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社會轉型和城鎮化建設的快速發展,進城務工的農民逐漸增多,農村留守兒童數量也越來越多。留守兒童受到媒體和學者關注。本文以央視有關“留守兒童”的新聞作品為例,從敘述視角、敘述結構、敘述節奏、意象選取等方面分析央視“留守兒童”報道的敘事策略。
【關鍵詞】:留守兒童;敘事視角;敘事結構;敘事節奏;意象選取
一、多視角敘事凸顯主題
零度焦點敘事是指敘述者無固定視角,不受視域限制,如同一個全知全能的上帝洞察世間一切。敘事靈活,全方位、全景式的敘述。旁白作為視聽新聞作品中最典型的全知視角,旁白有統領全文的作用,可以根據情節發展和敘述需要對事件進展進行直接告知,在跨越時間跨度、合理調度素材方面具備其他敘述視角不可比擬的優勢。央視“留守兒童”的報道中,旁白串起了整個片子的敘述脈絡,靈活地改變和轉移敘述視角。
內焦點敘事是指以作品中的人物作為敘述者,敘述者是事件的主導參與者或者目擊者。內焦點敘事給人身臨其境的感覺。在作品《留守兒童》和《留守空巢》中,留守兒童親自講述了獨自生活或跟爺爺奶奶生活的經歷,這是內焦點敘事。留守兒童敘述自己的經歷,使得報道深入到了人物的內心,帶有很強的真實感,更能能引起觀眾共鳴。
外焦點敘事是指敘述者象一臺攝像機那樣客觀記錄事情的表象,不追溯事情的歷史背景,不涉及人物的心理活動。在《留守空巢》中,外視角敘事是用畫面直接表達,例如留守兒童趙麗與羊玩、趙麗遠望空山和留守兒童托管學校墻上貼滿心愿卡,這些畫面沒有旁白,用畫面直接表達了留守兒童孤寂的內心和渴望父母陪伴的心情。
二、敘事結構順暢分明
敘事結構可以分為內部結構與外部結構。內部結構體現思路、線索、情感、邏輯等;外部結構則是表現層次、照應、開頭、結尾等。在《留守兒童》中有兩條結構線,一條是由“困難、孤獨、關愛”報道主題凝聚起來的內部結構,另一條是由采訪多個留守兒童串聯起來的外部結構。
《留守兒童》和《留守空巢》分別敘述了多個留守兒童不同的生活狀況,有的是自己獨立生活,有的是姐妹或兄弟一起生活,有的是跟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一起生活。作品以對多個留守兒童的采訪作為外線,以“關愛留守兒童”作為內線。在敘事過程中,前后呼應,敘述了留守兒童的生活現狀和改善方式,敘事結構自然順暢、層次分明。
作品《留守兒童,為什么沒留老師的命》以“事件產生的原因”為內在結構,以事件回顧、主持人解讀和嘉賓評述為外部結構,作品《到底有多少留守兒童?怎么查?》以四川省留守兒童人數的排查工作情況作為內線,以采訪排查進展、主持人就排查工作的述評和嘉賓點評作為外線,敘述了留守兒童排查工作存在的困難和解決的策略。作品《知道了有多少留守兒童,然后呢?》以如何關愛留守兒童為內線,以采訪貴州畢節市留守兒童的狀況、主持人點評和嘉賓解讀為外部結構,敘述了改善留守兒童生活的一系列方法。
三、敘事節奏詳略得當
對敘事時距的運用是敘述者表達自己主觀意圖的一種敘事策略,文本篇幅的長短說明敘述者希望喚起的注意程度。敘事有兩個時間序列,一是故事本身的時間,二是說故事的時間。
把握敘事節奏,有利于喚起受眾的注意。故事時間是指事件發生、發展實際消耗的時間。文本時間是指作品展現該故事所用的時間。《故事時間與文本時間的關系形成了敘事節奏。作品《留守兒童》是40分鐘,重點講到了留守兒童的生活、學習、精神狀態等。敘事節奏與表達意圖緊密相關,反映了主體對事實的理解和傳播意圖。作品《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分別在40分鐘里形成了詳略得當的敘事節奏,展現了不同情況的留守兒童的日常活動,展示了留守兒童的自立、孤獨和渴望父母關愛。
《新聞1+1》作品《留守兒童,為什么沒留老師的命》、《到底有多少留守兒童?怎么查?》、《知道了有多少留守兒童,然后呢?》分別在23分鐘內回顧了事件的內容,從原因和解決方式兩個方面探討了留守兒童問題。《新聞1+1》的“留守兒童”作品采用了主持人評論和嘉賓評論相結合的方式,針對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主持人和嘉賓分別提出了解決問題的看法。23分鐘的作品中,既有事件的簡單梳理,又有對相關人的采訪;既有主持人的述評,又有專家的見解;敘事節奏詳略得當,觀點清晰并有建設性。
四、選取意象表達情感
“意”是主體的思想、價值、情感。“象”是客觀事物。意象強調的是主體運用物象表達感情。敘事中選取意象,表達情感,能統攝立意,深化主題。視聽新聞報道的情感表達要寓于客觀敘述的字里行間,防止無情或濫情。以象說話,借物抒情,情感表達更自然更深刻。
畫面意象有自然意象、人物意象、社會意象等。在作品《留守兒童》和《留守空巢》中,簡陋的窗戶、黑暗的屋子等畫面表現了留守兒童艱苦的生活條件;看空山和跟羊玩等畫面展示了留守兒童的孤寂之情;家里墻上父母的名字和學校墻上的心愿卡等畫面表達了留守兒童對父母的思念之情。視覺效果意象有線條光影、色彩、蒙太奇等,多用在節目開頭、過渡、結尾。色彩是視聽作品的暗線,色彩的變動會帶動受眾心理的變化。央視有關“留守兒童”生活條件的報道中,運用了黑、灰等沉暗色調,讓新聞觀眾感受到留守兒童艱苦的生活狀況。運用黑暗屋子中微弱的燈光意象,增強了作品主題的表達。音響意象有對話、解說、配樂等,音響意象的運用增強了視聽作品的表達氛圍。在作品《留守兒童》中,展示小朋友在學校過生日的畫面時,插穿了溫馨的音樂,使得整個作品把“留守兒童渴望溫馨陪伴”的主題得到很好地表達。
央視“留守兒童”報道選取了經典意象深刻、自然、真誠地表達了情感。但是報道中也存在不少留守兒童流淚的采訪畫面。與流淚的采訪畫面相比,選取意象表達情感,更加自然、深刻,更能減少對留守兒童情感的傷害。
結語
央視“留守兒童”報道中運用了多視角敘事講述了有關留守兒童的故事,以“孤寂、困難、關愛”主題凝聚在報道中,通過有序地人物轉換形成了順暢分明的敘事結構。央視“留守兒童”報道有“去標簽化”的趨向,例如在作品《知道了有多少留守兒童,然后呢?》中,“留守兒童之家”定義為“陽光少年之家”,“留守兒童檔案”定義為“陽光少年檔案”。媒體在今后報道留守兒童時,應注重“去標簽化”的報道;可以通過對比留守兒童與普通兒童,展現留守兒童堅強的一面,而非只是“標簽化”地報道留守兒童孤僻的一面。
“留守兒童”報道應把握好個案報道的度,避免不公正的報道對留守兒童造成塑造二次傷害。《留守兒童,為什么沒留老師的命》用個案塑造“留守兒童不愛老師”的群體形象,有些偏頗。實際上,留守兒童因缺失父母愛,在心理上很依賴和熱愛老師。春節和“六一”兒童節是央視“留守兒童”報道的高峰期,建議增加“留守兒童”的系列報道,并非只在節日時關注留守兒童。在報道“改善留守生活狀況的舉措”時,除了學校關愛、志愿者服務等,應為留守兒童呼吁法律保護途徑。此外,可以增加群體敘事和外焦點的比重,增強了作品主題的表達力度。
參考文獻:
[1]譚君強:《敘事理論與審美文化》[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
[2]申丹,王麗亞:《西方敘事學——經典與后經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3]郜琪:《論電視媒介對農村留守現象的報道——以中央電視臺為例》[D],吉林大學,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