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擬以費孝通所著的《生育制度》談起,淺析生育制度作為保障社會結構完整性的重要工具的現實意義,并反思和思考社會發展過程中生育制度面臨的挑戰。
【關鍵詞】:社會結構;完整性;生育制度;轉變
費孝通先生就是中國社會學者中的杰出代表之一。其《生育制度》自1947年出版以來,就有諸多學者對其進行研讀,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在有關人口研究的經典著作中,費孝通先生的《生育制度》并不探討大范圍內的人口遷移、變動帶來的人口問題,或是詳述人口控制的方案,而是從結構功能主義出發,即認為社會是具有一定結構的系統,社會各組成部分是相互關聯的,并會對社會整體運行發揮作用。費孝通先生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和緊貼生活的實例為我們展現了中國人的生活狀態,對婚姻、家庭、生育、社會結構、社會繼替等進行考察,費孝通先生關注的不僅僅是生育本身,更多的是站在保持社會結構完整性的立場上,分析生育—撫育—繼替間的社會過程。雖說《生育制度》仍是認識當今社會問題的重要工具,現實中,隨著社會的發展,《生育制度》中所呈現的理論還有待進一步發展的余地,在肯定生育制度作為保障社會結構完整性的現實意義的同時,我們也應看到當代社會的生育觀的轉變,新人口問題,如“丁克家庭”、“獨生子女家庭”、“單親家庭”、代際間的矛盾以及留守兒童家庭撫育弱化等問題,這些問題無疑對費孝通的《生育制度》理論提出挑戰,這些都值得我們進一步去研究和探討。
一、社會結構與生育制度的關系
費孝通先生在《生育制度》中表述了建立人與社會同構關系的認識,在研究中費孝通先生認為:社會是超越于個人的實體,個人是社會的載體,并從自身經歷的社會變革中體會到個人獨立于社會之外的價值。“明確地否定家庭、婚姻、親屬等生育制度是人們用來滿足生物基礎上性的需要的社會手段,反之,社會通過這些制度來限制人們滿足生物需要的方式”[1]個人在社會結構中按照自己的角色需求扮演著自己份內的社會角色,個體處于社會結構中。
書中也闡述了社會分工與生育制度之間的緊密聯系,認為個人生活所依靠的不是任何的別的個體,而是各個個體間相互配合別人行動的社會分工體系。社會分工結構依靠人的工作才能有效運轉,但是,在現實社會中,人們不可能永久生存,總有死亡的一天,為了維持自己的生活,就必須維持社會分工結構的和諧。
二、社會結構中生育制度的意義
對于“生育”的理解包括“生”和“育”兩方面,即從孩子出生至將孩子撫育成人的過程。生育制度是人類種族綿續的保障,種族的綿續就是人類的新陳代謝的過程。生育制度能夠有效的保障新出生的人,并經過撫育能接替死去的人擔任他們的社會分工角色,以至于不破壞原有的社會分工合作。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生育制度是社會結構完整的保障。
(一)生育制度與社會結構聯系的易斷性
《生育制度》一書中將生育制度分為三個部分:結婚,即男女雙方相互結合成為夫婦;生殖,即父母雙方生育孩子;撫育,即父母雙方共同將孩子撫育成人的過程。在這三部分中兩兩相間呈現易斷性。生育制度中兩性分工僅僅從兩性生殖演化的結果確立雙系撫育的責任是不全面的,因為,婚姻不一定導致生殖,生殖也不一定要以結婚為依托,也就是說,婚姻與生殖并不存在必然的聯系。特別是現代技術發展,避孕藥具的普及與使用,使性愛與生殖隔離開來,阻斷了從性愛到生殖的過程。
從生殖到撫育的過程中,對于生殖和撫育的區分很明顯。生殖是新生命的產生,撫育則是對新生命生活的照顧、供養和教育。對于生殖而言,只能有母親一方來承擔,但撫育卻需要父母雙方共同積極的合作。如若一方不愿意承擔撫育責任,拒絕合作,則將會造成另一方撫育的困難。現今,離婚的自由度不斷提高,離婚率也在不斷上升,使得人們從生殖到撫育的過程也很容易斷裂。
(二)生育制度是種族綿續的人為保障
在《生育制度》中,費孝通先生提出:“社會結構要完整才能發揮常態作用,則必須包含一定限度的人數。”為了保證社會結構的完整性,必須要靠生育來填充人數,于是在這一過程中便產生了生育制度。書中是這樣定義生育制度的:“當前社會中,我們可見男女們互相結合成夫婦,生出孩子,共同把孩子撫育成人,這一套活動我們將其稱之為生育制度。”對于生育的解讀,一是,胎兒在母體內的發育過程,也就是母體營養消耗虧損的過程,其中也包括懷孕期間的痛苦、臨盆的危險以及哺乳期間的麻煩等;二是,孩子的生活需要父母共同的撫育和供養。書中分析生育是“損人利己”的行為,父母如若要為切身利益打算,就得設法避免生育,這與維持社會的完整性必須生育相矛盾,是個人與社會之間的矛盾。如果不生育,社會就不能夠維持和繼續。為了調和兩者間的矛盾,并讓社會維持和繼續運轉,實現人類的種族綿續,因而制定了生育制度,所以說生育制度是人類種族綿續的人為保障。
在確立了社會性的親子關系后,不僅要供給孩子生活上的需要,而且還要能傳輸給他們在社會上謀生的技能,從根本上講,就是社會借助家庭這個微觀的新陳代謝機構來維持社會結構的完整和正常運行,即通過撫育這一行為來實現獨立的社會分子去繼替社會結構中的空缺。
在筆者看來,社會的合理分工帶來人們合理的安排,種族的綿續不能說是個體的要求,社會的完整是個人健全生活的前提,穩定的人口依賴于社會分子的新陳代謝,因此有種族綿續的存在。人們結成社會,每個人不能不依靠他人或外部環境,人們必須合作分工,各項分工之間必須相互補充、相互聯系,分工合作產生了社會結構,社會結構必須完整,形成一個結構完整的有機統一整體,這樣才能有效和持續的發展。
三、社會發展過程中生育制度面臨的挑戰
反思費孝通先生的《生育制度》,筆者收獲更多的是新觀點所帶來的沖擊。隨著社會發展的不斷變化,一方面,我們可以看到書中的許多理論觀點在新的社會現實中仍能得到印證,《生育制度》仍是認識當今社會問題的重要工具;另一方面,《生育制度》也顯露出歷史的局限性,書中的諸多觀點并不能完全對現實社會現象進行合理的解釋。為了更好地理解該書的學術價值,筆者認為必須結合當下實際社會現象,思考和剖析社會發展過程中生育制度所面臨的挑戰。
(一)人口發展規律的變化
書中第十一章闡述了“社會容量與人口”之間的關系,所謂結構、體系就是社會各分子之間的存在依賴與其他分子的存在,是相互關聯,相互維持制約。社會中各個人的生活是相互依賴,所有的行為必須與別人的行為相配合。表明社會的容量受結構的制約,一個結構所能容納的受社會空間位置安排的約束,不然就會顯得格格不入。社會內的個體不是簡單的堆積,而是組合[2]。
在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時代,人口發展規律也隨著社會經濟發展而呈現出新的態勢。我們知道由于人們生活質量的改善,醫療水平和受教育水平不斷提高,中國的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也在不斷降低,隨之而來的人口老齡化問題不斷加深。人口的增長必須與社會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與生態環境的承載力相適應,因此,人口發展為生育制度的調整做出了及時的指導。
(二)生育文化的改變
生育文化的改變是指我國推進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型生育文化,“反應的是一個階段或條件下的經濟社會和人的發展水平,反應著從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相互約束關系中形成的國家要求和人民不斷增長的自身發展和家庭發展的要求[3]。”新型生育文化即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晚婚晚育、少生優生、生男生女一樣好等婚育觀念等及學習其中的科學保健知識。
在新型生育文化中,生殖行為已不是單個個體的行為或單個家庭的個人私事,而是融入到社會的大范疇之內了,關系到整個社會的穩定發展。為了種族綿續,社會需要進行人口再生產即生育,生育制度就是為了滿足社會成員的再生產而確立的,費孝通先生的觀點是種族的延續不必從個人的生理本能的保障入手,一個完整的社會結構是個人、機體能夠在社會中存活和再生產的保證。
(三)代際間關系的轉變
家庭關系的現代化靠父代與子代間的“財富流”來衡量,當今的代際關系可以說是父代與子代之間的關系由傳統模式向現代模式的根本轉變。書中第十四章講述了“以多繼少”的觀點,描述的是在家庭人口眾多的情形下,家庭財產的繼承是一種“以多繼少”的情況。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人口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家庭人口明顯減少,家庭財產的繼承并不像費孝通先生在書中所述那樣,“以多繼少”的矛盾逐漸消除。獨生子女家庭日漸增多,很多家庭的生育觀由“多子多福”轉為“只生一個好”,家庭子女數減少,財產的繼承進而轉向“以少繼多”的發展。雖說這種“以少繼多”的家庭財產繼承模式緩解了財產繼承上的諸多障礙,但是,這也帶來了許多家庭贍養負擔加重等問題的出現。
(四)家庭撫育功能的弱化
費孝通先生提出對于孩子的撫育不僅要包括生理的撫育更需要社會撫育,這兩種撫育需要父母雙方共同合作完成,即所謂的“雙系撫育”。傳統的中國農村家庭對孩子的撫育是以父母雙方共同協作而的雙系撫育為主導,雖也有其他家庭成員或親屬的的幫助,但也只起輔助作用。然而,目前社會伴隨著“民工潮”的出現,由于父母雙方離異、外出打工等原因,居處的聚散多少是有關生活上的親疏。因而,子女的“雙系撫育”無法得到保障,單親家庭、留守家庭的問題日益嚴重。
父母不在身邊,單親家庭或是留守家庭的孩子面臨諸多困難。有研究表明留守兒童中,總焦慮傾向檢出率為6.21%。留守兒童在學習焦慮、孤獨傾向、過敏傾向、身體癥狀、恐怖傾向、沖動傾向、總焦慮傾向上的檢出率高于非留守兒童[4]。當父母長期缺位時,對子女的教育主要落在單系上,即父或母的單系撫育,原來的雙系結構轉變為單系撫育的結構,家庭教育職能明顯弱化。費孝通先生意識到這種單系撫育所帶來的不利影響,書中論述:“缺少父母任何一方,不但日常生活不易維持,而且男孩子不能再母親那里獲得他所需要的全部生活方式,女孩子單跟父親同樣得不到完全的教育[5]。”對于留守兒童而言,,他們的父母都外出時,原來的雙系撫育結構幾乎完全土崩瓦解,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主要依靠代理監護人來履行。在祖輩的監護撫育過程中,由于祖輩缺乏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往往缺失精神上、道德上的教育。事實上,即便是祖輩的監護,他們也常常因為忙于家務、工作,無暇顧及留守兒童的日常教育。
目前,家庭結構也出現了多元化的趨勢,婚姻的意義不僅僅是維持家庭撫育,具有生育能力而不選擇生育的人數也在不斷增加。“丁克家庭”是一種新型的家庭關系,對費孝通先生建立的“父—母—子”三角結構提出挑戰。在這種家庭中,夫婦雙方是沒有生孩子的打算,婚姻關系更多的是注重夫妻間的感情而不是為完成撫育的任務。“丁克家庭”以重視夫妻之間感情交流和生活享受及欲望滿足為主旨,體現了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6]。
在《生育制度》中,費孝通先生提到“撫育的作用的目的是在養成和實現獨立的社會分子去繼替社會結構中的缺額[7]。”單親家庭或留守家庭等新型家庭模式的撫育功能弱化。不僅會給他們自身的健康成長帶來諸多負面影響,而且也會給社會繼替的正常運行帶來麻煩。
四、結語
再讀《生育制度》,正如潘光旦先生評論的那樣,費孝通先生所述的生育制度足以滿足種族綿續或是人的社會的基本需要,展現了他眼中中國人締結婚姻之由、進行生育之故,探討了生育的意義,糾正了我們對日常生活中社會現象的誤讀。
費孝通先生從功能主義出發,認為社會是一個結構完整、有機統一的整體,人們為了謀生離不開社會結構。社會分工促進社會結構的完整性。生育制度能夠有效地保障新生兒經過撫育接替死去的人的社會分工角色,以至于維持社會分工合作的有效運行,因此,我們說生育制度是社會結構完整的保障。
社會經濟在發展,時代在不斷進步,人們的思想往往會受到所處時代的限制。《生育制度》中的某些觀點由于當時社會歷史條件的限制約束,難以對當代的社會現實現象做出合理的解釋。因而,社會發展過程中生育制度面臨諸多挑戰,只有將生育制度與當下社會現實緊密聯系、有機結合,我們才會發現這部著作的歷史地位和價值。
注釋:
[1]費孝通.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2]費孝通.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3]王建春.試論新型生育文化在穩定低生育水平中的作用.黑河學刊.2003(1)
[4]喬良,陳希寧,袁萍,蘇維,曾謹.某地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調查[J].現代預防醫學,2008(16)
[5]費孝通.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第134頁.
[6]劉改風.解析當今中國社會的“丁克”家庭[J].綏化師專學報,2004(2).
[7]費孝通.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第192頁,第216頁.
參考文獻:
[1]費孝通.鄉土中國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2]解韜,郭未,羅松盛.社會結構完整性與生育制度[J].人口與發展,2010.
[3]余紅,錢靈犀.費孝通的《生育制度》及其功能主義社會學[J].江西大學學報,1990.
[4]李明建.從婚姻、家庭、生育到社會—對《生育制度》的認識[J].法制與社會,2008.
[5]張子毅.費孝通《生育制度》評述.[J].讀書.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