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當前新課改在全國范圍內的廣泛展開,很多小學在各種科目的教學中都更加重視素質教育。而作為培養學生一定品質與素質的重要學科,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又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實際的教學中,教材內容覆蓋了社會生活的很多方面,教師也應該有目的地對學生思想道德方面進行引導,從而響應新課改的相關理念,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著實提高課程教學的有效性。本文主要對當前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解決策略。
【關鍵詞】:品德與社會;教學;問題;策略
在小學教學中,品德與社會課程設置的初衷就是為了對學生在素質養成的初期進行適當的引導,從而讓學生形成更加正確的思想觀念與道德品質,進而響應當前“以人為本”的教學目標,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然而針對當前相關課程的開展現狀來看,雖然取得了部分成績,但還是不盡人意,需要對現有缺陷進行完善,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本文通過對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分析,希望能夠為相關工作者的研究提供借鑒。
一、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意義
具備良好的思想品德,是一個人在這個社會上立根成長之本,從小的方面來看,優秀的道德品質對于個人的成長與發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而從大的方面來考慮,一個人的思想品德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著民族的形象,從側面反映出了社會的現象。因此,在小學階段,培養學生道德品質的重任就落在了《品德與社會》課程上。小學生在這個年齡段,不僅是行為還是性格上都具有極強的可塑性,這個時候通過對學生在養成一定的思想道德品質的方面進行適當的引導,能夠幫助學生養成更好的習慣,從而健康地成長與發展,這也是為社會培養高素質的人才的基本過程。我國作為一個悠久的文明古國,更加重視先輩們遺留下來的高尚品德與道德修養,因此在實際的教學中,應該重視對學生情感方面的教學,摒棄傳統的說教式教學,讓學生在更加愉快的學習環境中掌握道德知識,從而養成良好的品德習慣。
二、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現狀
(一)學生的主體作用被弱化
當前一些小學的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質量較低,和學生的主體作用被弱化不無關系。教師在教學中更重視的是課程的“教”,卻沒有重視學生“學”的過程。有的教師甚至只是將課本上的內容讀一遍,教學過程較為乏味,沒有讓學生有效參與課堂的互動中,這也也就無法有效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進行一些道德品質等教學時,學生也無法更有效地參與進來。
(二)缺乏有效的教學目標
有的小學教師在進行相關課程的教學時,根本沒有明確的教學目標,認為將課本上的內容教給學生就算完成了課程任務,其實不然。這些教師在實際教學中缺乏一定的針對性,忽略了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的實用性,在備課上以及教學內容的規劃上都應該以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為目標,但是缺乏教學目標的現象就嚴重影響到了教學的正常開展,教師只是照本宣科,這種傳統的教學思維使課程的有效性大大降低。
(三)學生缺乏興趣
學生作為整個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其應當在學習中發揮主動的作用。學生的興趣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到課程教學的有效性。有的老師教學過程相對乏味,不善于運用多種教學手段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再加上一些傳統的教學模式使得學生過于疲憊。此外或多或少會受到一些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學生會認為小學階段學好語數外才是關鍵,將諸如品德與社會之類的學科認為是副課,因此也不會花太大的心思在課堂學習上,這種思想嚴重影響到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四)教學手段單一
目前的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中,很多老師都是采用說教式的教學方式,學生在下面被動的接受內容,教師在講臺上講課。這種單一的教學手段無法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教學氛圍缺乏活力,教師沒有有效利用多種教學手段結合為學生的學習創設情境,學習效率也就大打折扣。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教師完全可以借用多媒體教學來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學生對于視頻、音頻等會更感興趣,也會更快地進入學習狀態,參與到課堂的互動中來。
(五)教學理念落后
教學理念的落后對于相關課程教學質量的提高有很大的影響。有的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師年齡較大,在教學時堅持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并且在思想上具有一定的限制,不愿意革新教學觀念,使用傳統的說教式的方法進行教學。應當及時和一些優秀的教師交流經驗,取長補短,學習一些新的教學模式,從而提高課程教學的有效性。
三、提高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一)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想要實現小學階段品德與社會教學的有效性,就需要教師和學生之間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因為該課程需要教師與學生進行有效的溝通,而只有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教師才能更好地了解學生的狀況,學生也更容易將教師認為是親近的人,向教師敞開心扉。小學生在這個年齡段具有獨特的特點,就是對一切新鮮的事物都很感興趣,因此教師需要花更大的功夫來豐富教學內容,并且讓學生充分參與到課堂中來,與學生共同探討相關問題,活躍課堂氛圍。
(二)設置合理的教學目標
教師在進行品德與社會教學時需要設置有效的教學目標。要對培養學生相應的知識以及相關技能有一個明確的認識,并且要能夠準確把握在實際教學中的價值導向,不僅需要按照教學大綱順利完成教學任務,還需要針對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性來制定教學目標,規劃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教師要更加重視學生自身素養的提高,不能將教學內容僅僅局限于書本上,需要做出有效的拓展,認識到學生在課堂當中的主體地位,從而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
(三)將課程教學與生活接軌
品德與社會教學應該和生活接軌,這樣才能提高相關課程的有效性。學習相關內容,就是培養學生相應的品質,并且用到實際生活中,而不是僅僅讓相關知識存在于課堂。教師對于教學內容要有明確的定位,在上課時要用更加貼近生活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感覺所學即所用。此外還需要將教學從課內向課外延伸,比如組織學生進行課外實踐或者社會調查,了解社會的真相,并且不斷鍛煉自身的實踐能力,拓寬自己的眼界,培養綜合能力。
(四)豐富教學手段
教師要能夠豐富現有的教學手段,改變傳統枯燥乏味的說教式教學。前面已經提到,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從而有效讓學生參與進來,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外還可以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比如在課堂上使用角色扮演的方式來進行教學,為學生創設合適的情境,讓學生過程更加貼近生活,學生通過角色扮演能夠將所學的知識用到生活中。學生通過學習能夠感受到生活中的是與非,知道怎樣才是正確的行為,從而高質量地實現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 李傳洪.提高小學品德與社會課教學實效性的策略研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5(08).
[2]周佰圍.小學思想品德與社會課程的生活化教學[J].中華少年.2017(02).
[3]黃水平.“取之生活,回歸生活”——小學品德與社會的生活化課堂的形成[J].新課程(上).2016(12).
[4]田長富.淺談如何提高品德與社會教學的實效性[J].人生十六七.201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