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作為廣西師范類院校的代表——廣西師范大學,提出與東盟高等教育合作,有其新思路。契機主要表現在學校領導層面、教學層面、與企業合作以及獨特旅游層面。學校體現在政策引導、資金支持以及品牌建設上;教學體現在擴大規模、加強合作、教材改革上;與企業合作體現在校企對接、訂單培養上;旅游體現在傳遞名片、文化分享上。
【關鍵詞】:一帶一路;師范院校;高等教育;國際化
廣西在“一帶一路”背景下的定位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新門戶新樞紐、中國—東盟合作要道。制定這樣的目標,廣西具有其優勢,體現在區位、政策以及與東盟國家交流上。在“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作為廣西師范類院校的代表——廣西師范大學,提出與東盟高等教育合作,有其新思路。這種新思路在學校、教學、與企業關系以及旅游上都有體現。
一、學校領導層面
1. 積極制定與高等教育國際化相關的政策
廣西師范大學要摒棄舊觀念,積極樹立高等教育國際化新觀念。制定高等教育國際化相關政策,促使廣西迎來機遇,也為廣西帶來巨大教育資源和強大市場支持,制定相關政策并且實施、加入高等教育國際化組織行列很有必要。制定吸引優秀海外專家政策,廣西已經創建了“八桂學者”和“特聘專家”制度。
2.加大經費的投入,用于硬件和軟件建設
首先,作為省部共建師范類院校,廣西師范大學在教學設備和實驗裝備已經得到國家和區政府支持,在一定程度上為教學質量提升提供了硬件支持。學校在留學生生活方面投入有待加強,重點提升留學生學習以及生活環境,改善其生活條件和生活設施,為留學生提供更便利的服務和生活環境。其次,加大軟件設施投入必不可少。學校積極申請國家“一帶一路”專項留學基金,更好地發揮其導向作用,調節生源國別、學科專業、學習層次等,優化沿線國家來華留學生教育結構。
3.加強“國際化品牌項目”影響力
“國際化品牌項目”在高等教育國際化過程中意義重大,利于擴寬教師和學生國際視野,增強學校競爭力和提高國際化水平。學校設立東盟多種語言宣傳網站提升東盟各國對學校的認可度。該校留學生中,每年都會有華人來,他們不但有中文基礎,而且還得到家長支持和廣泛社會影響力。孔子學院作為文化交流機構,要更加積極地發揮三所合作孔子學院影響力,提升師范類院校品牌。
二、教學層面
1.擴大外語教學規模,加大小語種培養力度
挖掘中西部高校潛力,開闊新增長點。方式上注重重點學院帶動,該校外語學院要把握時機,在東盟國家巨大市場前提下,加大小語種學習,諸如加強越南語、印尼語以及越南語等小語種招生。通過外語培訓、海外研修、學術交流、基地實訓等措施,培養能熟練使用外語、較好承擔培養國際生師資力量,從而提高廣西師范類院校國際化核心競爭力。
2.發展中外合作辦學、聯合培養留學生,創新培養模式
廣西師范大學與很多學校有合作辦學的經驗,在此基礎上,要挖掘學校開放水平和地區影響力,充分利用絲綢之路人文交流高層磋商交流機制,創新培養方式,提高國際化人才。“一帶一路”戰略對國際化人才需求不僅體現在語言技能上,更多地反映在全面、復合型特點上,傳統體制存在的國際化人才培養“非系統”現象制約國際化人才培養質量,因此,運用“系統思維”進行“系統創新”可以破解國際化人才培養難題。另外,學校可與東部地區高校聯手,比如可以與暨南大學華文學院等東部高校展開交流,針對化學優勢專業、漢語國際教育緊缺專業以及互聯網等前瞻性專業開展人才培養合作。學校要緊跟時代潮流,展開一些實踐專業,增設與互聯網經濟相關工程技術類專業、提高亞洲非通用語言類專業水平、增強數學及計算機科學等專業,充分利用相連東南亞區位優勢,發展經典學科,打造精品課程,從而提升師范類院校整體辦學水平,積累寶貴的發展國際化品牌項目經驗。進一步發揮師范類學校基礎學科專業的傳統優勢,吸引更多的留學生,比如該校文科類專業、研究生院可以充分利用自身優勢,挖掘古絲綢之路悠久文化和寶貴精神遺產,在傳承的同時積極進行域外傳播,搭建教育合作與人文交流的平臺,從而實現文化包容與民心相通。
3.高等院校專業調整與區域合作,引進國際化高端資源和教材改革
抓住“一帶一路”的機遇,廣西師范大學要增強宏觀規劃和微觀調整,發揮優勢、摒棄不足。針對語言類專業要改革課程設置,增加專業課程比重及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通識課程,提高復合型語言知識結構,比如可以把東盟國家的經濟、文化、歷史、地理等基本知識引入教材和課堂。對于印尼語、泰語、越南語等小語種專業,采取“外部引進”的方式,從外企、駐華機構等單位吸收人才;對于小語種緊缺專業,師范類院校應當注重“引進來”戰略,重點培育符合國家需求的緊缺人才;針對外語人才的培養,要積極調整外語教學目標使其更符合現代“一帶一路”戰的需求,增加應用實踐課程,如會話及旅游貿易等,幫助學生在學校內部培育中獲得外語交流經驗;針對外教環節,需要在增加數量的同時提升外教質量,發揮外教在國家高校交流與合作“中介”作用。在調整課程設置的同時,還需要引入國際化高端資源,借鑒發達省份成功案例,依據實際情況組建類似組織,以帶動學校整體教育水平提升。此外,優質教材和教學方法的引進,會使廣西高等教育更易和國際接軌,比如學分學歷互認制度,可以和一些國家展開合作。最后,區域合作很重要,學校可利用自身優勢,積極與其他院系部門合作交流,利用學分制實現聯合培養,利用互聯網大數據,創建有特色資源共享的留學生平臺服務系統。
三、加強與企業的合作
1.促進高校與企業科研成果對接
校企合作,這是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又一趨勢。通過高校教學實踐模塊,可以增強理論與實際統一。例如:文學院留學生可以派遣到中國——東盟中心、有關國際機構和跨國企業見習,將“一帶一路”相關要素與專業實踐環節相整合。除此之外,經管學院可以與企業科研成果對接,化學與藥物學院可以與東盟國家建立國際聯合實驗室。這樣可以便利中國與東盟間的人才流動,為中國和東盟間擴大學生交換范圍、提高留學學歷層次。電子信息工程和計算機科學學院需抓住戰略機遇,積極走進去,與東盟一些國家建立市場合作關系,派遣畢業生進行勞務派遣。經管學院和法學院也應該積極走出去,針對法律糾紛,提高法律意識與專業技能。
2.為企業進行訂單式培養
東盟國家企業是“一帶一路”餞行者,擔任“一帶一路”思路的詳細落實,因此企業對于規劃建設中所需尤其是所缺人才最為掌握。高等教育需要適應時代發展潮流,與國家宏觀政策相配。學校應該為企業進行訂單式人才培養,努力聯手打造“一帶一路”建設品牌專業和課程,力爭將來華留學生培養成為既掌握“一帶一路”建設中所需的學科專業知識,又了解中國語言和文化民情的全方位人才,例如:國教院可以推薦來華留學生進入沿線國家政府、國際組織以及企業中實習、見習和最終實現就業,幫助師范類院校與沿線國家企業間的溝通和協作,促進高等教育合作化。
四、獨特旅游合作
旅游業合作是更好的促進人際合作和教育合作。旅游業是促進經濟合作和民心相通重要媒介,中國與東盟旅游——有巨大的消費市場和互補性強優勢,中國與東盟國家諸多旅客慕名而來。廣西師范大學地處山水名城——桂林,作為重要的旅游景點,有著其獨特文化與傳統,加大旅游業的發展,可以促進東盟國家學生和學者互訪交流。據走訪查詢,很多留學生來該校很大程度上是桂林這張名片,因此在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中,可以繼續以這張名片為依托,更好推進旅游簽證和通關便利化,在此基礎上促進人流和信息流“暢通”,促進“教育流”溝通。
參考文獻:
[1]羅淑云. 廣西高等教育國際化及對策研究[J].華中農業大學 . 2006 (02)
[2]王藝靜.“一帶一路”背景下國際化外語人才培養研究[J].高教學刊, 2016 (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