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新媒體迅猛發展,對傳統媒體產生巨大沖擊,越來越多的受眾習慣于使用新媒體。本文從重大新聞事件內容生產作為研究出發點得出,依靠調查報道等深度報道,報紙、電臺等傳統媒體在現在和將來很長一段時間仍將掌握輿論主導權,但需要轉型順應新媒體發展需求。
【關鍵詞】:新媒體;深度報道;輿論主導權;內容為王
一,新媒體時代,人人都是“記”者
新媒體是運用數字、網絡技術,通過互聯網、衛星、無線通信網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的傳播媒介,新媒體與傳統媒體是相對而言的。如今,隨著互聯網、移動通訊網絡的不斷完善以及智能手機的不斷普及,移動互聯網逐漸向人們的各類生活需求深入滲透,促進手機上網使用率不斷增長。
據統計,截至2016年6月,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6.56億,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人群占比由2015年底的90.1%提升至92.5%,僅通過手機上網的網民占比達到24.5%,網民上網設備進一步向移動端集中。
在此基礎上,以網絡媒體、移動媒體為代表的新媒體,包括微信、微博、手機客戶端等,不僅僅成為人們獲取資訊的重要途徑,甚至成為普通人發布新聞現場信息的平臺,從硬件上,使得人人都可能成為現場“記”者,不斷挑戰傳統媒體“無冕之王”的內容生產速度和方式。
普通網民通過一臺電腦或一部手機,拍照片、視頻,寫文字,并通過微信、微博、朋友圈等各種自媒體平臺發布、傳播信息,無論老幼、不論職業。而真正的記者也不得不從所謂的“無冕之王”變得平民化,使得內容生產落入尋常百姓家,“用戶生成內容”成為內容生產和傳播的主要方式之一。
然而,與微博、微信朋友圈上如病毒般流傳的沸沸揚揚的或真或假的碎片化信息相比,從《新京報》經深入調查后曝光的“廣東自閉癥少年雷文峰托養中心之死”,到《南方周末》長文揭開“辱母殺人案”始末、引發百萬級跟帖式“現象級探討”的深度報道,再次印證了復旦大學教授李良榮在“上海建橋學院新媒體論壇”上發言時強調的話:“不要藐視傳統媒體。現在輿論的主戰場在網絡,但網絡輿論的主導權還在傳統媒體;在關鍵時刻,在關鍵問題上,傳統媒體發揮著關鍵性作用。” 據統計,關于“辱母殺人案”的報道,從紙媒引爆,再到人民日報、澎湃新聞、中國之聲、俠客島等跟進報道,傳統媒體聯合發聲,引發了一場社會輿論對個案的強烈共識,牽引著輿論視線。由此可以看出在對關系社會公共利益的重大新聞事件報道中,傳統媒體對輿論風潮的引領作用,傳統主流媒體的媒體議程設置能力依然不可低估。
二,專業記者的深度報道真正體現“內容為王”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新聞研究生院在教程中談到報道的層次時,提出了三層報道的概念:第一層報道是事實性的直截了當的報道,第二層報道是發掘表象背后實質的調查性報道,第三層報道是在事實性和調查性報道的基礎上所作的解釋性和分析性報道。而所謂的深度報道正是在以上提到的第二和第三層報道的基礎上形成的。深度報道具有新聞性、解釋性、調查性和分析性的特點。
深度報道有別于一般的資訊傳遞。它有特定的價值目標,圍繞深度報道本身也相應形成了一系列獨特的選題策劃理念、方式和語言等,并呈現在采訪、寫作、編輯甚至媒介運作機制的各個層面。而作為深度報道的一種,調查性報道的題材,基本上都是具有代表性的事件,事件背后是公共利益。
在碎片化信息泛濫的今天,雖然新媒體時代讓人人成為“記者”,但是面對關系社會公眾利益、涉及面廣的事件,只能依靠專業記者,只有專業記者才能夠發揮自身優勢,對新聞事件進行全方位的采寫,完成深度報道,真正體現“內容為王”。正如白巖松所說:“人人都會做菜的時代,大廚的價值才是最高的。”
以2016年12月12日《南方都市報》推出的互聯網黑灰產業鏈調查報道——《恐怖!南都記者700元就買到同事行蹤,包括乘機、開房、上網吧等11項記錄》和《誰在泄露我們的信息?南都敦促打擊網絡黑產》為例,這組報道推出后,通過多個新媒體渠道分發,形成滾動傳播的聲勢。據統計,報道上線6小時,就獲得297家媒體轉載,首日全網總閱讀量破億。
獲得這樣的傳播效果是調查記者花一個多月時間暗訪,才獲得的產業內幕,而且一經刊發,便獲得相關部門的回應和重視,并迅速展開調查,抓獲嫌疑人。該報道獲得巨大的傳播效果和社會效果,背后凸顯出傳統媒體在新媒體沖擊下依然擁有的強大生命力。傳統媒體因為信息的權威性,可信度更高。相關調查顯示,70%左右的民眾把新媒體作為獲取外界信息的第一信息源。但同時70%左右的民眾將傳統媒體視為最可信賴的信息源。[6]這表明,雖然大批受眾在使用新媒體,但他們對傳統媒體的信任并沒有減弱,傳統媒體的社會話語影響力仍然巨大,仍然擁有輿論主導權。
三,新媒體時代無冕之王思維和裝備需要升級
雖然說傳統媒體仍然擁有強大的生命力,但絕對不應該排斥新媒體。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從來不是對立的,而是具有延伸關系、相互滲透的。傳統媒體的強大內容生產能力需要新媒體的傳播渠道和新形式作為依托,尋找新的生長點。這種形勢下對傳統媒體記者的要求也必然發生改變。面對日新月異的新媒體,身處傳播最前沿的新聞記者必須從思維方式、自身素質、內容生產方式、技術應用能力等方面做出改變和提升,才能在新的媒體環境下繼續掌握輿論話語權。
(一)從受眾到用戶,培養用戶思維
中國傳媒大學胡正榮在2017年CCBN主題報告會上解析媒體未來的融合發展方向,他認為媒體需要發展成社交媒體、智能媒體,因此必須把用戶需求和傳統優勢音視頻的供給做到高度智能匹配。
在新媒體和社交媒體時代,傳統媒體經常提到的“受眾”變成了“用戶”概念。這就要求媒體記者必須具有用戶思維,一切以用戶為中心,準確定位,深入挖掘用戶的需求,并能自如地運用文檔、圖像、音頻、視頻、動畫和APP等,為不同的用戶群生產不同形態的產品。
同時,由于互聯網的媒體屬性和社交化特點讓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個性,在新媒體上定制個性化的服務和產品,要求新聞記者必須具備互動分享思維才能像傳統媒體時代一樣吸引并留住受眾,這也是媒體融合發展到社交媒體時代對新聞媒體記者的必然要求。
(二)搜尋熱點,突出深度優勢
在新媒體環境下,信息傳播速度快并且瞬息萬變,媒體記者要學會通過各種社交媒體,從轉發、分享中尋找有用的新聞線索,并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對海量信息進行篩選、比較,找到大眾關注的熱點,經過進一步的調查采訪,做出專業、有深度的新聞,這是區別于“公民記者”的最核心要素。
對于一些突發事件,普通的 “公民記者”雖然能夠搶占新聞的“第一落點”,但是專業的新聞記者可以抓新聞的“第二落點”、“第三落點”,通過深入調查采訪、核實真偽等,利用專業知識和新聞素養把事實真相、來龍去脈等告知公眾,并進行深入分析根源、影響等,最大程度地滿足人們對權威、真實、有價值新聞的需求,而這些都是普通的“公民記者”做不到的。
(三)提升裝備,做全媒體型記者
2016年兩會,人民日報中央廚房、新華社、澎湃新聞等媒體推出了多款解讀兩會的可視化新聞;2017年兩會,各大主流媒體都與網絡媒體牽手進行合作報道,并采取多元化的表現方式,包括H5、移動直播等,都獲得刷屏效果,體現出媒體從業者在媒體融合過程中不斷提升的復合化采編能力。
在新舊媒體融合過程中,由于不同媒介之間相互交叉、相互滲透融合, 媒體從業者的職業能力要求不再是單一的圖文音頻視頻制作、加工,而是復合化的采編能力,生產出來的內容必須適合在不同平臺上傳播。這就要求新聞記者要力爭成為全媒體記者——除了傳統的采、寫、編、評,還需要擁有新媒體所要求的多技能、多面手,成為復合型人才,才能在新形勢下助力傳統媒體與新型媒體的融合,并牢牢掌握輿論話語權。
參考文獻:
[1]劉萬永.調查性報道[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