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琴,中國(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具文化內涵、最有哲人味道的藝術之一。千百年來,古琴藝術在中國藝術與文化的歷史長河中,所起的作用遠遠大于一門簡單的藝術種類,它凝聚著中華民族文化精神的內核,體現了中國知識分子修身立業的德行。古琴藝術的琴道、琴德及其作為文人修身的一種方式的幾個方面 展現出他的琴學之美
【關鍵詞】:古琴;美學;非物質文化遺產
說到古琴,包括大多數中國人在內的人對它基本沒有認識,略有音樂知識的人也時而會將它與古箏相混淆。這也難怪,這一世界上最古老的藝術,盡管延續發展幾千年,但它更多的是作為一種文人修身的藝術,而非公眾性的娛樂表演藝術而存在,其根本目的也在于悅己之心而非悅人耳目。所以在今天來說,名列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的“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性文化遺產”,幸運是因為它畢竟受到了重視保護,不至于消亡;不幸的卻是,這種保護是否真是讓這種古老藝術延續發展下去的最好方式,如果不從其人文精神的傳承和知識分子內在修養的角度入手,能否真正把古琴藝術的精神實質保存下來?或許是僅僅保存了一種藝術形式而已。無論如何,正因為它是一種典型的一息尚存的文人藝術,今天在中國藝術與美學中都是非常值得研究的。
一、與華夏精神并存的琴道
古琴,中國(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具文化內涵、最有哲人味道的藝術之一。千百年來,古琴藝術在中國藝術與文化的歷史長河中,所具有的內涵遠遠大于一門簡單的藝術種類,它凝聚著中華民族文化精神的內核,體現了中國知識分子修身立業的德行。古琴琴器,簡潔卻具有豐富的表現力;古琴琴制,包含著中國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精髓;古琴琴道,與中國古老高深的“天道”相互契合;古琴琴德,蘊含著士大夫對人生哲理持之以恒的追求精神;古琴琴曲,生動豐富的故事內涵與藝術表現韻味,是體認中國古典美學藝術意境的最佳方式;古琴琴歌,古樸悠揚,記載傳頌著中國歷史上美麗動人的典故;古琴琴譜,精煉而傳神,是世界上流傳至今最古老的音樂曲譜;古琴琴學,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古琴琴境,回味無窮,臻于妙境。本文將從這些方面探討古琴藝術的美學價值。
古琴雖然只是一種樂器,但從歷史上看,從它的誕生到整個發展過程中,自始至終凝聚著先賢圣哲的人文精神。按《琴史》的說法,堯舜禹湯、西周諸王均通琴道,以其為“法之一”,堯之《神人暢》,舜之《思親操》,禹之《襄陵操》孔子等先哲更是終日不離琴瑟,喜怒哀樂、成敗榮辱均可寄情于琴歌琴曲之中。琴是既是先賢圣哲宣道治世的方式,更是他們抒懷傳情的器具。緣何如此?原來在琴道中,無論上古時代的天人合一,還是后世所崇尚的“和”的精神都有最好的體現。中國最早的詩歌集《詩經》說明了這點?!缎⊙拧こiΑ分杏校骸靶值芗染?,和樂且孺。妻子好合,如鼓瑟琴。” 可見,和諧美妙的琴瑟之聲,體現了也有助于親人友人之間的“和”,古琴從琴制,到調弦、指法、音聲,都是以“和”為關鍵,而“和”正是中國古典精神的最好體現。
在中國古人看來,古琴的琴道(包括琴德、琴境)可以達到“通萬物協四氣”、“窮變化通神明”的形而上的層次。這可以從兩個方面說明:
首先,從古琴的琴制看。古琴看似簡單,只有七弦十三徽,卻蘊含著變化無窮的聲調與音韻(合散、按、泛三音,共計有245個不同的發音位置,左、右手指法不下百種),概因為其本身乃先賢“觀物取象”而造,內含許多哲理性的認識。曰:“神農氏為琴七弦,足以通萬物而考理亂也?!辈嚏摺肚俨佟酚懈敿毜慕忉專呵匍L三尺六寸六分,象三百六十日也;前廣后狹,象尊卑也。上圓下方,法天地也。大弦者,君也,寬和而溫。小弦者,臣也,清廉而不亂。文王武王加二弦,合君臣恩也。宮為君,商為臣,角為民,徵為事,羽為物。”這一思想與中國古典美學關于藝術“觀物取象”、“立象盡意”主張是一致的,它也一直被歷代琴家奉為規涅。君令臣行,故曰行也。角象民,其聲從。君令臣行民從,故曰從也。在中國古人那里,古琴絕不只是一般的樂器,而是具有承載他們人生理想與信念、寄托他們心緒與情思,磨煉他們心性與意志,陶冶他們情操與品味等重要作用的“圣器”。
其次,從琴道的社會功用看。除了與天地變化之“道”相通,與天地萬物之“象”相類之外,琴道(包括以琴為代表性的樂道)之所以受到古人的重視,還在于它具有與政通、致民和、維綱常的功能。
琴道的這種重要的社會功能是與審美感興過程直接相聯的。唐代薛易簡《琴訣》:“琴之為樂,可以觀風教,可以攝心魂,可以辨喜怒,可以悅情思,可以靜神慮,可以壯膽勇,可以絕塵俗,可以格鬼神,此琴之善者也。
二、琴德可以體現人德
古琴之品德,我認為可理解為人在習琴、操縵過程中及籍由這個過程而提升的人品“德性”。一方面,習琴操縵有助于人之德性的滋養提升;另一方面,倘若是無德之人,即使其有較高的操琴技巧,也難以達到至上的琴境,因為他有違琴德。也就是說,琴雖然為養德之器,但本身也凝聚了德性之士的涵養。琴德一方面通過操縵姿態、琴曲格調、琴聲清雅等諸多表現出來,另一方面則與其處世態度與人生境界融為一體。自古圣帝明王,所以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者琴德高尚。仁人志士以琴比德,借以抒懷詠志,歷代琴詩、琴曲中這樣的作品很多,阮籍的詠懷詩,嵇康的廣陵絕唱,白居易、蘇東坡等人的贊琴詩,均把琴當作君子之德的一個物化符號來看待。 習琴的過程中主觀的生命情調底交融滲化……
我們知道,審美對象和演奏者所引發的審美感有不同的層次,這一方面取決于欣賞者的德行(他的修養、學識、境遇、年紀、情緒等方面都會有影響),另一方面也在于演奏者給予藝術作品的感染力(能否引起欣賞者的情感活動與心靈互動)。古琴無論是在歷史上還是在今天,都應該說是陽春白雪、曲高和寡的藝術,它不僅對于演奏者,同時對于欣賞者,包括演奏的時機、環境,都有很高的要求。從某種意義而言,古琴是帶有一定哲理性的深沉藝術。
古琴之所以倍受古代文人士大夫喜好,除了其琴道、琴德、為其所重外,更在于習琴操縵有助于修身養性。中國傳統文藝與美學思想歷來倡導“文以載道”、“寓教于樂”,古琴琴曲、琴歌的豐富內容及其所承載深厚的文化內涵,使其成為古人陶冶性情,自我升華的最好的投向,也是其以情感人,教化他人最好的老師。正由于古琴琴曲、琴歌有如此豐富的內容和豐厚的內涵,故重要的是對琴曲內容的理解,對其中所包含的先賢精神的體認,進一步由每首琴曲所營造出的高深意境,達到自我品味的提升與德行的錘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