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不但在經濟發展的道路上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而且也在文化發展中取得了優異的成就。十八大以來,習總書記發表的系列講話中,也表達了自己對傳統文化、傳統思想價值體系的認同與尊崇,多次談到核心價值觀和文化自信。當下生活中,高校的文學愛好者是未來文壇的新鮮血液,但是,通過對于高校文學社團的調查,我們卻可以看出,大學生對文學的熱情和創作并沒有達到社會的期望,并且高校文學社團也時常陷入各種尷尬的局面,與此同時,在部分高校中卻又存在著文學資源浪費的現狀,這些阻礙文學發展的問題都亟待解決。
【關鍵詞】:高校;文學社團;文學發展現狀;文學資源利用率;改善措施
引言:
文學是個抽象的物體,文學是以語言文字為工具,比較形象化地反映客觀現實、表現作家心靈世界的藝術,包括詩歌、散文、小說、劇本、寓言童話等體裁,是文學的重要表現形式,以不同的形式即體裁,表現內心情感,再現一定時期和一定地域的社會生活。當下社會文學發展狀況可謂是面臨著各種挑戰,如一些社會問題、環境問題、經濟發展等,但也是一場難得的機遇。未來的文化發展大軍主要還是以高校大學生為主。但是,大學生作為社會未來的中堅力量,對傳統文學的涉足普遍過少,這樣的文化傳承更是雪上加霜,年輕人在追逐社會的腳步的同時,也慢慢遺失了一些特別重要的東西,就比如人們的文學素養,為什么現在國家如此提倡發揚傳統,活化文學?本文就當代大學校園內的文學氛圍以及文學資源利用做一些簡單的思考。
文學應當是以語言文字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觀現實,表達作家心靈世界的藝術,以不同的形式即體裁表現內心的情感和一定地域的社會生活。福樓拜說:“文學就像爐中的火一樣,我們從人家借的火來,把自己點燃,而后傳給別人,以致為大家所共同擁有。”因此,文學是需要借鑒、繼承的,于是文學一路走來,走到了今天。
如今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物質文化的需求更大,因此文學也變得更加平民化,同時各個機關也在為文學提供更好傳承環境。
文學在高校的發展中,首先便是設立文學社團,文學社團秉承著文學至上的原則,為文學愛好者提供一個展示的空間。社團中的文學愛好者的才華和思想為當代文壇增添新鮮的血液,使得文學隨著時代的變化增添新的風采。
但在部分社團卻存在部分問題,可以坦白地說一個高校文學社團的發展能間接體現出這所學校學生的精神層面,而提到文學社團,就必然不會漏掉校園文學刊物,這就好比一個文學社團的標志,在提到社刊的問題時,我們發現了一下問題,相信,這也是眾多高校文學社團所存在的問題:
1、學校經費支持少,文學社團無法支付昂貴的社刊印刷費用;
2、文學社團社員少,在刊物制作中承擔巨大工作量;
3、社刊制作中的排版、美編等問題,由于技術問題和審美層次無法完成;
4、文學稿件來源數量及質量無法拿出臺面。
讓我們再把目光轉向一些影響力比較強的文學社團刊物上,又會發現一個現象,那就是許多文章都是青春情感類,許是我們這代人的青春感情世界太豐富了吧,又或者是對一些自我以外的事物認識不夠,因此才往往使自己落入無病呻吟,自怨自艾的境地,校園文學期刊有深度的文章變得屈指可數,取而代之的卻是許多傷春悲秋的文字,這樣的文字或許可以很容易打動讀者,但是卻做不到觸及靈魂的地步,往往套路都是千篇一律,這便少了太多可以讓人們記住的佳作,甚是遺憾。難怪越來越多的作家前輩們紛紛感嘆:“現在已經很難在年輕一代筆下看到讓人耳目一新的作品了”
文學社團是一所大學中學生文化精神狀態的集中體現,然而,通過對四川眾多文學社的溝通了解,讓人感到遺憾的是,很多學校“沒有”文學社團,這里的“沒有”指的是兩個意思,一個是學校真的沒有文學社團,第二點則是許多大學生并不清楚自己學校有沒有文學社團,這兩點都讓人感覺很痛心。
當然,對于高校文學的發展,不能只拽著文學社說話,還是有很多文學愛好者是沒有參加社團的。因此這就要提及到高校針對文學而開設的一些課程。
高校在課程方面除了注重各科文學必修課的以外,還增設了許多文學類的選修課程,比如:走進國學大師、中西方文化史等課程,使學生們不斷地學習文學知識,提高自身的文學素養。
另外,學校在圖書館也提供大量高品質的文學作品給學生閱讀,同時學校也大力支持各類文學活動的舉辦。網絡媒體的發展也為大學文學的傳播和創作提供更多渠道,許多學校都利用廣播、網站、微博等渠道幫助文學活動的開展。
但是,雖然有學校以及媒體的努力,在當今高校之中,大學生對文學的喜愛程度并沒有達到期望,甚至在一些情況下,大學生對文學的態度可謂是冷漠。
文學社的發展狀況,我們從學校環境、硬件措施以及愛好者本身做了分析,那么,整個高校的文學氛圍不好,我們又該如何分析呢?這里我們不得不提及到當下的社會環境。
總所周知,當下社會是一個經濟發展快速、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快節奏社會,要想在現實生活中打拼出來,就必須能做到在有限的時間內掌握比別人更多的知識、技能以及人脈,這就必然導致了人們的生活節奏緊湊,久而久之就成了快節奏生活。
我們在這里回想一下古人的生活狀態是怎樣的。
男耕女織的時代不像今天有電以及電器的使用,農民聞雞便耕作,日落而歸家、一年盼望好的收成;文人則放情山水,賭書潑茶,一言一行都有著華夏本身蘊含的微妙儀式。
古人的閑情逸致是我們今天復制不了的、古代文人自身所蘊含的人文精神是我們無法復制的,現在的人們都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人們現在的生活比古代好了,卻感覺不幸福?
其實,并不是我們不幸福,這個社會的確是越來越好,人們休閑娛樂的方式也更加豐富多樣,但是,物質需求豐富的同時,文化物質的天平,就已經發生了嚴重的平衡危機,不忘初心,方得始終,或許,我們不該談論為什么我們不幸福,我們應該把注意力集中到我們該如何提升自己的精神文化需求,車爾尼雪夫斯基所說:“文學是人的生活教科書”,活在當下,作為祖國未來扛大旗的大學生,肚子里存有幾滴墨水的還是必要的。劉曉萍(指導老師)
參考文獻:
[1]時文琪 從當代高校文學刊物看大學生文學創作走向——《文學教育(下)》2014(6)
[2]王瑩 從高校文學社團的發展現狀看當代大學生文學素養的培養——以南京八所高校為例——《文教資料》, 2010(15):216-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