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在合唱指揮的動作中,預備拍作為指揮開始音樂進行前的預示動作,不僅是音樂藝術表現的重要環節,也是指揮法中最基本的技術內容。我國合唱指揮大師嚴良堃先生常把一句:“指揮的工作在預備拍”念在嘴邊,可見預備拍對于合唱指揮的重要性。許多合唱指揮工作者不是很重視對預備拍的研究和把握,在訓練合唱團的過程中往往事倍功半,演出效果也會受影響。
【關鍵詞】:預備拍;合唱指揮;呼吸;力度
一、預備拍對合唱團呼吸的作用
合唱藝術是聲樂藝術的一種,因此呼吸對于合唱團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在樂曲起唱時,指揮雙手擊出預備拍的同時,還要帶領全體合唱隊員一塊進行吸氣, 使合唱隊從指揮的手勢動作和吸氣動作中得到預備內容的提示。由于節奏、速度、力度和樂曲情感的要求不同, 采用的呼吸方法也就不同。一般來說快速的歌曲呼吸要短促, 采用急吸,比如快速熱烈的《拉德斯基進行曲》、活潑詼諧的《閑聊波爾卡》等;還有一種情況是當歌曲后半拍起拍,即使整個歌曲并不是快速的也需要用急吸, 比如《義勇軍進行曲》。而速度是中速、稍慢的, 預備拍的呼吸就相應的舒緩一些,比如《嘎哦麗泰》、《大海啊,故鄉》。
預備拍在樂曲開始前除速度與表情的意義和作用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意義,就是呼吸的意義。在預備拍的呼吸運用中,一般采用緩吸與急吸兩種方法。由于節奏、速度、力度和樂曲情感的要求不同,采用的呼吸方法也就不同??焖俚母枨粑檀伲捎眉蔽1热缍亢铣渡酵匪俣仁菤g快、情緒是活潑的,童聲合唱《閑聊波爾卡》速度是小快板、情緒是活潑、詼諧的,預備拍的呼吸就應采用急吸,而四部合唱《念故鄉》的速度是中速、稍慢,情緒是思念之情,帶有傷感、鄉愁的氣質,合唱曲《送別》的速度是徐緩的,情緒是深情的、依戀的,預備拍的呼吸就應采用緩吸的方法預備拍的作用除了歌曲開始的預示以外,還要貫穿在歌曲的樂段、樂句之間。在每一個樂句的句末都必須有醒目的、明確的預備拍動作提示合唱隊的呼吸,這就是我們平時在訓練時所說的換氣在指揮的手上。如果沒有預備拍對樂句之間的連接,合唱隊的呼吸會雜亂無章,導致合唱隊節拍、節奏的混亂,得不到統一、整齊的演唱。在多段體歌曲中,段與段之間的連接,運用預備拍進行速度與情緒的轉換,更能達到轉換的順暢。如合唱《我的祖國》,是一首三段體歌曲,第一段的情緒是稍慢、優美、親切的,指揮時需用曲線型指揮圖式,呼吸也是舒緩的;而進入第二段副歌時,情緒有了很大變化,是輕快、寬闊、壯麗的,呼吸也是短而快的,具有進行曲的風格。
二、預備拍對速度、力度控制的作用
預備拍是提示歌曲的速度的關鍵,起拍快,演唱的速度就快,起拍慢,則演唱的速度就慢。具體做法是在正式擊拍之前,先在心里確定即將開始的歌曲速度,在預備拍時按照心里想的速度抬手并同步呼吸,預備拍就擊打出來了。如果在預備拍上做出明顯的速度預示,那么無須擊打起拍,合唱隊員就能夠領略到指揮在速度方面的要求,演唱出的歌聲也就會整齊統一。有些歌曲中各個樂段運用速度的變化來表現不同的音樂形象,如《在太行山上》A段是慢速,表現莊嚴肅穆的烽火戰場,B 段用快速熱情的演唱表現太行山上革命戰士的樂觀主義精神和必勝的信心,在A 、B銜接處要用快速的預備拍來提示合唱團B段的速度。還有一些歌曲在結尾處有明顯的漸慢給觀眾以終止感,也需要在漸慢的樂句前作出慢速的預備拍來提示合唱團。對于弱起作品的預備拍,也應該是在心里先確定歌曲開始的速度,如果作品是強拍的后半拍起就在強拍的前半拍抬手預備,如《去一個美麗的地方》,如果是弱拍的后半拍起就在弱拍的前半拍抬手預備,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雖然給人的感覺弱起的預備拍會較快,那是因為預備拍只有半拍的時間,速度上和整拍預備拍應該是一致的。
指揮對力度的處理首先表現在指揮動作的力度上,有力的擊拍表示強奏, 松弛、乏力的動作表示弱奏。在預備拍上指揮的動作幅度大,用的力量大,合唱團會得到強音的預示,動作幅度小,用力輕微,合唱團會得到弱音的預示。比如作品《大江東去》,起唱就是強音,指揮在預備拍上要有力的抬手同時做深吸氣,再配合表情上強的提示,合唱隊員就能整齊有力的起唱了;作品《山在虛無飄渺間》起唱是有控制的弱音,指揮就要在預備拍上輕輕抬手同時緩慢的深吸氣,表情上做出弱音的提示,這樣可以幫助合唱團在第一句就找到作品中需要的輕柔飄渺的聲音,表現出煙霧繚繞的蓬萊仙境。指揮在預備拍上作出強弱的提示,還能夠起到美化指揮動作的作用,比如強音的指揮,如果預備拍上沒有提示,在起拍后的指揮動作上就需要很大的力氣,容易使動作僵硬,身體發緊,合唱團也會因為感受到過大的壓力而出現喊著唱,白著唱,聲音位置和音色都容易出問題。如果在預備拍上作出強的預示,合唱團領會到指揮的意圖后,在演唱的過程中即使指揮的動作力度不是特別夸張,也會收到良好的音響效果,這就是為什么我們看一些大師級的指揮好像不是很費力,但卻能獲得恢弘的藝術效果,訣竅就在于是否把握住了預備拍。
三、預備拍對于情感和音色運用的作用。
預備拍動作的大小、快慢、線條,手型的打開和握緊,都會對合唱團的情感運用和音色產生不同的影響。預備拍的動作連貫柔軟,出來的聲音會柔和抒情;預備拍的動作果斷有力,出來的聲音則結實剛強。連綿的動作會提示圓潤不換氣的長線條樂句;富于彈跳性的動作會提示頓音的樂句。當需要輕聲高位的音色效果時,指揮在預備拍時手掌要相應的打開一些,腕部微微立起給合唱團以高位置的提示,如《瑤山夜歌》的A 段;在需要渾厚低沉,或暗淡柔和的音色時,指揮在預備拍時手掌要相應的握住一點,如《伏爾加船夫曲》中BASS聲部的進入,《香格里拉》中ALTO和BASS聲部的音色提示等。 預備拍不僅具有樂曲的速度意義,而且具有情感表現的意義。音樂作品的情感表現是一個綜合性的問題,不是單一的技術問題,它牽涉到速度、力度、擊拍動作、幅度的大小以及指揮者面部、身體的參與等。當然最關鍵的還是指揮對作品的理解,只有深入地理解了作品的風格內容,才能恰當地運用技術手段去表現它。因此,一首音樂作品情感表現力度的把握是很重要的。一般情況下,力度強指揮動作的幅度就大一些,力度弱指揮動作的幅度就小一些。但它還受速度的制約,力度強速度快的作品指揮動作要小,但要有力;如果力度弱速度慢,則指揮動作要大,線條要平滑軟弱。樂曲的情感表現首先是通過預備拍傳達給演唱者的,通過正確的、符合歌曲情感表現的預備拍線條提示,才能順暢連接到指揮圖示當中去。奮發激昂的進行曲宜用直線型圖示;平靜柔和的抒情曲宜用曲線式圖示。快速的歌曲指揮動作要小、拍點要明顯,慢速的歌曲指揮動作要大,拍點可以模糊一點。運用拖拉的動作,起句歌聲力度強,預備拍動作要相應大而有力??傊?,起拍與收拍必須體現作品的風格與情感。
參考文獻:
[1]李友玲.淺談合唱指揮[J].貴陽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03
[2]王蓯蓯.淺談音樂素質在合唱指揮中的重要性[J].音樂時空.2013.08
[3]張步新.簡論預備拍在合唱指揮中的作用[J].安康學院學報.2008.05
[4]周沛然.合唱指揮法.[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5.5.
[5]楊佳仁.指揮法.[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