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合唱藝術中,共性與個性之間的關系處理對于合唱效果具有重要影響。本文將對合唱藝術中的共性、合唱藝術中的個性進行逐一分析,并以唯物辯證法的觀點從嗓音、技術、性格這三個角度對合唱藝術中的共性與個性之間的對立統一性作出探討。
【關鍵詞】:合唱藝術;共性;個性
前言:音樂是人類表達情感的方式之一,在音樂之中,合唱指的是集體演唱多聲部聲樂作品的藝術門類,其共性指的是合唱藝術中的統一性與整體性,個性指的是合唱曲目和隊員之間的差別,共性固然重要,但個性也可以起到展現音樂魅力、促進情感表達的作用。
一、合唱藝術中的共性
(一)發聲的共性
合唱是一門群體的音樂表演,合唱團整體發聲的技巧和發聲的狀態達到統一才能取得良好的表演效果,而從審美角度去看,人類的自然聽覺在感受到和諧的聲音時,能夠產生較為愉悅的情緒。因為合唱曲目的不同,所以需要采用發聲技巧也不相同(像五聲調式為基礎的民歌作品與大、小調體系的作品等),合唱作品的不同類型以及曲風具有不同的統一要求。而在發聲狀態上,對于合唱的喉頭狀態、咬字吐字以及聲音位置都具有細致的標準,以達到演出時的統一[1]。
(二)精神的共性
精神的共性指的是在合唱時所表現出的精神面貌,既是心理活動的反射也是面部的表情。合唱演出不僅僅是唱,還是“演”,整體精神面貌的統一能夠讓演出的效果得到增強,所以,在日常練習時就需要注意調整合唱團的精神狀態,在排練的時候,也需要注意合唱團中每個隊員的注意力[2]。如在演唱《保衛黃河》(光未然作詞、冼星海作曲)時,合唱隊員的精神狀態就應該是堅毅且勇敢的,通過聲音和精神面貌可以共同傳達出保衛黃河、保衛全中國的決心,形成大氣磅礴的氣勢,進而感染觀眾。
(三)風格的共性
合唱藝術的風格是多種多樣的,既有先鋒且前沿的現代風格,又有民族氣息濃郁的民謠風格,同時也有和諧且崇高的古典風格。這些不同風格的作品對于音響特點、音樂色彩以及情緒控制上都有著不同的標準,合唱團所要做的,是在表現作者意圖、展現作品原貌的同時進行二度創作。但每一個合唱隊員對于作品都會因為自身的世界觀而產生不同的理解,而為了整體風格的展現,就必須讓隊員形成共識。
二、合唱藝術中的個性
(一)嗓音的個性
每個人的嗓音特質都是不同的,這種不同是由先天的音質和后天的成長過程決定的,如在傳統藝術中,嗓音好聽的便被稱作“老天爺賞飯吃”,說的就是先天的優勢。而在合唱藝術中,最顯著的就是合唱團中男女的嗓音明顯不同,而就算是性別相同,也有的人聲音渾厚,有的人聲音通透,為確保整體的統一,就必須要針對其中的個人進行調和,讓不同嗓音在合唱中形成協調的關系,從而形成豐滿的合唱特色。
(二)技術的個性
在合唱藝術中,每一個合唱隊員受到音樂教育的程度不同,所掌握的音樂技能不同,養成的演唱方法也不相同,如基本樂理、音準節奏、發聲技能等,都存在著明顯的個性差異。在合唱團中,有的隊員聲音就具有爆發力,而有的隊員聲音缺乏張力;有的隊員音域很寬,而有的隊員音域較窄。
(三)性格的個性
人與人的性格受到遺傳和成長環境的影響而存在著明顯不同,在合唱藝術中,性格的個性主要體現在不同的隊員對于合唱作品所作出的不同的情感反應,如在演唱較為澎湃的歌曲時,那么性格較為激情的隊員就很容易展現出合適的精神面貌,而性格較為孤僻的隊員就很難對此進行展現,而精神面貌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合唱演出的效果。
三、共性與個性的對立統一
(一)嗓音特質與合唱共性的對立統一
發聲器官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利用自身的調整可以讓嗓子發出不同的音色。所以,在合唱練習時應該對個人的嗓音特質加以修正,將代表個人的個性音色按照合唱的要求進行規范。如何形成合唱音色,其方法可以從形式上分為兩種,一是聲音個性較強的隊員對自己聲音進行掩蓋,二是掩蓋之后通過全體合唱隊員的音色進行匯合,想要合唱聲音的效果得到加強,就必須要在重視統一合唱音色的同時,也要注意個人的嗓音魅力。
這就像小提琴在樂隊演奏中,集體具有聲音的共性,但每一把小提琴又都具有自身的個性。合唱隊中分為男高、男低、女高、女低等各個聲部,這些聲部為達成內部聲音的協調,其自身存在著共性,而聲部之中的各個成員聲音又存在著嗓音個性,可見共性與個性的互相交織,因此,強調合唱音色的統一需要發揮出隊員個性的嗓音優勢,對此,在合唱中應該對隊員的嗓音潛能額外重視,讓隊員具有個性的嗓音能夠在合唱中進行融合。
(二)技術特點與合唱共性的對立統一
技術特點合指的是發聲的狀態,不同于嗓音特質,它的可調節性更大。在合唱藝術中,合唱隊員原本的演唱習慣和技術水平不同,會和合唱的整體風格起到沖突,對此,教師可以加強隊員的培訓,提高技術水平較差同學的能力,糾正錯誤的發聲方法。就目前來看,在國際上公認的合唱發聲方法為“氣沉”、“高位”、“直聲”、“輕聲”和“靠前”。
在訓練時,可以采用多種手段對合唱方法進行訓練,如在訓練“氣沉”時,就可以讓合唱隊員雙全抵住腰部兩邊,然后做快速的深吸氣,感受腰部的擴張,然后在吐氣時發絲音不出聲,頂住出氣的氣流,進而再做發生練習[3];而在練習“高位”時,就可以通過找打哈欠時的感覺,體會吸氣時口腔發涼,出氣時咽壁發涼的感覺;而“直聲”就是聲音平穩地發出,在練習時可以紙張的擺動進行觀察。這些方法在實踐中取得了顯著的效果,如參加過世博合唱節的友誼合唱團就曾用這些方法進行訓練。
(三)性格個性與合唱共性的對立統一
精神面貌對于合唱藝術具有重要影響,如我國的解放軍合唱團在演唱《游擊隊戰歌》、《太行山上》、《神圣的戰爭》和《保衛黃河》等優秀曲目時都會和民間的合唱團展現出不一樣的效果,造成這種結果一是因為聲音上專業素質、統一程度較高,二是因為精神面貌的影響,整齊的軍裝、嚴肅的表情都會讓這些紅色歌曲在合唱中變得更為激情,讓抗戰曲目中必勝的決心,赴死的勇氣都展現地淋漓盡致,進而感染觀眾。而在一些學校及民間的合唱團中,人的性格很難改變,世界觀也大不相同,因此,精神面貌也很難達到統一,對此,只能通過講解的方法讓合唱團員了解作者的本意,讓其內心感受達到統一,在相同的演唱注意力下,就可以最大程度地抓住合唱情感的實質,進而取得較好的效果。
精神面貌不是一成不變的,需要根據合唱曲目進行改變,如在合唱《橄欖樹》(三毛作詞、李泰祥作曲)時,固然就不能展現出演唱紅色歌曲時慷慨激昂的精神面貌,展現的情感也不是“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更多的應該是一種懷念,作詞人本身的懷念是對流浪生活的懷念,對山間小溪、寬闊草原的懷念,而通過二次創作,也可以理解為對親人的懷念,對故鄉的懷念和對時光的懷念,對此,其精神面貌的展現就應該沉靜的、若有所思的或是灑脫的。而在合唱《讓我們蕩起雙槳》(喬羽作詞、劉熾作曲)時自然又應該展現出一種童真的、美好的、對未來充滿向往的精神面貌。也就是說,曲目的風格決定了精神面貌的展現,在展現時可以對其完成二次創作,進而展現出自己的理解。
結論:綜上所述,合唱藝術中的嗓音特質、技術特點和性格個性這些個性與合唱共性中的發聲、精神和風格是對立統一的,二者存在矛盾,又相互依存。對此,可以通過發揮隊員嗓音優勢、正確練習發聲方法和分析作品風格、鍛煉精神面貌的手段讓它們之間的關系得到良好地處理,進而提升整體的合唱效果。
參考文獻:
[1]藍壯青.論合唱共性與個性的對立統一[J].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06:44-47.
[2]吳文靜.音樂表演藝術中的個性與共性探討[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17,01:29-30.
[3]張偉.合唱藝術中的共性與個性融合探討[J].戲劇之家,2017,07: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