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康百萬莊園位于今河南省鞏義市康店鎮,始建于明末清初,是十七、十八世紀封建堡壘式建筑的典型代表??导仪昂蠖啻嗽谶@里生活,橫跨了明、清、民國三個歷史時期。本文總體上依照從局部到整體的思路,以小見大的方式對康百萬莊園建筑群進行剖析,從而來闡述康百萬莊園建筑布局的特性以其所蘊含的深層次的文化意義。
【關鍵詞】:康百萬莊園;建筑布局;空間文化
一、歷史背景及概況
首先要說明的是“康百萬”不是特指某一個人,而是對明清時期以康應魁為首的整個康氏家族的統稱。康百萬家族縱跨明、清、民國三個歷史時期,歷經四百多年的輝煌,堪稱豫商的杰出代表??导以诿鞒衅谝越洜I店鋪起家,后憑借黃河、洛河舟楫之便,做漕運運輸,經營木材、糧食、棉花、藥材、錢莊等產業??导覛v史上曾有康大勇、康道平、康鴻猷等十多位康家掌門人被稱為“康百萬”,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清中期的康應魁,是康百萬家族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重要人物。他在前人的基礎上,利用清朝朝廷鎮壓白蓮教之機“盡忠發財”,富甲豫、魯、陜三省,土地達十八萬畝。民間傳馬跑千里不吃別家草,人行千里盡是康家田。
盡管明朝制定了嚴格的住宅等級制度,一品二品廳堂5間9架,三品五品廳堂5間7件,六品至九品廳堂3間7架,不許在宅前后左右多占地,構亭館,開池塘。但仍有許多達官富商和地主不遵守這些規定。[]明清時期的傳統民居隨著民族地區和經濟的不同產生了很大的差別,但總的來說,無論在數量和質量上都有了不少發展??蛋偃f莊園就是這一時期堡壘式建筑的典型代表。它依據“天人合一、師法自然”的傳統觀念選址營造,建筑形式既保留了窯洞和四合院的形式,又吸收了官式、園林和軍事堡壘建筑的特點,融古樸幽雅與粗獷厚重于一體,建成了一個功能齊全、布局謹慎的大型地主莊園。
康百萬莊園選址依照我國古代相形取勝、相土嘗水、辨正方位等傳統營造,背靠邙嶺,面臨伊洛河,左有河洛交匯口,右近黑石關隘。從風水學上講,山之北,水之南,為陰;山之南,水之北,為陽。莊園建在邙嶺的南半坡,利于避開北來的寒風,處于向陽位置。莊園面臨伊洛河,有充足的水源滋養萬物,且交通便利,是一座集我國傳統民居基址優選原則“避風、向陽、近水”于一身的建筑典范。
康百萬莊園臨街建樓房,靠山筑窯洞,四周修寨墻,瀕河設碼頭,集農、官、商風格為一體,布局嚴謹,規模宏大。莊園以主宅區為核心,依次向東、南、北三面以扇形展開,由十九部分組成,占地240余畝,目前保存下來的有主宅區、棧房區、作坊區、南大院、祠堂等十個部分,33個庭院、53座樓房、97間平房、73孔窯洞,共571間,建筑面積約64300平方米。莊園始建于明朝中葉,清朝之初,初具規模。在營造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了寨上主宅區、南大院、棧房區、飼養區、祭祀區、木材廠、造船廠等不同功能的清代建筑,加以碑樓、牌坊、花園等輔助建筑,依山傍水功能齊全。
二、康百萬莊園的空間布局及其特性
本文以康百萬莊園寨上主宅區為例,以小見大的方式分析康百萬莊園的建筑空間布局特性。主宅區由康家第十二代掌門人康大勇始建,歷經四代建成,也是康大勇及以后歷代康家掌門人的住所。主宅區南北長約83米,東西寬約73米,建在邙嶺半山腰,坐西面東。往上是邙嶺,往下是伊洛河。建筑群依山就勢,充分利用此處的地形地貌,在高約12米的靠山崖壁外側,用青磚砌筑寨墻,頂部砌有垛口,形成寨堡式大院落。院落經由30米長的坡狀涵洞與外界連通,涵洞為磚石拱券。洞的外口便是主宅區唯一的大門。進寨門通過涵洞可到寨上的外院廣場,涵洞出口上方建有打更房。打更房面積較小,四面設窗,其作用一為打更報時、二為監控寨門涵洞安全、三為保護在寨上活動的人跌入涵洞內。
主宅區建筑以涵洞為界,分為南北兩個建筑群體,即北院和南院。北五院由東至西并排,皆坐北朝南;南兩院并列,坐西向東。北五院和南兩院大都是二進式四合院。在寨門過洞相對的照壁之后,有可通往邙山頂的梯道,青石踏步40階,登上山頂可俯視主宅區全貌。邙山頂建有磚券窯洞和瞭望樓,供看家護院的家丁值班和休息之用。特殊的歷史時期、動蕩的社會局面促進了明清時期傳統民居防御體系的發展與完善,這一點在康百萬莊園中表現尤為明顯。
我國傳統民居建筑空間處理上大都以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為出發點,尤為考慮人在其中的感受,這與柯布西耶提出的“建筑是人類居住的工具”稍有偏差,其建筑韻味遠勝于現代建筑本身的自我表現。傳統民居建筑空間中飽含著濃郁的生活氣息,其建筑布局大都是水平方向上的疊加,而對房屋數量和院落多樣性的需求,則通過合院的變化而滿足。也是由于當時的建筑技術和材料的局限性,限制了建筑在垂直方向的疊加。因此傳統民居的建筑布局就是一種院落空間的遞進和疊加。筆者從康百萬莊園的建筑及空間布局中可以看到以下幾個特性。一是向心性,寨上主宅區各個院落以外院廣場為中心呈放射狀布局。通過中心向外散射來組織道路和空間,同時也達到了限定空間范圍的目的。這一特性也是我國傳統建筑群體空間形態的主要特征之一。二是完整性,寨上主宅區的建筑布局極具完整性。每組院落既有各自獨立的內院空間,院落之間又有相互聯系的共享空間,各個院落要統一組織在院前廣場周圍。形成了建筑單體通過軸線和家族等級觀念,組織成完整有序的院落空間。從而營造出一個和諧、完整的區域。三是序列性,康百萬莊園的建筑劃分還具有很強的序列性,其建筑序列性是建立在建筑布局的完整性基礎上的。從單體的私密空間到院前廣場的公共空間,有一系列的過渡空間,層層滲透和遞進。
三、結語
人因宅而立,宅因人而存,人與宅是一個整體,相互依存。中國古代強調天人合一,而這里體現的是宅人合一。具體而言,人的生存離不開宅,人因宅而生存。宅的存在也離不開人,宅因人而存在。人與宅相生相輔,形成天地之間最佳的感應狀態。[]康百萬莊園建造時間長,規模大,雖經幾代人營造,但其總體布局較為統一。選址上充分考慮周圍的自然地理地貌并加以利用,是一座師法自然的建筑典范。建筑群依山就勢,窯房結合,建筑坐向不拘于陳規。南北兩區分合有序,毗鄰院既各成體系又緊密聯系。宅者,人之本。人以宅為家,則家代昌吉。這種天人合一、師法自然的營造觀念,是中國傳統建筑最基本的文化內涵,康家對于這一思想心領神會,并在營造自己家園的實踐中加以應用。
注釋:
[1]參見《中國古代建筑史》劉敦楨主編,第313頁
[2] 參見《宅經》序言第四頁。
參考文獻:
[1]劉敦楨,中國古代建筑史[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北京,1980.
[2]賀寶石.康靖,康百萬家族與莊園[M].大連出版社,2005.
[3]趙海星.張毅海.康百萬莊園-中原古代民居的典范之作[J].中國文化遺產.2005.
[4]左滿常,董志華.試析康百萬莊園建筑的文化內涵[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
[5]左滿常.渠濤.王放,河南民居[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