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代是中國古琴藝術集大成發展的鼎盛時期,它為古琴藝術的發展提供了理想的沃土和雨露。并且,這一時期的琴學理論對現當代古琴藝術產生了直接影響并有更多的借鑒價值。這一時期大量的琴學譜集、琴學理論專著及優秀古琴音樂作品不斷涌現并流傳至今成為永世經典。同時,大批的古琴藝術家也在這一時期的有利形勢下孕育而生。廣陵派及川派古琴藝術的傳承也正是在這一沃土和雨露的滋潤下生根、發芽并茁壯成長,最終成為當代極具影響的古琴藝術流派,同時也是清代諸多古琴流派中較有代表性的流派。
【關鍵詞】:廣陵派;川派;清代古琴流派
一、廣陵琴派的專著、傳承及影響
廣陵琴派視揚州琴家徐常遇為創派祖師。徐常遇字二勛,號五山老人。清順治時期人。其師承不詳,琴風近于虞山派。對古琴藝術最大的貢獻為開創了廣陵派及編著傳世現存的《澄鑒堂琴譜》,其譜是由《琴譜指法》和《響山堂琴譜》合成而來,共收錄琴曲37首。從其編著的《澄鑒堂琴譜》中收錄的樂曲和使用的體系可以看出,他的演奏風格受到虞山派影響很深。樂譜中有22曲與虞山派宗師徐青山所編著的《大還閣琴譜》重名,除對《溪山秋月》和《雙鶴聽泉》有較大改動之外,其余樂曲僅是加了部分個人演奏的處理,或者是對古譜樂段的劃分不同,如《雉朝飛》、《離騷》等曲。其長子徐周臣、三子徐晉臣得其真傳。
除《澄鑒堂琴譜》之外,《五知齋琴譜》是近代以來中國古琴界流傳最廣的譜本,它是由清代揚州著名琴家徐祺經過三十余年潛心研究各家各派的傳譜所編著而成。樂譜中所收33曲,包含《澄鑒堂琴譜》中的21首樂曲,兼收金陵、吳、蜀各派琴曲12首。如:《墨子悲絲》、《普庵咒》等。其譜所收琴曲同樣以虞山派琴曲為主,并受虞山派影響較大。但樂譜在選擇舊曲匯編時,并不循規蹈矩,而是獨具匠心、銳意創新。如:樂曲《墨子悲絲》來源于吳聲熟派,但經徐氏之手樂曲在以吳聲的清婉含蓄風格為主的同時,融入了川派剛勁豪邁、金陵派抑揚頓挫、中州派高古端嚴的琴風,使樂曲形成了融各派之長的獨特風格。而這也正是廣陵派在虞山派清淡古樸琴風基礎上形成細膩灑脫琴風的根源所在。其子徐俊得其傳。
至清代中葉,隨著《澄鑒堂琴譜》、《五知齋琴譜》的問世,廣陵派古琴藝術的發展進入到了鼎盛時期。徐常遇之孫徐錦堂弟子,吸收了《律呂正義》及王坦《琴旨》,編譜命名為《自遠堂琴譜》,收曲82首。除《澄鑒堂琴譜》、《五知齋琴譜》中的45首樂曲之外,還收錄了《龍翔操》、《梅花三弄》、《幽蘭》等45個新曲。并在論著中強調了:“三弦為宮”的方法,提出了“曲傳音節,傳其神妙”、“吟猱立體為用”的學術觀點,為奠定和促進廣陵琴派“音隨意走,意與妙和”、“跌宕多變,剛柔相濟”的藝術風格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釋先機法師、顏夫人得其真傳。顏夫人弟子梅植之、符南樵等,先機法師弟子釋明辰、袁澄、秦維瀚等,皆為廣陵派著名琴家。
編著了《蕉庵琴譜》的揚州琴家秦維瀚(約1816―約1868),字延青,號蕉庵。《蕉庵琴譜》是廣陵琴派的晚期琴譜。收錄了琴家秦維瀚最擅長的琴曲32首。如:《漁歌》、《墨子悲絲》、《佩蘭》、《梅花三弄》、《龍翔操》等。他主張演奏時技法的輕重緩急運用要根據曲情的需要,為廣陵琴派最終形成“音隨意走,意與妙和”、“跌宕多變,剛柔相濟”的藝術風格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孫檀生、孫紹陶父子,以及喬子衡、解石琴等得其傳。而孫紹陶的弟子張子謙、劉少椿皆為現代廣陵派古琴藝術大師,培養了一大批當代古琴藝術家。廣陵琴派的傳承生生不息,影響深遠。
二、川派古琴藝術的傳承及影響
川派亦稱蜀派,琴學由來已久。在唐代川派古琴藝術發展進入到第一個高峰時期。大詩人李白在《聽蜀僧彈琴》中描述到:“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峰。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大琴學家趙耶利將蜀聲的藝術風格總結為“蜀聲躁急,若激浪奔雷亦一時之俊”。
川派古琴發展到清代中后期迎來了第二個大發展的黃金時期。后人一致認為川派古琴近現代的鼻祖為清代四川青城山皇觀道士張合修。張合修字孔山、號半髯子(生卒年不詳)。張氏曾師從著名琴家馮彤云習琴多年,盡得其妙。咸豐年間(1851―1861),張在青城山當道士時開壇授琴,一時學眾甚多。但張氏本人常年云游在外,常與道士楊紫東、《錢氏十操》的作者錢綬詹交流琴藝。其1875年被知縣唐彝銘請到家中作為清客,并將唐氏歷經多年搜集的琴譜141首匯編為《天聞閣琴譜》。樂譜由張孔山弟子清進士葉宗(字介福)校訂及資助于次年出版發行。這是明清以來收錄琴曲最多的古琴譜集。琴譜中除收錄琴曲外,還包含古琴美學、上弦法、古琴律學等相關學術內容。其中《高山》、《流水》、《孔子讀易》、《醉漁唱晚》、《普庵咒》等琴曲最具特點。琴譜中尤以張孔山所傳被海內外琴家稱為七十二滾拂的琴曲《流水》最為出名。1977年8月22日,由美國“航天者”號太空飛船攜帶送上太空,作為送給宇宙高級生物的禮物的鍍金唱片,就是張孔山所傳古琴曲《流水》。而在唐以前,《高山流水》原為一曲,前半曲描寫高山,表現“仁者樂山”,后半曲描寫流水,表現“智者樂水”,自唐代分為兩曲以來,后人的傳本大都不能連奏,唯張孔山的傳本,在古譜上獨有創新,除增加了大篇幅“滾”、“拂”指法以造水流之聲勢外,兩曲節奏氣脈相同,可分可合。
張孔山一生云游四方,琴生甚多,以嫡傳弟子四川華陽顧玉成(號少庚,別署百瓶老人。1837―1906)最為出名。顧氏曾用精楷親書川派琴譜《百瓶齋琴譜》以宅號命名為《顧氏百瓶齋傳本》,琴譜以卷上、卷下、卷外三卷立卷。卷首錄有指法,三卷錄有琴曲《高山》、《流水》、《鷗鷺忘機》、《孔子讀易》、《墨子悲絲》、《秋江夜泊》、《秋塞吟》、《普庵咒》、《醉漁唱晚》、《風雷引》、《瀟湘水云》、《憶故人》等共24操。其中琴曲《憶故人》是四川雙桂堂竹禪上人在光緒年間(1875―1898)傳給廬陵古琴家彭筱香的譜本,后收錄在彭筱香之子彭祉卿整理的家傳的《理琴軒琴譜》中。1899年,顧玉成與彭筱香同地為官,經常切磋琴藝,百瓶老人用琴曲《普庵咒》與筱香老人所用的琴曲譜本《憶故人》進行互換。兩人在切磋琴藝時對琴互授,因而《憶故人》得以流傳至華陽顧氏家族。顧氏之琴風格遒勁,與流傳于江浙一帶的虞山、金陵的風格迥然不同,為當今川派古琴最終形成雄偉蒼健、瀟灑奔放、圓厚飽滿、音聲精粹、心手相應、音舒韻遠的藝術特點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其侄顧勁秋、長子顧哲卿、次子顧卓群得其傳。而后顧氏兄弟在湖南創立了中國琴樂史上較早的琴社南熏琴社(1911),開創顧氏古琴藝術在湘江流域的傳播,并開始了同江浙、吳越琴人琴藝的交流。后顧氏兄弟受聘于山西文教會,在那里組建了元音琴社(1918),把顧氏古琴藝術傳到了秦晉大地。顧哲卿的琴藝傳其子顧梅羹(1899―1990),顧梅羹次子顧澤長、孫顧永祥繼承華陽顧氏家族琴藝。顧氏家族是推動中國近現代古琴藝術發展的重要傳承者,也是唯一在同姓直系家族中將古琴藝術遞傳五世的古琴世家。
而張孔山弟子葉介福一脈,通過其女葉婉貞―柳州知府廖文甫(葉婉貞弟子)―喻紹澤、喻紹唐(廖文甫外甥)―曾成偉(喻紹澤外孫)―曾河(曾成偉之子)將川派琴藝得以發揚。
終上所述,我們通過清代兩個極具代表性的琴派,廣陵派及川派琴學的傳承與發展,也可以從部分層面看到古琴藝術在清代的繁盛發展。清代是中國古琴藝術集大成發展的鼎盛時期,它為古琴藝術的發展提供了理想的沃土和雨露。這一時期大量的琴學譜集、琴學理論專著及優秀古琴音樂作品不斷涌現并流傳至今成為永世經典。同時大批的古琴藝術家也在這一時期的有利形勢下孕育而生。廣陵派及川派古琴藝術的傳承也正是在這一沃土和雨露的滋潤下生根、發芽并茁壯成長,最終成為當代極具影響的古琴藝術流派。
參考文獻:
[1]許健.琴史初編[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2.
[2]章華英.古琴[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