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蜀國的丞相,他一生秉持“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信念,因其卓越的才能與高尚的品格,被人們認為是忠誠與智慧的化身。諸葛亮為后世留下諸多“文化遺產”,《誡子書》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在這篇文章中,諸葛亮用質樸簡潔的語言,凝練嚴謹的文筆,表達了一個長輩對晚輩的諄諄教誨,同時也是諸葛亮對自身學習、修養的總結,其中蘊含著豐富的德育思想,在當今仍然具有鮮活的時代意義。本文擬對《誡子書》中的德育蘊含進行細致探討。
【關鍵詞】:諸葛亮;誡子書;德育蘊含
一、諸葛亮其人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徐州瑯邪郡陽都縣(今山東省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國丞相,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諸葛亮于漢靈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出生在一個官吏之家,其先祖諸葛豐和父親諸葛珪都曾入仕為官。但諸葛亮的童年又是不幸的,三歲喪母,八歲喪父,兄弟姊妹幾人依靠叔父諸葛玄養活,后來跟隨叔父前往豫章、荊州等地,顛沛流離中仍不忘學習。建安二年(197年),諸葛玄病逝,諸葛亮和兄弟姐妹們便隱居于隆中(今湖北襄陽),靠耕種維持生計。隱居期間,諸葛亮與當地名士司馬徽、龐德公、黃承彥等結交甚好。后來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協助其匡復漢室,在諸葛亮的幫助下,劉備占據荊、益二州,逐漸穩固了統治,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蜀漢開國后,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對內安撫百姓,勵精圖治,對外聯吳抗曹,為實現光復漢室的理想,先后六次北伐,但因缺乏良、糧草等各種因素先后失敗,在最后一次北伐(蜀漢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中,諸葛亮積勞成疾,病逝于五丈原,享年五十四歲。后主劉禪追謚諸葛亮為忠武侯,因此后世常以武侯、諸葛武侯來尊稱諸葛亮,東晉時期又追封他為武興王。
二、《誡子書》的創作背景
《誡子書》作于蜀漢建興十二年(234年),也就是在諸葛亮去世前不久才完成的。《誡子書》一般認為是寫給他年僅八歲的兒子諸葛瞻的,但也有部分學者認為是寫給他的養子諸葛喬的。但不管怎樣,說它是諸葛亮寫給兒子的家書是還準確的,《誡子書》是屬于家教、家訓一類性質的文章,其中的“誡”有勸誡,警告之意,有時候也寫作“戒”,意思相通。這種家訓借助家長的權威,對子孫族眾進行道德教化和約束,是古人向其后代傳播為人處世、為學教子等思想的主要文化載體。家訓的起源很早,最早的家訓是周公的《誡伯禽書》,但是家訓的大量出現卻是在兩漢時期,新興的豪族大家通過密切家族聯系來擴大社會影響力,紛紛制定維護家庭或家族的清規戒律。如漢高祖劉邦有《遺太子書》,劉向給其子劉歆的《誡子歆書》勸其多懷憂慮敬事之心,少抱受福驕奢之念。諸葛亮的《誡子書》就是在這樣一種文化背景下產生的,其后家教家訓之作層出不窮,顏之推的《顏氏家訓》可謂集此前家教之大成,成為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而諸葛亮的《誡子書》更具有獨特的意義,它以短小的篇幅而蘊寓深刻的內涵,不僅是一代儒臣諸葛亮睿智的體現,更是中國民族智慧的結晶。
三、《誡子書》的德育蘊含
(一)修身養德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1]。道德教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這種道德教化主要表現在嚴“君子”與“小人”的區別上。“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2]、“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3],《論語》對“君子”與“小人”的以道德素養為標準對人進行了分類,后代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誡子書》開篇便以“君子”為起點,諸葛亮以一種高標準的“君子”規范來要求其子,教其為君子之道。“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這個“德”當然指的是個人思想品德素質的修煉。諸葛亮不僅提出了修身養德的要求,而且指出修身養德的具體途徑。“靜以修身”,強調內心的寧靜對個人品德修煉的重要作用;“儉以養德”強調節儉即物質生活的低要求對個人品德修煉的關鍵作用。
(二)志存高遠,守道不辱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4],諸葛亮認為“志當存高遠”,一個人首先要立下遠大志向,然后刻苦努力,鍥而不舍,方能成就一番事業。中華民族歷來有尚志傳統,人們向來重視立志。孔子有言“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5],孔子之所以會對中華文化產生巨大而深遠的影響與他“十五而志于學”有極大關系。孟子也說過:“夫志,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夫志至焉,氣次焉;故曰:‘持其志、無暴其氣’。[6]”歷史上有所大作為的人都是有大志向的人。諸葛亮繼承了前人的尚志思想,更進一步闡明了立志與成學的關系,認為立志是成學的首要條件。“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7]它闡明了立志的途徑是“淡泊”、 “寧靜”。“淡泊”意指不為名利所動,安貧樂道,守志不移;“寧靜”則指內心安寧、不焦慮煩躁,因此這句話也成為許多后人的座右銘。諸葛亮一直固守“淡泊”與“寧靜”,他未遇劉備之前“躬耕于南陽”,“不求聞達于諸侯”正體現了他守道不移的人格風范。后來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從一介布衣變成一代名相,與劉備之間的君臣魚水關系正是他忠君重義,守道不移的結果。諸葛亮一生清廉,不重名利,抱著輔佐劉備父子一統大業的初衷,矢志不移,為“興復漢室,還于舊都”,嘔心泣血,六出祁山,直至喋血五丈原,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為的是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托孤之重。他“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8]。這種守志不移的精神激勵了一代代志士仁人為理想而矢志不渝,奮不顧身。
(三)勤學成才,惜時如金
“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9]諸葛亮將立志、學習與成才三者結合在一起,闡明了學習的動機、目的和心智條件。只有立下遠大的志向,才能有巨大的學習動力;學習的目的是為了成才,對社會作出貢獻;而學習時要心平意靜,專心致志,精誠專一。如果不能“靜”,那么“淫慢則不能礪精,險躁則不能治性”[10],好高騖遠,淺嘗輒止,不求甚解的態度是不會取得良好效果的。急于求成,浮躁不專,不僅無益于學習,而且還會有害于高尚品格的培養,達不到冶煉品性的目的。中國古代知識分子認為學習與道德修養是密不可分的。孔子曾說:“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11] “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12],人非生而知之,智慧和本領是從學習實踐中學來的。孔子雖然說:“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13]但他自己也承認:“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14]孔子的大學問正是他“學而不厭”的結果。“年與時馳,意與日去”的惜時勤學精神正是諸葛亮對前人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學習的目的是成才,也是為了奉獻社會。“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15]其用世之心是很明確的。“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16]古人講究建立不朽的事業,其實就是一種強烈的用世之心;當然這里所說的用世之心與前文所說的“不為名利所動”并不矛盾。用世之心指的是學有所成并有所用,是為社會作貢獻的殷切期望,不是單純為了個人名利而學習。如果不能不為社會所用,即使是學富五車,又有什么意義呢?
綜上所述,《誡子書》是古代中華民族重視家教的文化背景下的產物,它體現了我國古代文人修身養德的道德素養,守道尚志的崇高人格和勤學成才、為世所用的積極入世精神。具有濃厚的儒家傳統文化特色。這種精神對今天我們教育下一代還有其積極意義,因此在2016年被選入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語文教材。
注釋:
[1][4][7][9][10][12][15]諸葛亮著.方家常譯注.諸葛亮文集全譯(卷一)[M].貴州人民出版社,1996:115.
[2][3][5][11][13][14]程樹德著.新編諸子集成·論語集釋[M].中華書局,1990:100,250,493,618,1158.
[12]程樹德著.新編諸子集成·論語集釋(卷十八)[M].中華書局1990:618.
[6]楊伯峻著.孟子譯注(卷三)[M].中華書局,1960:62.
[8] [西晉]陳壽著.三國志·諸葛亮傳(卷三十五)[M].中華書局1959:918.
[16]楊伯峻著.春秋左傳注·襄公·二十四年[M].中華書局,1990:1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