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世界歷史畫卷中,那些擁有海洋霸權國家,通過海洋大肆向海外擴張,推動著世界歷史從分散發展走向了整體發展。這其中,美國是最晚成為海權國家的,但是其海權優勢到今天都是全球最強的,影響最深的。本文通過對美國海權戰略的形成、發展,美國海軍的壯大,以及大國地位的確立之探討,來試圖分析美國海權戰略成功的原因以及展望其對新時代大國崛起的啟示。
【關鍵詞】:海權戰略;海軍力量;戰略轉型
一、美國海權戰略的形成與實踐
“海權”的英文是“sea power”,其最早來源于美國海軍史學家阿爾弗萊德·馬漢的著作《海權對歷史的影響,1660-1783》。馬漢在他的海權理論里提到了海權的三個環節:產品、海運、殖民地。由于海外貿易可以給國家帶來巨大財富,因此海洋國家都在競相獲得更多殖民地,以給本國的貨物尋找更多新的銷路,給本國艦船取得更多活動場所,使本國更加繁榮昌盛①。雖說一個國家的繁榮需要海外貿易,然而可用的海外貿易額度是有限的,因此產生競爭。馬漢在其著作中解釋到,“海權的歷史從其廣義上來說,涉及一個民族依靠海洋,或者利用海洋強大起來的所有事情,但是主要是一部軍事史”②。因此他認為海軍力量是獲得制海權、確保國家安全、貿易繁榮的重要條件。馬漢以巴拿馬運河為例,他認為該運河通航后,將形成一條直達遠東的通道,勢必會吸引歐洲列強將戰艦駛向加勒比地區,因此美國的海岸將很容易受到侵犯。為了美國利益,必須由一支艦隊來實現對美國近海的控制。
由此可見,馬漢的海權論是以發展對外貿易為出發點,以發展強有力的海軍控制海洋來達到使美國強大的目標的。20世紀初,美國海軍機構官員、海員增多,美國終于開始將該理論付諸實踐。
一是加快海軍軍艦建設。1890年,美國國會首次授權建造3艘戰列艦,這代表著美國正步入大國海軍競爭行列。到一戰前夕,美國已建成39艘戰列艦,排水量已從1萬噸發展到近3萬噸,造價也增至1400多萬美元。1889年,美國海軍排名世界第12位,而1907年則上升為第2,僅次于英國③。
二是變革海軍管理體制。1892年,海軍部改進了八大部門之間職責分配模糊和不合理的狀況,由各部門有才干的高官組成常委會,建議和討論新艦船的設計和建設。1910年,在海軍部機構重組中,海軍部長梅耶采將海軍部根據職能劃為四部門,并新設立一個海軍部長副官職位負責協調各部門。此外海軍部還通過加大宣傳、提高待遇等措施來壯大海軍隊伍,同時進行了工程技術隊伍的建設來提供技術支持。至一戰前夕,美國擁有的現役海軍軍官人數達到3635人,士兵人數達到了51500人④。而管理體制的不斷跟進和完善,保證了海軍部的良好運轉,也體現了海洋戰略的強大生命力。美國通過對海權戰略的實踐,一躍成為了領先世界的經濟強國、海權強國。
二、美國海權戰略成功的原因
美國從陸權大國迅速轉為海權大國,其取得的成就令人矚目。對于美國的海權戰略的成功,究其原因,大概可以得出以下幾點。
首先,順應發展趨勢,把握發展機遇。對于19世紀晚期的美國而言,工業化進程的加快使得國內市場很快飽和,而商業擴張終究會沖破國界。此時歐洲國家正加緊瓜分世界,而美國抓住機遇,迅速成為海權大國,以其雄厚的經濟實力加入到了列強瓜分世界的過程中,為美國下一步發展占據了有利的戰略態勢。
其次,在實施海權戰略方面,由近及遠,策略得當。在全球擴展中,美國首先瞄準加勒比海及拉丁美洲,通過奪取巴拿馬運河,將該區域控制住,確保國家安全不受影響后才向其它海域擴展。在美國控制了“拉美后院”的情況下,任何一個歐洲國家要對美國采取軍事行動,都會存在不可逾越的地理障礙。反之,美國在鞏固了自身地位后,將自己的海洋勢力充分擴展到全球。美國正是憑擴張策略得當,才能迅速走向海權強國。
最后,營造出有利的國際環境。隨著列強競爭的加劇和國際關系復雜化,美國在外交上選擇靠攏英國,孤立德國的方針。1894年,馬漢在《北美評論》上就發表文章論證了英美聯合的種種可能性。馬漢認為,正是英國的海軍牽制了歐洲的其他競爭對手,使這些國家不能更多地干涉美國的事務⑤。1901年,英國皇家海軍大臣賽爾伯恩勛爵也說過:“如果可能的話,我將永遠避免和美國發生爭執……美國人可能會建立和我們一樣強大的甚至是超過我們的海軍力量⑥。”美國選擇靠攏英國是明智的,因為英國在當時仍然是最強的海權國家,雙方存在很大的共同利益基礎,兩國的地緣政治都適合于發展海洋戰略,兩國都需要對付共同的敵人德國,從而為美國海權戰略的實施營造了一個有利的國際環境。
三、美國海權戰略之與大國崛起的啟示
毫無疑問,美國的海權戰略實施是其成為當今世界強國的原因之一。作為發展中的中國,在歷史上失去了同等的發展機遇,但是并不代表中國就無法追上世界的腳步。同樣是世界大國,美國依靠海洋的崛起應有些經驗教訓值得中國注意。
第一,面向海洋發展是近現代世界強國的必由之路。當今的中國也面臨著20世紀初美國的相似情況,即都是陸權大國和經濟大國,都需要完成從陸權大國向海權大國的戰略轉型。我國要完成這種戰略轉型,首先是要從戰略的高度來認識海權建設對中國當前發展的重要性。國家海權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標志,中國和海洋有著密切的地緣關系,中國的發展離不開海權建設與海洋開發。其次,海權建設的核心是加強海軍建設。美國海權大國的地位正是其強大的海軍賦予的,沒有強大的海軍作后盾,那國家主權和利益也就難以保證。
第二,陸權是海權的前提和保障,海權是陸權的延伸和拓展,兼具陸權與海權,才能成為真正的世界強國。19世紀末以前,美國已逐步成為一個陸權大國,并且為之后發展海權奠定基礎。在陸權的基礎上,美國通過海權使自己真正成為了世界性強國。在如今更為復雜的國際環境中,要想崛起為一個世界強國,必須兼具陸權和海權的發展,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第三,中國發展海權是為了和平發展及自身安全。美國逐漸成為海權大國,是為了向全球擴張,以建立霸權。中國不會走這樣的老路。隨著綜合國力的上升,中國在國際上獲得了越來越多的話語權。與此同時,西方國家及大多數周邊國家對中國崛起的戒心與日俱增,中國的海防正受到挑戰和威脅。此種情況下,中國應一方面加大海軍建設,提高海權戰略威懾力,另一方面充分發揮非軍事手段的作用,把外交戰略運用納入海防戰略的范疇。中國除了維護自身的權益和發展,也要維護地區和平穩定,有利于中國和平崛起,也有利于世界和諧。
參考文獻:
①阿爾弗萊德·馬漢:《海權對歷史的影響,1660-1783》,Boston:Little Brown and Company,1898.
②阿爾弗萊德·馬漢:《海權對歷史的影響,1660-1783》,Boston:Little Brown and Company,1898.
③Still Jr , William:《舊世界的美國海權》,Westport Conn:Greenwood Press,1980.
④美國海軍部:《海軍部長的年度報告,1913》,Washington D.C.:GPO
⑤阿爾弗萊德·馬漢:《夏威夷與我們未來的海權》,《北美評論》,1894.
⑥Monger, George:《隔絕的終結:英國的外交政策(1900 -1907)》,London:T .Nelson,1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