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對具體的案例和實際應用進行研究和分析,對視錯覺藝術中所體現的錯視原理進行生理與心理學中的分析,并剖析其表現手法——光影關系的應用與原理。
【關鍵詞】:視錯覺藝術;光影
一、錯視現象與對比性視錯覺
(一)錯視現象
眼睛是人類認識世界的重要感覺器官之一,它能辨別物體的明暗和顏色,這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視覺。人們在感知事物的過程中,視覺占所有知覺的65%。人們常說眼見為實,對于絕大多數人來說,從未懷疑過外在世界借由光線傳導而進入眼睛所形成的影像的真實性。但在特定的情況下,當受到空間、位置、光線及經驗等多種因素的干擾時,視覺也會對某些客觀事物產生某種固有傾向的歪曲知覺。這就是人的錯視現象。錯視現象存在于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對比性視錯覺與內克爾立方體
我們的知覺系統是較為完整和準確的,一般情況下總能正確的辨別事物的存在狀態。但由于人們過于相信所看到的東西的真實性,人類的大腦容忍了錯視現象帶來的悖論和幻覺。當我們看到的東西模棱兩可,不只有一個答案的時候,我們的大腦會兩者都嘗試并將其和諧統一,這在格式塔心理學中被稱為對比性視錯覺。對比性視錯覺是大腦在視覺感官與知覺系統之間在特定條件下產生的一種帶有普遍性、必然性、客觀性的心理效應。也就是說錯視理論并非人體自身的生理局限,更多的是一種心理上的局限。這種心理行為反映了人類視覺的恒常性,即當知覺的對象在一定范圍內發生變化時,知覺的映像并不會發生改變。
二、視錯覺藝術的舉例與分析
藝術家和設計師利用對比性視錯覺原理,通過減少理解圖像的線索,或是有意識的創造出一個矛盾的空間畫面,使觀者的知覺系統不知所措。于是,以強調繪畫藝術的純粹性為原則的、探索圖形或色彩是如何作用于人的視覺的 “視錯覺藝術”(Visual illusions Art)出現了。
(一)視錯覺藝術大師埃舍爾與他的作品
摩里茨·科奈里斯·埃舍爾 (M.C.Escher 1898~1972),1898 年出生于荷蘭北部的雷瓦登城,他的作品以悖論和荒謬的三維空間而著名。他利用人的錯視原理中人對于三維透視的固有認知,繪制了大量透視整體混亂而又局部合理的作品,使人對于三維空間的認知產生混淆。
他的作品《上和下》以非常精巧的細節寫實手法生動巧妙地表達出荒謬的視覺空間。畫面中選取了建筑的室內場景作為圖形內容,并且是以透視圖的形式表現出來,這張作品給觀者形成了這樣一種錯覺:這是一個由門、窗、樓梯、平臺、走廊以及其中的人物組成的建筑物內部的空間。可是一旦觀者仔細地分辨其中的形象時,就會發現其中的某些局部說明它們并不同屬于一個空間,而是多個空間的組合,每個空間與其他空間的組合關系依靠空間與空間的交接處所做的巧妙的銜接來實現。
(二)“矛盾修飾法”
埃舍爾的視錯覺藝術由于其獨特的魅力影響了后世許多藝術家與設計師。例如這一款字體“矛盾修飾法”。如圖2所示,設計師利用視錯覺原理,將每個字母設計為單獨的不可能實現的三維圖形。在闡述其設計時,設計師特意提到了這一款字體的設計靈感來源于埃舍爾對的不可思議圖形:“A little while ago I did some work for a client and started to play around with Eschers impossible shapes. In the end I got so addicted by the system that I made a complete font, based on impossible shapes.”設計師將這一款字體命名為“矛盾修飾法”。矛盾修飾法(Oxymoron)源自十七世紀中期的古希臘,意為“明顯的荒謬(pointedly foolish),即“兩個截然相反的詞組連在一起的修飾格”。這種修辭手法語義上看來不符合邏輯但實際上這樣的組合卻能達到其他修辭手法沒有的語言效果。矛盾修辭法體現事物的內在矛盾及其復雜性,引人深思,耐人尋味,這與視錯覺藝術帶給觀者的體驗不謀而合,十分貼切。
三、視錯覺藝術的表現手法
埃舍爾用不同透視的空間創作視錯覺藝術作品,而“矛盾修飾法”字體則是利用了巧妙的漸變效果。本文希望探索的不僅是視錯覺藝術原理,更是視錯覺藝術的表現方式。實際上通過分析上述的兩個案例,追根溯源,無論是埃舍爾的透視畸變還是“矛盾修飾法”的漸變層次,他們都利用了巧妙的光影效果欺騙了觀者的眼睛。
在我們生活中,所有的客觀事物只有在光的照射下通過反射才能被人所感知,有一句話說“一切變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陰影構成的”。在人類的視覺系統中,光與影表達了自然空間的虛與實。在視覺設計中,光影與一種特定的造型語言,即超越地域、民族和文化的一種視覺語言,被廣泛使用于平面設計中。如此同時,利用光影的大小、形態、色彩和材質等的不同,它可以表現出非常多樣化的藝術形式,從而在心理上、感官上帶給大家不同的感受。
光影手法對視錯覺藝術性的重要性體現在光影在我們日常視覺觀察中的不可或缺。首先,光可以塑造物體的形象,所有的物體只有在光的照射下才可以反射在人的眼睛里,從而得以呈現。當然光的塑形作用不只局限于反射的作用,光束本身就是一個具象的物質形態,通過對光源的位置變化、色溫調節和照明強度可以更好的塑造三維立體感,渲染藝術效果。其次,在造型形態表現上,光可以通過不同的介質從而產生不同的造型的影,這樣一來,就可以讓陰影以不同的形態展示出來。所以,可以說光與影構成了人類視覺恒常性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視錯覺藝術中,藝術家們所利用的就是光影在平面二維中的虛實變化。譬如上文所提到的“矛盾修飾法”字體,作者巧妙的利用了點光源在物體上的明暗效果。每一個字母的局部的明暗關系都是符合邏輯的,并且作者巧妙的利用明暗關系銜接了兩個或多個并不統一的塊面。所以,正確的使用光影手法才是視錯覺藝術的迷幻感的來源和構成,光影的明暗效果對空間的輪廓有著天然的欺騙性。如何正確的理解光影,以及利用光影來巧妙的營造一個視錯覺的空間,則需要藝術家或是設計師利用自己對生活和美學的認知來進行認知和理解。
參考文獻:
[1]周佳楠. 錯視現象及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J]. 上海工藝美術,2008,04:75-77.
[2]李冬薇. 淺析錯視圖形的視覺表現形式[J]. 包裝世界,2009,04:86-88.
[3]蔣巍. 視角指定錯視藝術的起源與發展[J]. 新西部(下半月),2009,07:130-131.
[4]黃喜云. 設計構成中的錯視與矛盾空間圖形[J]. 藝術科技,2016,09:249-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