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中國建立之初的一段時期,陳云為了規復上海經濟情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針對上海當時惡化的經濟情況,陳云采取了強制和和平的手段,抑制了漲風,使經濟趨于穩定。此時期的工作經驗又為他的經濟思想奠定了基礎。他因此而提出了三個主體三個補充的思想,其后在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又補充了國家安全思想,尤其強調農業安全,金融安全。
【關鍵詞】:陳云;上海;工商業;主補論;當代價值
一、陳云在上海的經濟工作
(一)上海財經會議
1949年7月,中財委會議在上海召開,會議由陳云主持,并且有五大區領導參加。會議的目標是:“穩定繼續上揚的物價,克服通貨膨脹;解決目前出現的財政問題,全力支援解放戰爭的順利進行。陳云在會上提出,政治穩定是經濟迅速發展的重要保證,要繼續不遺余力的支援解放戰爭。只有政治穩定了,經濟建設才能順利進行。”[1]
上海是當時全國最大的工商業城市,也是全國的經濟中心。如當時上海的輕紡工業占據了全國的半壁江山。上海工業紗錠能夠占到全國的50%以上,動力織布機占全國總量的60%左右,毛紗錠占全國總量的80%。卷煙產量占全國總量的70%以上,面粉產量占全國面粉總產量的40%。{2}上海經濟情況的穩定與混亂與否,對全國經濟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在上海財經會議上,針對解決上海生產困難的問題,陳云發表了許多意見。他認為要想穩定經濟,首先要穩定貨幣,所以必須進行貨幣改革,當貨幣穩定后,就可以進一步對商品價格進行控制。并且,在此方針實施之后,他還對上海的工商業實行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
(二)貨幣改革
為了維持上海的工業穩定,陳云首先進行了貨幣改革。當時上海的經濟處于混亂之中,金圓券嚴重貶值,人民生活已經受到嚴重影響。為了保障百姓生活的順利進行,陳云允許暫時流通金圓券,然后等經濟些許穩定后,再將人民幣跟金圓券進行兌換流通。然而一些不良的資本家先是使用人民幣兌換銀元,在掌握大量銀元后,就肆意抬高銀價,間接造成了人民幣貶值,他們再利用自己手中的銀元來獲取暴利。針對這一情況,陳云分析了上海的金融情況,并發現了投機商人的主要操控場所--上海證券交易所,他批示華中、華東分局,先查封上海證券交易所,接著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要求上海的一切稅收一律使用人民幣;第二,要求上海的公用企業,比如鐵路、公路也統一使用人民幣;第三,在上海發行實物公債;第四,各私人銀行檢驗資金。 [3]陳云的上述舉措,使上海的金融市場趨于穩定,為后來的經濟穩定打下基礎。
(三)陳云的三步走戰略
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進了所謂的社會主義過渡階段,即新民主主義經濟階段。當時的上海有著五種經濟成分:私人資本、帝國主義、國營、合作社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在當時,這五種經濟成的發展,貫徹一條無產階級領導的路線:其基本要求為,把國營經濟放在經濟發展的主要位置,大力發展合作社經濟,允許私人資本經濟的存在,著重發展國家資本主義經濟,扶助小商品經濟的發展。嚴厲打擊投機分子的惡意破壞行為,避免資本主義所固有的弊端。并頒布了《共同綱領》作為指導方針。通過這條路線的貫徹實施,新民主主義社會的經濟的得到順利發展,其中的社會主要成分比重逐漸增加,為新民主主義過渡到社會主義奠定基礎。[4]
銀元之戰、米棉之戰的勝利之后,陳云根據《共同綱領》的精神,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提出了具體的措施。
1.公私合營
上海作為全國的經濟中心,私人資本起著主導地位。在當時的上海不可能將所有的私人經濟收歸國有,一方面那會壓制私人經濟的發展勢頭,另一方面會造成國家經濟的沉重負擔,甚至還會將日漸恢復的經濟情況拖垮。但是,這并不意味這對私人經濟放任自流,那樣勢必會造成投機商人控制市場的情況。在對國營經濟進行牢牢把握之后,也將對私營經濟進行必要的控制。
2.和平贖買
當控制住市場和私人資本家后,陳云又吸取蘇聯的經驗,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采取和平贖買的政策。和平贖買的政策并不是中國的首創。陳云根據他們的理論經驗并結合中國的國情,確定了對私人資本主義工商業實行和平贖買的政策,即經過國家資本主義模式,逐漸把資本主義企業改造成社會主義企業。
國家通過和平贖買的方式將資本主義企業收歸國有,同時又能通過四馬分肥和定股定息給予資本家企業收益,是資本家獲得利益從而不至于引起一切不必要的動亂,動搖現有經濟的穩定狀態。陳云的這兩種措施為我國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的順利實現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主持上海經濟工作對陳云經濟思想的影響
(一)三個主體,三個補充
在上海主持銀元之戰、米糧之戰的成功,和上海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的順利完成,是陳云的三個主體和三個補充經濟思想產生的重要實踐來源。1956年9月20日,陳云在中共第八次代表大會上作了題為《關于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高潮以后的新問題》的報告,總結了他在上海主持工作的經驗,并對當時解決問題的具體措施和辦法作了進一步總結。也就是在這份報告中,總結出“三個主體,三個補充”的理論。所謂“三個主體,三個補充”即:
社會主義經濟狀況將是這樣:在工商業方面,我們必須保證國家經和集體的經營占據工商業運行的主導地位,但也不能是完全的國家占有,我們要保證一定的個體經營的存在,這種個人經營將始終處于國家經營和集體經營的補充地位。我國要構建的市場,不可能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所吹捧的絕對自在的市場,而是具有濃厚的社會主義特色的統一市場,在這種的統一市場里,國家所掌控的市場占據他的主導地位,但也有一定自由度的由國家領導的市場,這種自由市場,給市場一定的靈活性,是作為國家市場的補充存在;除了市場和經營之外,在生產的計劃方面,我們所有的產品都是在國家的統一計劃下進行生產的,以保證人力物力得到最大化的利用,但是也保留了一定程度的根據市場所作的計劃,以避免計劃經濟的弊端,計劃生產是工農業生產的主體,一定程度的自由生產是其補充。”[5]
以國家計劃生產為主,并在國家許可的范圍內自由生產。在米糧之戰和銀元之戰中,陳云曾經將全國的大米和銀元等物資集中調入上海,來打贏這場經濟仗,這就是計劃經濟的好處,能夠集中運用國家的人力物力來辦大事,避免單純依靠市場所造成商人的大量投機,造成物價的瘋漲和市場的巨大動蕩,陳云的第二個主體補充使大量的投機商人無路可走,工商業生產的命脈掌握在中央政府手中。
陳云的經濟思想,發端于新民主義革命階段,并在穩定上海的經濟形勢以及社會主義改造中進行了實踐和發展,對當時的國家經濟穩定和發展以及社會主義探索階段的實施具有理論指導意義。時至今日,盡管經濟現狀、經濟結構等均以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但是,陳云的經濟思想的精髓,仍然具有巨大的現實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裴元秀,楊榮紳.陳云財政論著淺談[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94.
[2]霞飛.陳云在上海打的經濟仗[J].縱橫,2005(5):4.
[3]張聞天.張聞天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415-416.
[4]劉岸冰.上海市公私合營企業定息研究[J].當代中國史研究,2013 (02):8.
[5]陳云.陳云文選[M].1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3,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