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來由蘇州大學出版社出版、由管建華教授和張天彤副教授主編的音樂教育前沿理論研究叢書系列之一的《作為實踐的音樂與音樂教育》一度廣受業界學者關注,此著作主要收集翻譯了美國音樂教育家和音樂哲學家托馬斯·里基爾斯基(Thomas A.Regeliski)關于音樂教育哲學的理論思想。全書共收集翻譯了里基爾斯基教授的十篇論文,本文主要對其中一篇《業余愛好者及其中的障礙》進行解讀。
關鍵詞:托馬斯·里基爾斯基;實踐音樂教育哲學;音樂業余愛好者
作為實踐音樂教育哲學的倡導者之一,里基爾斯基在這一著作中,首先對審美音樂教育哲學的確定性話語進行解構并試圖在變化世界中建構一種走向多元化的實踐音樂教育哲學。本文將從文本內容對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進行自我認識的解讀。
首先這部分的內容第一頁對標題給出了注釋:我的目的是要鼓勵各種音樂活動和所有層次的專業技能,比如外行的有效的音樂實踐。而且,我并不是想極力地將“音樂家這個術語”強加到業余愛好者身上,但我認為如今我們對這個標簽的使用以及待此標簽的態度存在著一種威脅和精英地位意識的影響,這種威脅和影響就阻礙了社會上各種各樣音樂活動更加廣泛地發展。這個注釋已經說明了作者在這一部分中要說明的內容,以下內容也是圍繞這一點展開論述的。
第一部分作者對“業余愛好者”這一名詞從它的定義、涵義等方面進行解讀,在46頁第一段中例舉了對“業余愛好”的四種定義:①為了愛好而非為了報酬去從事或參與某種活動的人;②在某種活動上僅僅具備有限能力或知識的人;③把一項追求、研究、科學或運動當作娛樂而非專業去從事的人;④在一門藝術或科學上缺乏經驗和能力的人。緊接著作者例舉了一些音樂業余愛好者,從他們中作者總結出:古典室內樂并不是唯一一種體現業余愛好者價值的音樂,他將業余愛好者的行為描述為一份重要的實現自我價值的經歷,以業余行為的精神去參與音樂活動成為塑造人的個體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作者試圖改變我們在常規中對業余愛好者進行音樂教育的貶低、排斥或者是歧視,提供了一些可供音樂業余愛好者選擇的標準來進行音樂教育。
第一點是贊賞。在這里作者以兒童對音樂的反應做例證,他說小孩子在接觸音樂的時候會被音樂所吸引并且能夠自發的創作音樂了,憑借著這種吸引他們就會主動地參與到音樂活動中去,而這時大人們就會將這視為孩子有音樂天賦的表現,就會讓他們去接受所謂“專業的”、“正規的”教育,比如讓學鋼琴的孩子必須聯系音階、車爾尼、哈農等一些技巧性的學習,而這樣的教學方式久而久之恰好扼殺了孩子們學習音樂的熱情,這種錯誤的課程類型致使教育學提出的一系列藝術的技術手法也永遠得不到實際的應用,因此導致音樂教育的失敗。
第二點是學生中的業余愛好者。作者講,從美學意義來看業余愛好者的音樂行為,他們的地位往往是低下的,甚至被歧視或者賦予貶義。與高水準的藝術表演相比,他們的音樂行為在音樂教育中顯得就不重要了,而作者認為,學生們這種業余的音樂行為應當被予以認可和肯定而不是遭到父母或老師的壓制和譴責,因為這種音樂行為重要的是他們對音樂的欣賞的感覺,從而激發他們延續音樂活動、保持對音樂的熱情,使他們的生活也離不開音樂活動,除此之外,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中也應注重學生們的熱情,應該根據學生們的反應和喜好對課程、教學方法、教材的選擇等方面進行反思,關注如何在所謂的正規的學校教育中解決“專業”與學生對學習本能的喜愛的問題,反思我們在音樂教育中對學生進行的各種音樂活動中,是否適合學生的性情等等。另外就是關于如何實踐的問題,作者認為首先我們要把實踐和單純的重復這二者區別開來。實踐并不是單純的重復,比如,我們中小學課堂上在給學生教唱一首歌曲的時候,如果是通過單純的一遍一遍的重復來完成這項實踐的話,那么學生很快的就會轉向一種機械的、單調乏味的狀態,從而降低他們對音樂活動的熱情。因此實踐與單純重復這兩個不同的音樂互動進行方式可能會改變音樂教育的初衷或者是性質,這是一個值得音樂教育工作者注意的問題。
第三點是“美好時光”。在這一點中作者主要探討的是業余愛好者的音樂行為中所體現的實踐價值的問題。一開始作者就指出業余愛好者所創造的美好時光并不是指輕松地或自發的玩樂,就好像在聚會中玩的很開心一樣,而是指我們利用了時間認真的把熱衷于音樂這個事當作一項工作去做,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所收獲的這種通過努力付諸實踐從而獲得的這種進步感和樂趣才是我們進行音樂活動的價值和意義。也就是說,在音樂實踐過程中,由興趣全身心投入音樂的實踐會更為持久、專注,從而更容易實現音樂教育的價值而并非用所有的時間去追求音樂知識、技能和行為才是所謂“正規的教育”。
第四點是利用時間。這一點其實是基于第三點展開討論的,也就是說,從事業余音樂活動的人,他們進行音樂活動是需要擠出時間或者尋找時間的,就比如我們中小學課程中每周差不多只有一節音樂課,這樣的話,只有使學生投入音樂能進行有效的音樂活動的時候,才有可能實現音樂教育的價值,從而有效的利用時間使學生有積極主動的狀態將這種音樂行為延續下去。
第五是欣賞。對于業余愛好者來講,欣賞是他們熱衷音樂的一種途徑,他們也具備這項基本技能,那么對業余人士的教育就是要教導他們去聆聽他們自己的演奏,或是將音樂欣賞的過程稱為改進自己演奏技巧、音調概念、樂句、演奏等的整體教學法的一部分。
第六是獨立的演奏技巧。作者認為業余行為的演奏,同樣需要獨立性,即自己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和表現。比如學校樂隊中,大家可以在指揮的引導下演奏出美妙的音樂,而在個人的獨立演奏時,就可能不會很完美的呈現,這是因為我們依賴于指揮從而缺失自己對音樂獨立的思考或見解。或者像在54頁注釋①中舉的例子:一個鋼琴學生的老師總會在指法和踏板上作明確的標記,因此這個學生要獨立的彈奏一首新作品時,他就不知道指法和踏板該如何處理了。這也就是說,如果僅憑借所謂專業的、正確地規范去進行音樂演奏時往往會束縛活動者對音樂的發揮或表現,比如對音樂的應變能力、演奏、創作和表演、處理新作品的能力等等。
第七點是信息媒介。所有的業余音樂行為都是應當被鼓勵和支持的而并非被制止,而能夠獲得音樂價值的媒介并不只是學校課程中安排的正規教育。學生們可以自選媒介進行音樂實踐活動,這樣的基于興趣和主動性的參與才能發揮學生們的音樂獨立能力和創作能力,發展學生的個性,實現音樂教育的最終目的和價值。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主要論述的是音樂業余愛好者在學習音樂或進行音樂活動中會面臨的一些障礙以及為業余愛好者學習音樂提供了一些可供選擇的建議和標準。通過論述業余愛好者的音樂行為對學校音樂教育中,在不考慮學生對音樂的原有的認知和興趣的情況下對學生進行統一地、所謂專業的、正規的、科學的教學體系教學,從而扼殺了業余愛好者們對音樂的興趣愛好和他們對音樂的創作性。
參考文獻:
【1】[美]托馬斯·里基爾斯基.作為實踐的音樂與音樂教育[C].覃江梅等譯.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