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要發展,必須首先發展教師,這就要求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的素養,因為教師是教育的直接發起者和教育改革的踐行者,一切教育改革和教育發展都離不開教師的參與。新課改下思政教師素養有好的方面的同時,也存在著一些不足,深刻的認識其中高中思政課教師素養的現狀,對于提升教師素養有著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思政課教師;素養;現狀
一、高中思政課教師素養的涵義
高中思政課教師是指在高中教育階段從事馬克思理論主義理論的工作者,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專職人員,以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為任務。
隨著德育教育的重視程度的提高,思政課的地位、作用也不斷提高,深入的剖析高中思政課教師的素養就變得至關重要。 思想政治課教師相較與其他課程的教師擁有特殊的地位,它在傳播知識的同時,更主要的是對學生的思想進行教育,教育性也是思政課的屬性。另外,思政課也是一門時代性較強的課程。這就對思政課教師的素養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有堅定政治思想上、較高工作水平、積極樂觀的心態。
二、新課改下高中思政課教師素養的現狀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多數的高中思政課教師為了適應新課改的要求,努力使自身的素養盡可能的契合新課改的要求,在提升了個人素養的同時也推動了新課改的發展。但是正視現實,在高中思政課教師素養方面仍然存在一些與新課改要求不符之處,應正反兩方面深刻的認識新課改下高中思政課教師素養的現狀。
(一)高中思政課教師素養符合新課改要求的方面
高中思政課教師作為思想覺悟較高,且更加關注時事動態的團體,在新課改要求出臺后便積極的改善和提高自己,在各個方面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素養,有許多符合新課改要求的方面。
1.具有豐富的學科知識
豐富的學科知識,是進行教學的基礎。作為一名思政課教師,課本知識的完全理解和掌握是進行思政課教學的堅實基礎,在此基礎上,應該學習與課程相關的專門知識、本學科發展的最新成果以推動課程的順利開展。
同時,思想政治課是一門集教學內容特定性與多變性為一體的課程。特定性是說思想政治教學有特定的內容。例如以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知識為教學內容。這就構成了思想政治教學過程與其他教學過程的有所區別。多變性是指思想政治課的教學內容相較于其他學科來說,變化較大。這是由于思想政治課受形勢發展的影響大,另外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不是一成不變的。因此教師應該根據時代的發展變化和社會的需要,不斷地更新知識,保證教育任務的順利完成。
2.擁有高尚的專業精神
教師的專業精神是教師對自己所從事的教育工作的價值的永恒追求和不懈的堅持,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的熱愛和全身心的投入,并經自己的工作干得更好的沖動和熱情。主要包括:第一,敬業精神。是教師對于教學工做的熱愛而產生的全身心的投入,表現在對教學工作的認真負責,對學生的關心愛護,對課程的尊重講授。第二,奉獻精神。古詩中就有“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來形容教師為了教學事業的無私奉獻。同時教師的勞動量具有隱含性,勞動過程具有長期性等教師勞動的特點就規定了教師要具有一定的奉獻精神。第三,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以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為目的,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價值理想,其核心是以人為本。教師應充分了解學生的需求,以學生的實際出發來進行教學。
3.堅持不斷的自我完善
一名合格的教師,尤其是作為講授政治課這門與體現社會發展變化的課程,教師需要不斷地更新自己的知識體系,完善自己的教學理念等,及時調整來適應新課改和時代變化的要求,做學習型的教師,不斷完善自己。在知識方面,將思想政治課程的相關內容講解清楚,并不斷汲取課程發展的新成果,充實自己對于專業知識的認識。在能力方面,在充分發揮基礎講授能力的基礎上,不斷發現新的可以促進思政課教學的能力,促進自身教學能力的提升。教師必須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不斷充實自己,不斷在教學中成長和提高,同時也反過來促進教學的發展。
(二)高中思政課教師素養與新課改要求的差距
新課改對高中思政課教師素養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在一定時間內高中思政課教師素養與新課改的要求之間可能會存在一定差距,要正視這些差距并有針對性的改正才能真正的提升其素養。
1.研究能力有待加強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要具備一定的研究能力,要求教師不斷地學習和探索教育教學中的規律,發展新的方法和內容,解決教育過程中遇到的新問題,使自己獲得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進而提升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不斷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
政治教師的任務是傳播政治知識、促進能力發展、尤其是提升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研究能力包括:對于課本的研究,對于教學方法的研究,對于學生的研究。其中最重要的是研究學生。學生作為一個獨立的教育對象具有復雜性,不會無條件的接受教師的觀點,會對教師的教學活動采取一定的吸取和排斥,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不可控性。這就要求教師要研究學生。但是目前對于學生個體的研究不夠,沒有切實的貼近學生實際的狀況,教學存在著與學生實際需要相脫節的現象。
2.教學反思存在問題
“教學反思是是指教師用批判和審視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教學思想、觀念,以及參與的教學活動,對其中的成敗得失及其原因進行思考,獲得一定的有關教學的新認識,從而不斷提升教學的合理性,并使自己更好的成長的一種方式”。但就現實來看教師的教學反思存在很大的不足:首先,思想上忽視。有的教師認為沒有必要寫教學反思,還有的迫于壓力為了應付檢查而寫教學反思,思想認識不到位,導致了教師教學反思能力的不足。其次,能力上欠缺。部分教師不知如何進行教學反思,對于教學反思可以采取的方式了解不足,以至于教師的教學反思成了課堂教學的簡單回顧,沒有真正發揮教學反思促進教學,提升教師素養的中作用。最后,時間上滯后。教學反思比較重視及時性,但是有些教師在課程結束很長時間之后才進行教學反思,這樣可以清晰提煉出來的問題變得模糊,不利于教學反思的開展,進而影響教師素養的發展。
3.課程資源創新能力缺乏
新課程改革對基礎教育的課程體系提出了新的要求,使得分科課程與綜合課程、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等多種課程都得到協調的發展。另外新課改也將課程看作是動態開放的。以上兩點就要求在教師要對課程資源進行創新性的開發,相應的教師就需要擁有課程資源開發的能力。
新課改的不斷落實,思政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也獲得了一定的重視,但是教師對課程資源的創新能力方面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第一,課程資源意識不高。課程資源意識是進行課程資源創新的前提,影響到實際的行動。教師由于受長期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教師大多按照國家規定好的模式進行教學,從而缺乏自己去獨立進行課程實施的空間,進而形成了課程資源意識的缺乏,沒有意識到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重要性,對于與課程資源的創新的相關活動不能自覺地實行。第二,創新的能力不足。在對教師的職前培養與職后培訓中都缺乏對課程資源創新能力的培養,這造成教師缺乏不能很好地在已有課程資源的基礎上,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針對于學生的具體要求,開發出新型的課程資源,因而導致很多好的課程資源被埋沒,課程資源存在嚴重不足,不能及時的進入實際的教學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胡田庚,趙海山.新理念思想政治(品德)教學技能訓練[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2]陳孝春.中學政治教師必備素質謅議[J].科技資訊,2011(4).
[3]王立.談新課程語境下的教師素養[J].教學與管理,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