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采訪是紀錄片拍攝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紀錄片真實性的主要載體,特別對于人物傳記類型的紀錄片來說,采訪所取得的同期聲的好壞,更是對整部紀錄片的質量產生決定性影響,本文試就紀錄片拍攝中如何運用采訪技巧應對采訪中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深層次探討。
【關鍵詞】:采訪技巧;紀錄片;人物采訪
紀錄片是塑造國家形象的重要載體。智利著名紀錄片導演顧茲曼曾說過:“一個國家沒有紀錄片,就像一個家庭沒有相冊”,形象地描述了紀錄片刻畫時代精神、保存群體記憶的功用。近年來紀錄片日益受到觀眾熱捧,很多人對它的生產制作也產生了濃厚興趣,有人以為紀錄片就是原封不動的原生態聲畫記錄、不加修飾的影像剪輯,其實,一部好的紀錄片其成功的各個要素必然始終貫穿于前期調研、中期拍攝和后期制作,其中的中期拍攝有著重要的一個環節,那就是現場采訪,很多時候由于拍攝對象沒有見過攝像機始終對準自己的“陣勢”,常常是面對鏡頭時的過于緊張、說話語無倫次或者表情呆板僵硬,這些都會造成采訪失敗,達不到原計劃拍攝的要求,那么怎樣才能在充滿變數的拍攝實景中成功完成采訪任務呢?結合本人創作過的部分紀錄片為例,談談拍攝過程中需要掌握的一些采訪技巧。
1.精心準備是完成高質量采訪的首要條件
除了極少數原生態紀錄片,大多數紀錄片都會需要進行人物采訪,而要采訪就必須準備提問的問題,由提問來引出話題,走進采訪對象的情感世界,推動事件,高質量的提問能讓被采訪者滔滔不絕地發言。做好采訪的前期準備工作,通過一切渠道了解資料,盡可能多找、多選、多想,明確采訪主題,細心歸納出問題,同時在現場也要仔細觀察被采訪者,分析誰能提供怎樣的內容,有針對性地問不同的問題。確定要拍攝的對象以后,有條件的話還可以進行前期采訪,前期采訪就是在正式去拍攝之前和被采訪對象先進行溝通,再一次把要采訪的內容深入交流。紀錄片的訪問和其他新聞拍攝的差不多,但是不同的是紀錄片不會在短時間內拍完,這就要我們記者編導和采訪對象保持長時間的聯系,形成一定的默契。還有就是紀錄片拍攝前要做出策劃,寫出拍攝大綱,前期采訪就可以為拍攝大綱提供資料、素材。所以在拍攝前除了材料收集外,另一個重要的部分就是前期采訪了。
2、加強溝通是與采訪對象建立良好關系的法寶
紀錄片拍攝現場很多是復雜多變的,采訪的機會不迅速抓住就馬上會消失。像我在拍攝《城市的味道-柳州螺螄粉》的時候,在拍攝飯店主廚炒制鮮螺螄,本來計劃讓他炒完再進行采訪,可預想不到炒制過程很長,這個時候編導立即把話筒伸過去,主廚很自然就一邊炒螺一邊介紹炒制方法,這正是我們所需要的。紀錄片在拍攝過程中,有非常多的采訪都是隨機性發生的,編導在前期一定要靜下心來和被采訪者多多溝通,哪怕短時間不能和采訪對象形成默契,達成共識,最起碼也要讓被采訪者明白自己的意圖,讓他知道編導要什么樣的內容。其次還要通過提問制造出融洽的氛圍,讓采訪的對象更容易接受你。被采訪的人往往千差萬別,有的情緒很快就能調動起來,有的卻很緊張,拘束,難以進入角色,這個時候就要與他拉拉家常,聊聊瑣事來讓他放輕松,消除緊張情緒。
3、善于提問能夠幫助你拿到最想要的采訪內容
紀錄片的攝制過程里,沒有不會說的被采訪者,只有不會提問的編導.紀錄片拍攝現場中的采訪提問多數是采用調查式、追蹤式、循序漸進引導式的方法。編導在發問時不要當裁判,法官,警察和任何一位執法者。要明確自己的位置,我們編導是代表觀眾的想法去問,觀眾想要什么才是我們的重要任務。在提問之前要明確我們采訪的目的是要把被采訪者最真實的自我挖掘出來,然后才在充分了解采訪對象的前提下準確地提問。拍攝的環境最好選在采訪對象熟悉的場地,問問題也要慢慢深入,特別在拍攝情感類型紀錄片,不能直接一下就戳入對方脆弱的情感深處,要把尖銳的提問放在后面,先聊一些簡單輕松的話題,攝像也可以在開始的時候先旁聽,最大程度減小采訪對象的心理負擔。
4、隨機應變能夠給你的采訪帶來神奇效果
在拍攝紀錄片的過程中,同樣是提問,帶著感情運用調查式的采訪往往能夠更加出彩從而更能打動觀眾。出色的提問會帶來出其不意的神奇效果,不僅烘托整個紀錄片的主題,而且會產生強烈的視覺沖擊力。例如我們在拍攝《血鑄河山-柳州飛虎隊》中,采訪一位為美國飛行員自費建碑悼念的陳老先生,在采訪他的時候才知道他女兒在他建碑期間身患重病,而他忙于建碑以致于錯過了與女兒臨終前的最后一面,由于事前我們經過與采訪對象的交流知道他是個感情比較豐富的人,于是我們隨機應變問起他對此是否遺憾,老人當即老淚縱橫,人性的魅力在這一刻得到了呈現與放大,讓觀眾在看到這個段落時都能夠觸發情感的共鳴,節目播出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還有就是要根據采訪對象的不同職業,不同身份,不同性格來選擇提問和溝通方式。比如采訪學者,專家的時候,可以用一些專業術語,采訪群眾的時候,特別是我們柳州民眾有些不會說普通話,只能說柳州方言,這就立即改為用柳州話采訪,還有碰到比較謹慎的人,一開口都是套話,這就要馬上和他聊感興趣的事情,和他套近乎,取得他的信任才能問到你想要的內容。再就是張嘴就滔滔不絕,根本容不得你插話的,這時你就要會打太極,就著他的話發表一點自己的看法,然后在繞回到你要問的問題。
5、拒絕平庸的采訪就等于奠定了好片子的基石
紀錄片編導在采訪中經常會這樣來提問:“你當時遇到了什么困難?”“你在現場有什么感受?”“你有哪些愿望?”“你以后打算做什么?”等等。這些公式化的問題實在是太簡單了,沒有個性。簡單,快餐式的提問往往得只能得到泛泛的回答。那怎樣避免簡單的、快餐式的提問呢?我的經驗是:提出的問題要非常具體。事實上你要是想得到一個好的采訪,就需要提出一個好的問題,這要編導在紀錄片采訪前事先做足功課;其次,紀錄片編導要熟練掌握層層追問的方法來對一個人物故事的細節、人物的內心世界進行深入挖掘。采訪中,經常會遇到被采訪對象對自己做過的事情當中的好的細節不以為然,而不好的地方卻大肆渲染,這時編導就要快速反應,抓住重點進行追問。還有在采訪過程中也經常會碰到觸及采訪對象隱私的問題,這個時候可以打游擊,避開正面提問而旁敲側擊,側面發問。例如我們拍攝的短紀錄片《走南闖北廣西人-李志勇獅城賣米粉》中,一位創業者在新加坡經營粉店做得風生水起,但他成功背后的故事更引人關注。于是在采訪時我們就從側面了解他、觀察他,從他對這些問題的看法中看出他在異國他鄉的處事之道。
在紀錄片中的人物采訪中關于提問的技巧還有很多,比如采訪一些知名人物,學者或者專家,提出的問題就要專業一點,技術性強一點,那樣才能拉近與被采訪者之間的距離,不會讓對方認為你沒做好采訪準備;當遇到被采訪者語言表達能力差的時候,要有足夠的耐心與他進行溝通交流,不要大聲呵斥對方;當遇到被采訪人說著說著跑題時,我們要盡可能快速想出辦法引導他回到正題.反正我們紀錄片中采訪的目的是為了獲得素材,編導所有的采訪技巧都應該為這個目的而服務。
在紀錄片拍攝過程中,采訪對編導的要求非常高,要想成為一個優秀的紀錄片編導,就要不斷地學習,不斷探索,不斷實踐,而且還要有一些后期編輯的概念,這樣才能使采訪更加到位,這樣才能為拍攝出一部高質量的紀錄片打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