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清以后,中國畫掀起了“復古”之風,以石濤為代表的畫家“非主流非傳統”的一派隱居山林,石濤作為清出四僧之一,繼往開來的一代繪畫大師,對傳統文人畫派進行了大膽的革新嘗試,繪畫特色極具鮮明個性,并且提出了一系列的繪畫理論與藝術主張,本文從石濤繪畫作品和理論談及藝術特色成就以及對后世的深遠影響。
【關鍵詞】:石濤;藝術特色;藝術影響
一、石濤的藝術成就
在明清時期,與\"四王\"的繪畫風格有很大差別的截然不同“四僧”,在藝術上主張重視生活感受,強調抒發情感,創造出豪放、磊落、獨具風采的畫風,對振興當時畫壇有深遠的影響,他們就是有很高藝術水平的“清初四僧”---朱耷、石濤、弘仁、髡殘。明朝(公元1368--公元1644年)后代,在政治上對清代統治者是不合作的態度,反對清王朝貴族的作風。他們利用傳統藝術形式,面向自然、面對人生,表達真情感受。他們也重視筆墨情趣,并尋找自己的繪畫空間,撫慰曾經遭受過折磨的心靈。在石濤的繪畫作品中表現的更為突出。
石濤的繪畫作品及其理論有《搜盡奇峰打草稿圖》、《淮揚潔秋圖》、《惠泉夜泛圖》、《山水清音圖》、《細雨虬松圖》、《梅竹圖》、《墨荷圖》、《竹菊石圖》等傳世。著《苦瓜和尚畫語錄》,闡述了他對山水畫的認識,提出一畫說,主張“借古以開今”,“我用我法”,和“搜盡奇峰打草稿”等,在中國畫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石濤的繪畫藝術特點
石濤山水繪畫風格自成一家,早年居安徽宣城,與梅清關系很好,受其影響,山水多用方折線條和虬結的皴法,景色奇秀,蒼渾。后又遍學前代各家畫法,博采眾長,主張借古以開今,所作山水蒼勁恣肆,生意盎然,筆情恣肆,淋漓灑脫,豪放郁勃。他的山水不局限于師承某家某派,而廣泛師法歷代畫家之長,將傳統的筆墨技法加以變化,又注重師法造化,從大自然吸取創作源泉,并完善表現技法。
石濤的山水畫特點不拘一格,景色構圖大膽新穎,筆墨運用多變,是清代早期最富有創造性的畫家。朱耷以畫花鳥畫出名,繼承陳淳、徐渭的傳統,發展了潑墨寫意畫法。作品往往借物抒情,以象征、寓意和夸張的手法,塑造奇特的形象,抒發厭惡世俗生活和國亡家破的痛苦內心。他的藝術成就,對后來的揚州八怪和近現代大寫意花鳥畫影響很大。石濤的山水學習黃公望、王蒙風格自有變化,以真實景色為對象,描繪山水,具有雄偉壯闊,蒼茫渾厚的氣勢。松風水月,未足比其清華;仙露明珠,詎能方其朗潤。類蓮花之出水,赫煥無方;若桂月以空懸,光明洞澈。——王時敏題石濤畫冊
作品筆法流暢凝重,松柔秀拙,尤長于點苔,密密麻麻,劈頭蓋面,豐富多彩;用墨濃淡干濕,或筆簡墨淡,或濃重滋潤,酣暢淋漓,極盡變化;構圖新奇,或全景式場面宏闊,或局部特寫,景物突出,變幻無窮。畫風新穎奇異、蒼勁恣肆、縱橫排奡、生意盎然。其花鳥、蘭竹,亦不拘成法,自抒胸臆,筆墨爽利峻邁,淋漓清潤,極富個性。石濤的繪畫,在當時即名重于世,由于他飽覽名山大川,“搜盡奇峰打草稿”,形成自己蒼郁恣肆的獨特風格。石濤善用墨法,枯濕濃淡兼施并用,尤其喜歡用濕筆,通過水墨的滲化和筆墨的融和,表現出山川的氤氳氣象和深厚之態。有時用墨很濃重,墨氣淋漓,空間感強。在技巧上他運筆靈活。或細筆勾勒,很少皴擦;或粗線勾斫,皴點并用。有時運筆酣暢流利,有時又多方拙之筆,方圓結合,秀拙相生。
作品《群峰蒼潤》采用平遠法,作品骨體清健,雄中有秀,筆墨滋潤,用色淡雅,畫面表現自然的氤氳變幻、一派秋深素樸氣象。近景叢樹環繞,屋宇隱落,山體輪廓及前后層次分明。林中掩隱屋舍,一高士獨坐,溪水野舍、曉煙秋聲。用筆蒼勁有力,叢葉多以混點、豎點、夾葉,干濕并用,或再加焦墨。中景寫沙陀平坡,幾家茅舍半隱半現,隔水對岸層云繚繞,林木含煙,坡石林舍互為映蔽。山石淡墨勾染,樹木用墨略重,蒼茫含混。遠景群峰起伏,云煙出沒,遠水、遙山,約略點染,水墨交融。山腳下叢樹蒼茫朦朧,一任自然,疏密有致。遠山濃淡墨相間,意境深遠。石濤著力表現自然中的煙雨、明晦和對真山真水的自我感受。整幅畫面,峰巒霧靄,生機流蕩,用筆靈活多變,注重墨色的濃淡關系,溫潤雄秀又蘊藏著沉郁蒼茫之氣。給人一種可游可居,身臨其境的感受。石濤長期生活在江南,其山水畫大都描繪江南景色。石濤登山臨水,從自然山水中領悟四時朝暮,陰晴變幻。主張繪畫要“曲盡物態”,寫出山水的真性情。《群峰蒼潤》不但表現出其高超的藝術技巧,也流露了他繪畫以內心觀照的方式,既超越古法又脫胎于形跡,“與予神遇而跡化”,創造出自由馳騁的精神空間。石濤書畫,重在寫意。而意境正是中國書畫藝術最精燦的古典美學精髓所在。石濤慣以新奇為繪畫的意象之本。無論是黃山云煙,江南水墨,還是懸崖峭壁,枯樹寒鴉,或平遠、深遠、高遠之景,都力求布局新奇,意境翻新。石濤作畫是遵循著意境界里的“三遠”之境而獨樹一格的。
石濤此件《群峰蒼潤》圖,在繪畫結構上,也有其獨到之處,于變化中求和諧,于墨色局限中求完美,石濤山水中的點,是構成畫面氣勢和韻律的關鍵。石濤所謂:“無法之法,乃為至法”,說的就是那萬點惡墨皆情隨筆走,落墨不多而心魄抒意,濃墨深墨,潛伏于山脈,行走于松間,讓水墨知天地,讓筆墨不孤行。《群峰蒼潤》正是這種神韻境界的代表之作,郭熙有言:“山有三遠,自山下而仰山顛,謂之高遠。自山前而窺山后,謂之深遠。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高遠之色重晦,平遠之色有明有晦。高遠之勢突兀,深遠之色重疊,平遠之意沖融而縹縹緲緲。其人物之在三遠也,高遠者明了,深遠者細碎,平遠者沖澹。”可見石濤的《群峰蒼潤》無論從意境還是技法,都是極其少有的神妙之筆。
三、石濤對后世畫壇的深遠影響
石濤身為明朝后裔一生經歷磨難,滿心抱負難以實現,功名未就,但在文學藝術方面取得了令人驚嘆的難以想象的巨大成就。他在繪畫作品上顯現出他以無法勝有發,不拘成法,極具創新意識,創造出直抒性靈令人震撼的山水畫作品,這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是我們難以達到的境界,這些成為人類文化的精神財富,值得我們所學習敬仰的畫家。對中國繪畫的深遠影響越來越明顯。
受石濤繪畫影響“揚州畫派”的畫家們敢于突破前人的傳統的繪畫風格規范,追求自己的情感的表達,有自己獨特的繪畫面貌,這種創新精神是對石濤藝術的繼承與發展。“揚州畫派”主張師造化,師法自然,注重創作,擺脫清出摹古的思想。
提到石濤對后世影響不得不說黃賓虹,他稱石濤為“清代畫壇第一人”,黃賓虹先生在石濤山水畫藝術中感悟到“作畫當以大自然為師,若胸中有丘壑,運筆便自如暢達矣。”,在石濤的影響下,他一生不卑不亢,始終以一顆平常心態對待人生及其繪畫藝術,經常自己上黃山下江南,把自己眼中的客觀事物經過日積月累的藝術實踐與創造變化通過畫筆表現出來,他的作品既不媚俗也不欺世,把中國傳統繪畫的藝術精神傳遞下去,并推向極致。把自然界的山川樹木畫的出神入化,極富有生命力,為中國繪畫的開拓發展做出了杰出貢獻。
石濤的繪畫藝術不僅體現在繪畫藝術上還體現在,還有美學思想,張大千、李可染、劉海粟、傅抱石、潘天壽等繪畫思想都可以追溯到石濤的繪畫理論中,師古人然后中得心源。李可染先生一直主張一手伸入生活一手伸向傳統,身體力行,游覽許多名山名水深入生活,經常幾個月外出寫生創作,在自然中獲得靈感,創作出富有時代精神情感表達的山水畫作品。
參考文獻:
【1】石濤山水畫風【Z】:重慶出版社,1995年
【2】清代山水畫風【Z】:重慶出版社,1995年
【3】《揚州畫舫錄》,李斗著,中華書局1960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