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卡勒德·胡塞尼與《追風箏的人》
《追風箏的人》是卡勒特·胡塞尼的處女作,該書在2003年一經出版便大獲好評。它講述了這樣的一個故事:阿米爾和哈桑主仆二人從小一同長大,哈桑更是將阿米爾視為手足,為阿米爾毫無保留的付出。然而,在阿米爾眼中,哈桑卻只是一個表面上的“兄弟”,他心中有著根深蒂固的等級觀念,同時,因為父親對哈桑的特別關注而嫉妒。“斗風箏”是阿富汗人的一個傳統,阿米爾希望借由自己贏得斗風箏大賽的冠軍重新獲得父親的關注,最后的結果是他取得了勝利。哈桑為了讓阿米爾獲得完整的勝利,決心去為他追被擊敗的最后一只風箏。然而,卻在途中受到了兇狠的貴族少爺的強暴。阿米爾眼睜睜的目睹了這一悲劇發生的全過程,卻一句話也沒有說轉身離開。有一天,他污蔑哈桑和阿里偷盜,讓他們離開了自己的生活。但是,雖然現實中的“逃離”成功了,但是,心靈上的愧疚感卻一直伴隨著他。直到父親的朋友阿里在多年之后找到他,為他指出了一條“再次成為好人的路”,他的心靈才真正得到救贖和解放。
該書的中國版于2006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一經推出便廣受好評,高居各大圖書銷售榜單不下。截至目前,知網搜索“追風箏的人”關鍵字,可以檢索到四百余篇論文,此外還有六十余篇碩士論文。這樣的研究現狀,就一部僅僅在中國譯介十余年的作品而言,國人對它的關注程度可見一斑。
二、研究綜述
1.主題研究
對《追風箏的人》的主題研究,主要從三方面展開。首先,主題多元化的解讀,如李崇玲在《<追風箏的人>的主題多元化解讀》一文中,將《追風箏的人》主題概括為了四個方面:原型批評視野下的親情主題;基督教文化視野下的懺悔與救贖主題;基督教文化與伊斯蘭教文化的沖突和融合;民族視野下的社會批判主題。這樣的分類是對文章較為全面的概括。其次,則是將研究的視角細化成為對于成長、救贖主題的研究。有關于這一方面的文章數量很多,大部分是對文本內容的梳理以及人物形象的分析。最具突破性的是對于兩條救贖之路的發掘。最后,則是關于離散主題的研究,這是在2016年才開始出現的新的研究方向。比較有代表性的文章是王慧敏、荊蓁的《身份流散下的精神守望與追尋——論<追風箏的人>的流散主題與身份構建》,文章從身份迷離下的流散、流散狀態下的追尋、身份構建后的困境和價值重建下的反思四個方面,對《追風箏的人》的流散主體與身份構建進行了探究,對于完善卡勒德·胡塞尼小說研究體系具有很大裨益。
2.意象研究
在《追風箏的人》中,最鮮明也是最重要的意象就是風箏,它是一個多元隱喻的主體。從這一點來看,分析得較為深入的文章是王建榮的《<追風箏的人>風箏意象解讀》,一方面分析了風箏作為推進情節的線索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從阿富汗整個民族、阿米爾和哈桑三個角度對風箏的隱喻進行了全面的解讀。首先,風箏象征了勇敢、正直、善良的民族氣節;其次,風箏既體現了阿米爾對勇敢的追求,也是對其童年悲劇的物像化,是其追求精神救贖的暗喻;而對哈桑而言,風箏則象征了他毫無把握的人生。王建榮的分析將“風箏”的隱喻細化了,而很大一部分學者是將“風箏”作為一個宏觀的整體進行考量的。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譯者李繼宏的評論,他說“風箏是象征性的,它既可以是親情、友情、愛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誠實。對阿米爾來說,風箏隱喻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為健全的人,成為他自我期待的阿米爾。”
3.人物形象研究
對于人物形象研究的最為集中的一個人物就是主人公阿米爾。無論是對于主題意蘊的研究還是對于意象的研究,都逃不開對于阿米爾這個人物形象的分析。在這其中,特點比較鮮明的就是林芊芊的《<追風箏的人>主人公阿米爾心理解讀——從榮格原型理論的角度來分析》。他一方面用榮格的原型理論分析了阿米爾的人格構成,并提出使得童年時期的阿米爾對哈桑埋下仇恨的種子主要歸結為三個方面:對父愛的渴望導致了他對哈桑的嫉妒、阿尼瑪的卻是、原型構造中的陰影影響。從另一個方面來講,他還為《追風箏的人》中的人物,在“原型理論”中找到了一一對應的角色,如“智慧老人”與拉辛汗。
此外,女性形象也是胡塞尼小說中一個重點的關注群體,在他的第二部小說《燦爛千陽》中,他就已經將視角敘述的視角放在了女性群體的身上。但在《追風箏的人》中,我們也可以看到阿富汗女性的一個蛻變史。從并沒有提及準確姓名的阿米爾的母親,到勇于追求自己幸福快樂的哈桑的母親,再到已經形成一個完全獨立自強并且冷靜處事的阿米爾的妻子索拉雅,女性形象逐步蛻變。
4.宗教研究
關于《追風箏的人》與宗教有關的研究相對較少,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左鑫的碩士論文《<追風箏的人>的<圣經>原型探析》。他主要從三個角度進行分析,其一是原型人物的使用,他認為《圣經》中的亞當和該隱正是阿米爾的原型,而替罪羊則是哈桑的原型。其二,他探究了小說的結構類型。弗萊曾經說過,整個《圣經》是一個大U型結構,在大U型結構中又存在著許多小U型結構,《追風箏的人》亦是如此。其三,是對小說主題的原型分析。比如最突出的罪與救贖,它不僅貫穿著所有的故事情節,也升華了整部作品的主題。除此之外,李翠娟在《論<追風箏的人>中的“人性原罪救贖”》中認為,主人公阿米爾身上處處閃爍著原罪的影子。他認為,阿米爾之所以長久的懷有負罪感主要有三個原因。第一,他自己的道德良知讓心靈不安;第二,他深知自己觸犯了伊斯蘭宗教教規中的倫理道德規范,而這在伊斯蘭世界中是十分沒有臉面的;第三,在阿米爾接受西方思想的過程中,基督教的影響日漸式微,西方人在宗教道德規范淪喪的情況下,在哲學的意義上開創了人性本質意義上的“自我救贖”,阿米爾在美國的生活可以說成是他自我救贖的一個過程。
5.翻譯研究
《追風箏的人》之所以在中國世界依然得到了人們的認同,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中譯本的高超水平。因此,翻譯也成為了對《追風箏的人》研究的一個焦點問題。趙瑩瑩在他的碩士論文中從奈達功能對等角度分析了李繼宏譯的《追風箏的人》。首先,從奈達功能對等論的重要成果:讀者反應論出發,分別在詞匯、修辭和句法層面分析譯本所能達到的讀者的反映效果。其次,作者從功能對等理論中奈達提出的新的語言和翻譯概念這一角度,對李繼宏在翻譯過程中是否達到譯文和原文的信息對等進行分析。繼而,按照功能翻譯理論的內容,在文化層面上,解析李繼宏利用何種方法在翻譯過程中進行文化移植。最后,在風格對等的角度對該譯本進行分析,解析譯文與原文是否達到風格對等。
三、結語
《追風箏的人》作為一部2003年才正式出版的作品,其研究的深度和廣度自然不能與那些已經流傳了百年的文學經典們的相提并論。但是,它收到的關注卻并沒有減少,作者卡勒德·胡塞尼將社會描寫與人性救贖結合起來,不僅可以讓我們進一步的認識社會,同時也使生活在現代的,已經逐漸喪失宗教以及傳統意識的人重新審視自己的心靈。總的來說,對《追風箏的人》的研究方面還是十分全面的,但是,大部分依舊局限于文學文本的研究,有關于文學的外圍例如文化、心理、宗教、敘述方式的研究依舊是淺嘗輒止,有著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對于《追風箏的人》的研究依然存在著很大的提升空間。
參考文獻:
[1]李靜.《追風箏的人》中哈桑形象的解讀[J].文學教育,2009年3月。
[2]賀曉娟.《追風箏的人》的上臺批評解讀[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研究生學報,2010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