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河南總修院”在歷經戰爭炮火的幾十年后,依舊散發著魅力。當中西文化相互碰撞,體現最多的就是在建筑上,是在中國本土的文化吸收與相結合。本文淺析在多元化文化碰撞的背景下,在建筑方面設計以及表現手法、裝飾圖案等淺析總修院的建筑審美表現。最后試挖掘河南總修院的藝術、技術、歷史三個方面價值。
【關鍵詞】:建筑;中西合璧;文化
一、歷經風雨的“河南總修院”
“河南總修院”被遺落在歲月的角落里,在這里我看到一絲熟悉就是電影《孔雀》是在這里拍攝的。開封在一千年前曾是全國的中心,現在大街小巷都是宋代文化遺留下來的景象,沒想到在開封東郊的角落里,還有一座如此美麗的建筑,它靜靜坐落在這里,被世人淡忘。當她驚艷的出現在我眼前時,第一時間就覺得她好像是一位歷經歲月,依舊散發光芒的美人,雖然時間已經過去很久,斑駁的木柱上看不到曾經的繁華,但依舊能看出她之前是多么的輝煌高貴。斑駁的磚瓦似乎在敘述著時間里那些冗長,雜草叢生的院子里也似乎已經遺忘這里曾是河南省天主教的最高學府。
河南總修院的大門是封火山墻式,上面用紅色行楷寫著“河南總修院”五個大字。在《開封市文史資料》上有記載記載,曾還有幾個小字,是當年開封市著名的書法家“關百益”寫的“北宋大花園故址”,現在已經不見如今,但字的痕跡依然可見。正大門上面還有宗教圖案的雕刻,頂端樹立著十字架,現在看來依舊神圣。下面是半圓的門洞,斑駁的紅色木漆大門。
中國元素充分體現在這座建筑結構中,建筑結構中的圖案大多都是浮雕或者透雕,植物紋飾可以說是建筑的主要紋飾。瓦當上的圖案則都是以龍紋或者植物紋為主,看得出當時的工藝技巧。前主樓的垂脊上有兩個獅子雕像,莊嚴中帶著一絲情趣,還有一些鐵藝的圖案也是中國傳統的吉祥圖案——蝙蝠,取自“福”的諧音,雖然在這莊嚴嚴肅的中西合璧建筑中,依然不乏有這種民俗元素。
在南北主樓的北部山墻上雕有山花似得圖案造型,這些山花歷經風雨的侵襲,造型依舊完好。整體雕刻中花的枝干線條圓潤飽滿,整體設計的結構構圖完整、平衡、和諧。在這座中西合璧的建筑中封火墻是老式灰磚,空心的墻體。這樣,不僅能夠夠增加建筑房屋的安全,而且看起來也很美觀。原本就不復雜的人字屋面顯得更加有層次感,如果將這座建筑看成是平面的,那么,富有層次感的房屋則扮演著增加畫面感和色彩感的角色。
二、總修院的藝術表現
雖然是西方傳教士來到這里,但依舊是東方,用自己固有的文化與藝術,對天主教信仰的表達方式便充滿了東方色彩,全國分散著很多中西合璧的教堂建筑,在戰亂和人們向往和平的年代,站在東方人的角度上和建筑視角上,這類建筑無疑表達了人們當時的心情,這里的河南總修院便是杰出的代表。
在這座天主教堂中,基本上都是中國元素。雀替中的雕刻以花紋卷草為主,。雕刻樣式大多取自于牡丹枝葉,運用卷曲多變的線條,很富有層次感,設計出來的葉片看起來栩栩如生,葉片有旋轉的,有翻滾的,很有動感,整體雀替的結構飽滿和舒暢,莊嚴中帶著華麗的感覺,反映了當時工藝美術的技藝。具有裝飾和功能性的鐵藝,一直被人們用來作為家庭庭院和家具的裝飾。一些喜歡鐵藝的人家,會在自家的裝飾設計里添置上鐵藝的家具或者燈具等等,這樣的裝飾,使整體家居設計看起來有滄桑感,具有一種古香古色的感覺。鐵藝的家具裝飾,不僅有堅固穩定的特點,在經歷多年之后,沒有經過精心的保護也依舊精美。所以,鐵藝家具相比木質家具的話,即使后者會舒適一點,但時間久了,木質家具更容易腐化。
在河南總修院里,我看到了具有滄桑感的鐵藝窗花,這種來自歐洲的裝飾技藝與中國建筑形式完美的結合在一起,看起來大氣中又增添了一絲西方的浪漫情懷。鐵藝窗戶不僅考慮到了功能的作用,還運用到了點線的裝飾藝術特點,這樣的裝飾從空間環境上來將,集優美與變化的空間于一體;在裝飾細節尺度上,強調以人為本,作為公共設施,這樣的簡練造型設計、鐵藝與周圍的石磚形成材質上的對比,做工精良,為人們營造出良好的公共空間。
三、中西合璧的審美表現
在中國19世紀末期到20世紀30年代的民國時期里,中國很多地方的建筑風格、藝術特色一度受到西方的建筑方面的新科技、新材料的影響,這些建筑呈現出“中國古典復興建筑”的風格。無論什么風格特色的建筑,都與當時的當地的環境、民俗息息相關。在教堂建筑中,因為是與宗教信仰相關,所以建筑表現的神圣莊重,這不僅僅需要與宗教信仰有關系,還要在與當地的文化相結合,反應出當時、當地的文化特色。河南總修院的建筑就是典型的例子,曲線形的屋脊,極具歐式特色。沿著屋脊下的裝飾圖案則是富有中國文化特點的傳統圖案,屋頂也是用了中國建筑中必要的瓦當,上面的紋飾是虎頭紋。而在建筑材料上,外在輪廓是歐式的線條,墻壁則是用了中國北方特有的灰磚,一些高職牧師認為:即使是宗教信仰一直的教堂,它所呈現的建筑也不能都是一種樣式的,一定要具有當地的特色風格。
河南總修院還有很具藝術特色的體現之一:雕刻。在雀替和瓦當上有所表現,這些雕刻都是瑞獸和吉祥花果,也寄托著一種美好的期盼和祝福。都遵循了“言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原則。
三、河南總修院獨特的價值
開封在中國抗日戰爭期間曾被日軍侵占,有一批西方傳教士在這里進行宗教傳揚,并建造了這樣一所供附近居民避難的場所,這時建造的河南總修院在藝術創造上對于河南教堂建筑來說是一個質的飛躍。當時的傳教士和當地的建筑設計者在建造這所建筑時不僅包含了河南當地的民俗民風和審美特點,并且將建筑形質與河南傳統文化相融合。民國時期建筑設計,無論是外在材料,還是裝飾藝術都有很高的研究與學習借鑒的意義。
在西方文化與宗教傳入中國后,大量的中西合璧的教堂建筑出現,河南總修院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是西方建筑史上的折中主義思潮出現的時期,在中國其他地方,西方的傳教士們大多都直接將西方的宗教建筑搬到中國,他們加之采用折中主義的原則,以西方建筑的造型,加上中國傳統的建筑裝飾,加之中式的細部處理,這樣的中西合璧,建造出了影響后世的“中國風”天主教教堂建筑。
以上所講的,并不是說在西式化的建筑上加上中國的元素,可以說是在傳承中國本土的傳統建筑技藝上,將我們自己的建筑工藝和裝飾手法,包括我們本土的、傳統的思想觀念,與西方教堂文化想結合,創造出具有我們“中國風”特色的天主教教堂。
所以說來,包括河南總修院這樣的建筑在內,我國近代天主教教堂建筑的發展歷程中,我們融合了我們自己的和西方的建筑形質,并加之吸收傳統的本土文化和民俗民風,這一系列的傳承和發展,對我們以后的建筑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所以,我們現在經常說的多元化文化碰撞,這當中最不能缺少的就是我們的本土化,這樣的建筑風格不管是在建筑設計還是平面設計上有會有著一定的啟發作用,本土的、傳統的文化在當今的設計中不能缺少。
參考文獻:
[1]張毅兵主編;開封市旅游局,河南新生活旅游文化傳媒聯合出品,《河南旅游新生活 “行走中原”城市系列之開封 慢游時光·汴梁紀行》,開封市旅游局,河南新生活旅游文化傳媒,2012.10,第49頁
[2](西)亞歷克斯·桑切斯·比迭利亞著;卞秉義,蔡洋,范憂,高園園譯,《鐵藝設計=Wrought Iron Design》,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2.07,第10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