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蒂姆波頓有一個孤獨封閉的童年,他喜歡通過看電影和作畫來釋放他心中的孤獨和寂寞,為了舒緩自己的內心,波頓通過電影創作來釋放自己。蒂姆波頓電影中的主人公身上都映射著他自己的影子;他在色彩方面的表現手法也是隨性多變、不拘一格的,對他而言,色彩不僅是增強電影視覺效果、提升電影形式美感的手段,更是情感表現、表達影片內涵的手段;他通過色彩從側面更好的對人物、氛圍進行了塑造。
【關鍵詞】:蒂姆波頓;藝術心理學;電影創作;電影色彩
蒂姆波頓的電影都是以怪異的風格、荒誕的劇情和前衛的手法來表現,他獨特的視覺設計受到許多人的喜愛。蒂姆波頓的電影有一種獨特的魅力。
蒂姆波頓影片之所以風格怪異、劇情荒誕,和他小時候的經歷是分不開的。波頓的童年是孤獨、封閉的,他沒有一個幸福溫暖的家。年少時的波頓對父母充滿恐懼,他們幾乎沒有交流,慢慢地,脆弱敏感的波頓因為不善于和別人交流變的更加內向;后來,缺乏父母關愛的波頓開始和祖父一起生活,由于年齡代溝、性格內向封閉再加上青春期的叛逆,波頓與祖父的交流也非常少;得不到家庭溫暖的他,在學校也經常被人遺忘在角落。但蒂姆波頓出生在美國加利福尼亞一個叫伯班克的小鎮上,這里聚集了迪尼斯、 NBC、華納等著名電影制片廠和電視臺。由于總是在外界無法得到認可,波頓便把注意力轉移到內心世界,從童年到青少年時期,他最大的興趣就是看電影和在繪畫世界中傾訴自己的內心。這段時間對蒂姆波頓的興趣和創作產生了很大影響,形成了他在創作過程中的無意識。
弗洛伊德認為,“由于意識對無意識的壓迫與控制,使之只能通過偽裝和象征,以另一番面貌出現,而神秘的無意識最強有力的內部能量就是那種生物性的生生不息、源源不斷、難以控制的性本能‘力比多’。這種發自于本能的欲望和沖動往往會遭到外界的阻力和束縛,被排擠、囚禁在無意識深處,從而無法得到實現。弗洛伊德把這種無法實現稱之為“壓抑”。蒂姆波頓童年和少年時期,因性格內向、缺少父母關愛,使他無法正常與人交流,無法抒發自己的內心情感,讓他受到了壓抑的痛苦,讓心理受到了嚴重傷害。為了緩解這個狀態,波頓選擇通過電影創作來釋放自己內心的孤獨和焦慮。
而弗洛依德認為,“文藝創作的原動力是潛意識;但是潛意識中的愿望要想表現并滿足的話,需要通過無意識的方式巧妙的表現出來,如夢,或者是通過文學藝術的形式使其得到升華來表現。”蒂姆波頓則是將兩者結合起來進行了完美的表現,并得到了觀眾的認可和滿足。弗洛伊德還認為,“伴隨文明而來的種種不滿,實乃性本能在文化壓力下畸形發展的必然結果。而性本能一旦受制于文化,沒有能力求得全盤的滿足,他那不得滿足的成分,乃大量升華,締結文明中最莊嚴最美妙的成就。如果人類在各方面都能滿足其欲樂,又有什么能催促他把性的能源轉用在其它地方呢?他會只顧著快樂和滿足,而永無進步。”藝術家總是在創作中得到快樂、在自己幻想的形象在現實里得到體現而獲得樂趣,蒂姆波頓則是通過電影創作來宣泄自己的童年陰影來得到快感。他執導拍攝的動畫片《文森特》中,主人公的孤獨生活便是他童年的再現,蒂姆波頓把他童年時的獨特想法賦予到文森特的腦袋中,因受到周圍環境的壓抑,使他陷入孤獨中,活在自己充滿鬼怪的想象世界里。蒂姆波頓通過文森特這個人物將自己年少時壓抑許久的情緒給宣泄了出來,其實他還有著孩童般淳樸的內心。
回憶、恐怖驚悚、童話故事、對生與死的探尋等都是蒂姆波頓電影中經常出現的主題,這也是他幻想的幾個方面。弗洛伊德認為,“幻想能給予人極大的滿足和快樂,是人類精神領域的最后的家園,或者是一片保留地。”蒂姆波頓通過電影將自己內心的壓抑、喜怒哀樂充分的表現出來,如《斷頭谷》中克萊恩關于童年痛苦記憶的夢境回憶;《大魚》中威爾回憶童年時父親給自己講的故事;《查理和巧克力工廠》中威利旺卡對自己童年的回憶等。蒂姆波頓電影中總會出現一些恐怖驚悚黑色元素,這和他童年時喜歡看B級恐怖片有關。在弗洛伊德看來,“藝術無異于白日做夢”。藝術家在創作時便是處于白日夢中,蒂姆波頓將自己潛意識中的不滿與欲望傾訴出來。在電影《斷頭谷》中,無頭鬼、巫術、死亡等的出現,這是波頓對壓抑童年的盡情宣泄。童話故事的價值就在于它可以把兒童無法理解的心理活動所引起的壓力,通過簡單易懂的方式表現出來。蒂姆波頓童年的壓抑,使他內心的無意識投射出哥特式的童話風格:孤僻、恐怖、悲傷、離奇等;在電影《蝙蝠俠》中,他便使用了英雄神話故事的方式,而《剪刀手愛德華》則是通過祖母給外孫女講述童話故事,這一倒敘的方式把故事引向了童話的世界,表達了蒂姆波頓對種族歧視的不滿和反抗。而對于生與死的關系,貫穿了蒂姆波頓的所有電影。在電影《斷頭谷》、《大魚》、《僵尸新娘》中,他將生命的痛苦和死亡的殘酷聯系在一起,把“愛”作為連接兩者的紐帶。
蒂姆波頓的電影作品除在內容和主題上有著自己獨特的風格外,在色彩方面的表現手法也是隨性多變、不拘一格的,對波頓而言,色彩不僅可以增強電影視覺效果、提升電影形式美感,更是表達情感、表現影片內涵的方式。黑、白、灰與其他鮮艷顏色之間的對比與交差是波頓電影里最常見的一種色彩表現方式,經常運用于同一場景或不同場景的轉換之間。在影片《剪刀手愛德華》中,主要出現的顏色有,冷色系:黑、白、灰、銀,暖色系:以粉色系為主導的粉紅、粉紫、粉綠、粉藍等;影片從色彩上將描述的世界分為兩極。一邊是幽暗深灰的古堡, 一邊是童話故事般的鄉村小鎮,在色彩上形成鮮明對比,極不協調的色彩搭配暗示著剪刀手這一人物與小鎮居民之間存在著隔閡與對立。主人公愛德華的色彩主基調由黑、灰構成,加上其蒼白的面孔,還有銀色的剪刀手,給人一種距離、沉重、冰冷的感覺,這表現出了愛德華身上最大的特點:孤獨;他通過色彩將人物特點很好的表現了出來。而主人公的那份孤獨感,也是對自己童年的一個映射。在電影《僵尸新娘》中,把活人的世界比喻成“樓上”,把死人的世界比喻為“樓下”,樓上的世界是灰色的,男性大多是咖啡色的灰,而女性則是偏紅色的灰,表現出了人與人之間的冷漠,而樓下的世界是彩色的,主要有紅色、綠色、藍色、紫色等,樓下的鮮艷色彩也充分體現出了蒂姆波頓黑色幽默式的恐怖效果,讓原本陰森的冥界變得充滿溫暖和感情,這樣的視角是獨特的,表現出了波頓對現實社會的諷刺。
蒂姆波頓獨特的風格與他童年成長的經歷密不可分,很多電影中都能找到他童年的翻版,那時所造就的內心世界對他現今的電影創作產生了積極影響,促使著他創作出更多詭異離奇而又溫情、具有童話色彩的電影,創造出更多帶有蒂姆波頓風格的優秀電影。
參考文獻:
[1] 林靜.黑暗童話中的精靈——論蒂姆波頓電影風格[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6.
[2] 弗洛伊德.愛情心理學[M].林克明譯.作家出版社,1986:162.
[3]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論》[M].人民日報出版社,2005:204-205.
[4] 許正林 殷維.《哥特小說:恐怖電影的文學淵源》[J].《當代電影》,2007,1:106.
[5] 阿恩海姆.藝術與視知覺[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