銳的矛盾沖突。革命中的種種極端現象使革命名聲掃地,隨著內戰、迫害、恐怖與國際戰爭橫掃歐洲大陸,法國革命迷失了方向,陷入暴力、劫掠和不義。法國大革命很快就招致了思想反擊,人們重新審視理性時代的種種前提假定,然后予以排斥,從而促成了浪漫主義的轉向。進入浪漫主義時期后,歐洲國家的文學創作也受到了相應的影響,進而形成了浪漫主義文學。這篇文章以法國大革命為時代背景,詳細論述了法國大革命對思想文化歐洲文學及科學技術的影響。
【關鍵詞】:法國大革命;思想文化;歐洲文學;科學技術
1、引言
1798年的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沖擊法國的封建勢力,同期資本主義在法國部分地區已相當發達,出現許多資本主義性質的手工工場,個別企業雇傭數千名工人并擁有先進設備,金融資本雄厚。資產階級已成為經濟上最富有的階級,但在政治上仍處于無權地位。農村絕大部分地區保留著封建土地所有制,并實行嚴格的封建等級制度。資產階級、農民和城市平民組成第三等級,處于被統治地位。18世紀末第三等級同特權階級波旁王朝國王路易十六的矛盾日益加劇,特權階級頑固維護其特權地位。資產階級則憑借其經濟實力、政治才能和文化知識處于領導地位。
統治法國多個世紀的君主制封建制度在三年內土崩瓦解,法國在這段時期經歷著一個史詩式的轉變:過往的貴族、封建和宗教特權不斷受到自由主義政治組織及上街抗議的民眾的沖擊,舊的觀念逐漸被全新的天賦人權、三權分立的民主思想所取代。法國大革命爆發,推翻了法國的君主專制政體,并為以后的革命掃清了道路。
隨著法國大革命的爆發,思想觀念在法國大革命中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浪漫主義思潮不斷涌現,掀起了浪漫主義革命,啟蒙理性主義勢頭更為強勁。隨著思想文化的不斷發展,歐洲的文學創作在歷史舞臺上更為活躍,一些浪漫主義的代表人物及文學作品在歷史長河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至今廣為流傳。
2、法國大革命下的思想文化傳播
十八世紀末法國大革命的爆發,是當時經濟、政治、文化發展的必然產物,摧毀了法國封建專制制度,促進了法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也震撼了歐洲封建體系,對歐洲各國思想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為了反映歷史這一特點,一個新的思想潮流—浪漫主義思想迅速興起,成為這一時期歐洲文學的主流。浪漫主義常被認為始于盧梭,其文學創作是這一時期最大的勝利,浪漫主義側重從主觀內心世界出發,抒發對理想世界的熱烈追求。許多知識分子和歷史學家把浪漫主義視為啟蒙運動的反彈,是一種對啟蒙時代的反思。浪漫主義革命在思想、經濟、政治等領域都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浪漫主義注重絕對自由,反對古典的社會封閉制度社會。法國大革命結束后,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人民得到了解放,擺脫了封建貴族勢力的壓迫,發展了資本主義經濟,社會制度不斷完善,促使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法國大革命的影響下,君主制度的建立,浪漫主義思想不斷涌現與擴展,歐洲各國相繼出現了浪漫主義思潮。
在浪漫主義時期,文學創作的貢獻尤其突出。可以說這種浪漫主義精神最先出現在德國,進而遍及整個文壇。拜倫和雪萊將浪漫主義文學推向頂峰。雪萊著名的詩篇《西風頌》以西風掃落葉象征革命力量掃蕩反動統治,預言了革命的春天必然來臨。詩篇結尾的預言:“西風喲,如果冬天已經來到,春天還會遙遠?”表達了他對未來的革命樂觀主義。從雪萊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出,雪萊對現實生活的批評以及對未來民主社會的憧憬。英國詩人拜倫的文學創作也受到法國大革命的影響,他歌頌自由主義,反對舊封建貴族勢力的壓迫,通過對雪萊和拜倫作品的研究,使我們感受到法國大革命對雪萊和拜倫作品的影響。
3、法國革命下的文學作品
法國大革命這一時期是資本主義在法國取得勝利的時期,也是資產階級文學日益繁榮的時期,由于受大革命的影響,文學作品大都以社會背景為前提,反映了激烈的資產階級斗爭和社會的劇烈變化。在題材內容、風格流派、藝術形式上,表現手法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時期。
3.1 法國大革命前夕—《雙城記》
十八世紀的法國資本主義日趨發展,但在波旁王朝的統治下,資本主義生產力的發展受到了阻礙,逐漸產生了階級矛盾。隨后在封建王朝的制約下,人民無法忍受壓迫,不畏強暴,紛紛涌上巴黎街頭,同軍隊發生沖突,7月14日,他們終于攻占了象征封建專制的巴士底監獄。反映這以歷史時期的文學代表作品為《雙城記》。
《雙城記》是英國作家查爾斯·狄更斯所著的一部以法國大革命為背景所寫成的長篇歷史小說,情節感人肺腑,是世界文學經典名著之一。故事中將巴黎、倫敦兩個大城市連結起來,圍繞曼奈特醫生一家和以德法奇夫婦為首的圣安東尼區展開故事。小說里描寫了貴族如何敗壞、如何殘害百姓,人民心中積壓對貴族的刻骨仇恨,導致了不可避免的法國大革命,本書的主要思想是為了愛而自我犧牲。書名中的“雙城”指的是巴黎與倫敦。小說中封建貴族勢力欺壓百姓,破壞資產階級生產,反映了貴族勢力的專橫跋扈態度,正是由于這些消極因素,導致了法國大革命的爆發,這部文學作品正是對法國大革命爆發前夕社會、政治的真實寫照。
3.2 法國大革命的爆發—《悲慘世界》
法國大革命前夕,法國社會制度混亂,君主專制制度占統治地位,人們的一切活動受到國家、君主的制約。在這樣的社會里,百姓生活貧困、社會動蕩不安、威脅社會乃至國家安全。
1862年法國作家雨果發表了一部長篇小說《悲慘世界》,講述了1802年因偷取一塊面包而被判處十九年苦役的冉·阿讓結束了法國南部土倫苦役場的苦難生活。小說涵蓋了拿破侖戰爭和之后的十幾年的時間,是十九世紀最著名的小說之一。小說中人物的悲慘命運正是對法國大革命前夕,法國社會現狀的真實描述。主人公冉·阿讓多次偷竊不知悔改,方汀拋棄自己的孩子被迫做妓女,這些人物形象的刻畫都是處于對社會的無奈。貧困使男子潦倒,饑餓使女子墮落,猛烈地抨擊了資產階級的法律虛偽,全面地反映了19世紀上半期法國的政治社會生活,同時也描繪了革命中期,戰爭對人們生活的迫害。
3.3 法蘭西第一帝國的滅亡—《戰爭與和平》
1804年,拿破侖稱帝,建立了法蘭西第一帝國,即拿破侖帝國,結束了法國政府執政的統治,這是拿破侖建立的第一個君主專制制度國家,在19世紀的歐洲影響甚大。拿破侖對內進行資本主義統治,對外進行大范圍的侵略擴張,并在第三次反法同盟中取得勝利。但在隨后的侵俄戰爭中慘敗,第六次反法聯軍攻占巴黎,4月6日拿破侖被迫退位,波旁王朝復辟。1815年3月20日,拿破侖返回巴黎復位,史稱百日王朝。但6月18日滑鐵盧戰役失敗,拿破侖再次退位,宣告第一帝國正式告終。
《戰爭與和平》以1812年俄國反對拿破侖入侵的衛國戰爭為中心,前后反映了1805年至1820年間俄國一系列的重大歷史事件。1805年7月拿破侖征服了歐洲,法俄之間正蘊育著激烈的戰爭,然而在彼得堡上層的人們依舊過著休閑恬靜的生活,小說描繪了一些達官貴人、封建貴族的生活,他們匯聚在皇后的女官舉辦的家宴招待會上。整部作品在戰爭與和平的畫面中交替,揭露了宮廷官僚和上層貴族人們生活的腐敗,進而描繪了全國人民英勇無畏和自我犧牲精神的勇于斗爭精神,高度贊揚了人們的愛國主義情操。《戰爭與和平》這部小說描繪了法蘭西第一帝國的慘敗,賦予更廣闊的生活背景,描寫了眾多豐富的人物形象,是對整個歷史事件的深刻體現。
4、法國大革命與科學技術的發展
拿破侖統治時期,法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迅速,開始采用機器生產,到1812年,國內已有200多家機械紡紗廠。1811年,工業生產總額比1789年提高50%。在農村由于消除了封建關系,農業發展也很快。城市的資本又紛紛向農業滲透,加速了農業資本主義的發展。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法國大革命促進了科學技術的進步,引來了新的科技革命。
19世紀20~60年代,法國工業生產中以機器為主體的工廠制度代替以手工技術為基礎的手工工場的一場變革,亦稱法國科技革命。法國科技革命的發生,是法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必要結果,它既是工業生產技術的革命,又是社會關系的巨大變革。在科技革命中涌現出許多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知名的科學家,他們在科技革命的進程中發揮了不可泯滅的作用。這幾十年里正是法國國民經濟空前發展的時期,特別是重工業的發展尤其迅速,煤和鐵的產量明顯提高。在政府的鼓勵帶動下,交通運輸迅速發展,鐵路的修建形成了科技革命的高潮。同時,這一時期的輕工業仍然保持著較高速度的生長,紡織工業采用了先進的生產技術,機器生產代替了手工業生產,產量大幅度增多,遠銷國內外。60年代末,法國蒸汽機的使用促使工業生產總值不斷提高。
隨著科技革命的不斷發展壯大,工程師與科學家的界限越來越小,更多的工程師埋頭做科學研究,有許多來自工業發達地區和工人階級子弟成為了科學家,他們對化學和科技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也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在社會生活方面,農村人口涌向城市,出現了城市化現象。
5、小結
縱觀歷史長河中,在革命與改革的歷史潮流中,思想與文化的進步、政治體制與科學技術的發展,都對社會的前進受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法國大革命亦是如此,法國大革命推翻了舊的封建體制,沖擊了傳統的貴族官僚壓迫,解放了人們思想,使整個歐洲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進而引發了思想體系的反思,出現了浪漫主義思潮。同時,在浪漫主義思想的影響下,歐洲文壇蓬勃發展、異常活躍,相應地出現了一批批優秀的作家,致使文學創作達到頂點。在法國大革命的影響下,法國資本主義蓬勃發展,各國相繼出現了科技革命,促進了科學技術的進步。由此可見,法國的大革命與思想文化和科學技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參考文獻:
Roland N.Stromberg,European Intellectual History Since1789[M],America,Prentice-Hall,Inc.Englewoo,1986:11,37.
羅蘭·斯特龍伯格著,劉北成、趙國新譯,西方現代思想史[M],中央編譯出版社,90年代:227-231.
鮑維娜,歐洲文學中的法國大革命[J],蘭州大學學報,1990(4):92.
④潘磊,從雪萊看法國革命對浪漫主義文學的影響[J],文化研究,2009(2):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