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面對嚴峻的生態環境問題,人類開始審視自己的生活方式,思考自己長期所秉持的生態觀和發展觀,反省自己的行為和習慣。世界各國為解決發展所面臨的難題獻言獻策,積極踴躍的提出自己的方案,以實現全球治理。在這樣的大環境大背景下,馬克思主義生態觀成為當前研究的熱點問題,本文從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的定義、內容入手,分析并闡述馬克思主義生態觀在當代中國發揮的價值和意義。
【關鍵詞】: 馬克思主義;生態觀;價值
一、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的定義
馬克思主義生態觀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生態及與生態問題有關的根本看法和基本觀點。馬克思恩格斯本人并沒有專門闡述生態觀,但在其著作或文集中我們可以窺見有關生態環境問題的論述。一百多年前,馬克思主義創始人馬克思恩格斯提出一個獨具創意的命題:人類在生存和發展過程中,必須“處理好人與自然及社會三者之間”的關系,實現相互之間的健康和諧發展,最終實現“自然的解放、人類的解放、社會的解放”。馬克思恩格斯將“人和社會的解放”作為邏輯起點,從理論及現實角度分別論述了“人類、自然及社會”三者之間的關系,在這過程中提出許多富有時代價值的生態觀念。馬克思主義生態觀不僅僅指馬克思恩格斯本人所提出的生態思想,也包括馬克思恩格斯的繼承者所提出的合乎時代要求合乎地域要求的生態思想。
二、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的內容
馬克思主義生態觀涉及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認為人與自然具有辯證統一的關系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是兩個相互聯系的統一體,依靠勞動實踐為中介相互作用共同發展。馬克思認為自然先于人類而存在,自然具有優先性,人是自然的產物;提出人類是自然界的組成部分,依托自然界生存發展;同時,馬克思還提出自然界為人類社會提供生產及生活資料,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在《184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談到:“人的生存”離不開“自然界”,將“自然界”比作“人類的身體”,說明自然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基礎。
(二)提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對自然界及人類社會帶來消極作用
一方面,馬克思恩格斯認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對外部自然具有消極作用,引發生態危機,破壞自然環境。馬克思談到,“在資本主義的制度下,農業產業的發展都是建立在兩大剝削基礎之上的,一個是對農業勞動力的剝削,另一個則是對土地資源的剝削,所以在某一時間范疇內,人類提高了土地資源的肥力,同時也意味著土地資源的可持續發展被破壞了……資本家獲得的高額利益其實就是建立在對資源和工人的剝削之上”。[1]另一方面,馬克思恩格斯提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破壞人的自身自然,損害工人健康。在《資本論》當中,馬克思通過嚴密的邏輯推理分析得出:資本家無視無產階級身體及心理的承受力,通過勞動者的勞動力賺取高額的剩余價值并轉換為利潤,導致勞動異化,最終引發自然異化。
(三)具有可持續發展的先聲理念
在相關著作和文集中,馬克思恩格斯并沒有具體闡述可持續發展的思想,但是我們依然可以從相關話語中發現“可持續發展思想”的發微。在《資本論》中,馬克思提出:“從一個更為發達的社會結構去看問題,我們發現無論是私人對自然資源的占有,還是私人對另一個個體的占有,這兩者都是毫無根據的。因此人類都不是土地資源的主人。他們僅僅是資源的借用方、資源的使用方。并且,他們不僅要當好優秀的使用方這一角色,還必須是一個優秀的傳承者,將資源移交給下一代。”[2]在《資本論》當中,馬克思談到資源使用對于下一代的重要性。同時,馬克思恩格斯談到自然生產力的價值和重要性,提出人與自然的物質變換應注意合理有效地循環,重點談到“生產排泄物”、“消費排泄物”及“廢物”的循環使用問題。
(四)認為共產主義制度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解,從根本上根除生態危機
馬克思恩格斯提到,共產主義社會可以將生產者“聯合起來”,合理有效地調整“人類與自然的物質變換”,實現“人的自然主義”與“自然的人道主義”,達到人類社會與自然界的和解,實現人類社會自身的解放,最終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從根本上根除生態危機。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談到共產主義這一時代“自然和人類追求的利益目標是一致”。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馬克思主義繼承者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思想,實現人與自然、人與生態和諧發展;提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為構促生態文明社會不斷努力;提出“全球治理與中國方案”的構想,為全球生存及發展問題建言獻策。
三、馬克思主義生態觀在當代中國的價值
(一)有利于為人類擺脫當前生存困境提供方法論的指導
馬克思主義生態觀闡述了“自然、人類、社會”三者之間的辯證關系,具有歷史前瞻性,并沒有局限于某一時代某一領域,為人類社會擺脫當前的困境提供了方法論的指導,主要表現在為人類擺脫生存困境提供理論支持和實踐指導。在理論上,馬克思恩格斯本人心系人類社會發展,關注工人階級及無產階級的實際生存情況,為人類的自由全面發展貢獻了自己的力量和作用。在相關著作當中,馬克思闡述了關于生態和環境的問題,認為人類社會與自然界可以實現辯證統一。在實踐上,馬克思主義的后來繼承者為如何解決生存困境提供方法論的指導。以胡錦濤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提出“科學發展觀”的理念,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提出“全球治理與中國方案”的設想,從宏觀及微觀層面闡述了如何有效應對及處理生態環境問題。現今,全球生態環境問題越來越突出,如何解決和治理這些已出現的困境至關重要。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為人類的生存困境和發展難題提供了理論上的支持及實踐上的指導。
(二)有利于為可持續發展戰略提供理論上的支持
馬克思主義生態觀認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都應該保持可持續發展,為當前的可持續發展戰略提供理論上的支持。首先,馬克思提出“物質變換裂縫規律”,認為物質的良好循環有利于自然界及人類社會的有序健康發展。當人類破壞了物質循環與轉換的過程,不僅對自然產生反向消極作用,對人類社會也會產生負面影響。馬克思恩格斯認為“物質變換裂縫”導致生態環境與人類社會出現惡性循環,應實現“人與自然物質變換的合理循環”,使自然界和人類社會達到高度統一發展。其次,馬克思提出“自然生產力的生態意蘊”,具體闡述了自然生產力、自然生產率、自然生產過程的內含,并且闡述了三者的生態價值。最后,馬克思恩格斯還提出了尊重自然規律,善待自然的生態倫理向度,要求人類要尊重自然規律。按照自然規律辦事,促成自然與人類社會和諧發展。同時,人類需善待自然物,善待人類之外的其他物種,避免遭遇“自然的報復”。恩格斯在《英國工人階級狀況》這本著作當中,深刻的闡述“在資本主義社會人類由于不按自然規律生產發展,遭遇自然界的報復。”所以說,人類應理性開發自然,尊重自然的承載力。
(三)有利于為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提供重要指南
今天,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也伴隨著各種各樣生態問題的出現。這些生態問題的成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的存在。長期以來,我國施行的是以經濟增長為目標的粗放型發展模式,依靠投資消費拉動經濟的增長,有一段時間對以“重型化工企業”的第二產業給予補貼和支持,鼓勵建立耗能量大的公司企業,并支持其發展,以趕超西方,實現經濟的高速發展。這樣一來,衍生出一大批高污染高耗能的企業和公司。第二,追求過度盲目的工業化指標。過度工業發展以實現經濟的高速增長,最終導致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一系列影響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出現。第三,出現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經濟發展的理念。當今全球化進程加速,在經濟上國與國之間的聯系越來越緊密。中國要想在世界民族之林中不斷壯大,必須以經濟實力作為基礎。長期以來,中國為了獲得更高速的發展,為了更好的融入到世界民族之林當中,為了更好發揮自己的國際地位和作用,最終選擇以犧牲自然環境為代價實現自身的快速發展。與此同時,中國也面臨著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影響經濟的發展及人類的進步。于是,中國痛定思痛,提出了“生態文明建設”這一主題。為此,我們可以將馬克思主義生態觀與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結合起來進行嘗試性探索,解決中國社會已存在的生態問題這一詰難。
(四)有利于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理論依據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根據社會主義的根本屬性和中國現階段的實際情況提出來的治國理念。和諧社會不僅僅是一種社會發展的狀態,也是社會發展的目標。“自由和諧發展”是馬克思恩格斯對社會主義發展形態的最高設想,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最高狀態。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提出共產主義社會是人類社會最自由最和諧的形態,是社會發展的最高制度形式,認為該階段人類社會所面臨的各種問題各種矛盾將不復存在。隨后,恩格斯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談到,“共產主義社會將實現自然界與人類社會的和解”。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在“實現人類社會的自由和諧發展”這過程中包含著“人類社會與自然界的共生共榮共建”。當前,中國正處于社會發展的轉型階段,各種不和諧的現象不平衡的問題層出不窮,影響到中國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持久穩定。為此,黨中央領導集體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設想,以中國發展的實際情況為根本,以馬克思主義先進理論為指導,實現中國社會自由全面的發展。
(五)有利于倡導人們選擇保護環境的生活方式
傳統生產模式是為了獲得更大的利潤,更快的發展。在這樣的背景下,人類通過消耗大量的原料資源及人力來獲得生產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所以,傳統生產方式可以在短時間內促進人類社會的發展,但也對人類社會帶來不可估量的消極影響。它削弱了人類所擁有的自然資源,對自然生態帶來巨大的影響,導致人與人、人與自然出現各種各樣的矛盾。從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中可以看到,人類為了滿足個人私欲及社會的進步,對自然進行過度開發利用是歷史發展的必然階段,也是人類社會必將經歷的一個時期。在馬克思看來,生產力發展水平的提高是人類社會步入共產主義的基本前提,在這一過程中,人類的精神水平也不斷提高。一般說來,人類社會在發展進程中,精神文化水平會隨著物質發展水平發生相應的變化。隨著社會生產力不斷發展,人的思想觀念、生產生活模式也會發生一定的變化。這一改變推動著人類從單純的物質追求轉為兼顧精神追求,逐步轉變為以實現精神追求為主要目的。在未來的人類社會當中,人類將更加注重自身的生活水平及生活質量,這主要表現在更加重視精神文化產品的生產及消費。所以,馬克思談到,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會出現注重人的發展的消費模式。
在今天,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患上所謂的“文明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等疾病,這些癥狀的出現與人類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環境息息相關。現今,我們形成了這樣的認識:健康的基礎在于良好的生態環境,而不再于醫生的多少、藥品的精良及醫院的規模。清潔的空氣、純凈的應用水、健康的食品、規律的鍛煉及良好的生活方式對人類的健康極為重要。馬克思主義生態觀倡導人類社會應注重“綠色生產”、“綠色消費”,選擇“綠色產品”、“綠色服務”,注重環保,堅持可持續發展,合理處置垃圾,保持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馬克思主義生態觀有利于倡導人們形成積極健康有序向上的生活觀念,形成“人與自然共生”的生活方式,推動人類社會對物質、精神、文化的多元化追求,實現自然、人類、社會的良性互動。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5.
[2]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