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藝術創作無非是通過作者自身視覺經驗的積累轉化到作品上,從而表達作者自己的內心感受。這種個人的視覺經驗因成長環境、個人喜好等等因素千差萬別,但從大的角度來看,每個時期都有一個相對統一的視覺經驗基礎,并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在此時期生活著的每一個人,同時也影響著藝術的創作。
【關鍵詞】:“藝術創作”;“視覺經驗”
魏晉時期流行魏晉風度,是魏晉時期名士們所具有的那種率直任誕、清俊通脫的行為風格。飲酒、服藥、清談和縱情山水是魏晉時期名士所普遍崇尚的生活方式,當時因此影響魏晉時期對人的審美也趨向可體現人風骨的“瘦”,魏晉時期的壁畫以及后人臨摹顧愷之的作品都體現了用筆細勁,人物衣飾飄逸的整體特點。五代時期國家動蕩,思想控制減弱,各種思想并存且都有了各自的發展空間使百家爭鳴的現象得以實現,在繪畫上人物不再處于絕對的主導地位,也出現了成熟的山水、花鳥畫,各科也出現了不同的風格,例如擅長畫北方雄峻山水的荊浩、關仝,擅長畫南方山水的董源、巨然。花鳥畫科也出現了“黃筌富貴,徐熙野逸”的兩種不同畫風。可見一個時代的審美流行趨勢會潛移默化的影響生活在這一時期的人的審美,從而在時間的積累中成為這一代人的視覺經驗,這種視覺經驗的積累會影響到整個社會各行各業的發展方向,美術的發展趨勢也會被其影響。
一、現代的審美流行趨勢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步入現代,因為人物畫更容易表現紅色題材及改革開放的時代特色,所以人物畫在這個時期相對于其他畫科得到了發展且有其當時的時代特色,正面人物形象都是精神飽滿滿面紅光的特點與反派從長相上有著鮮明的區別。之后中國經濟漸漸騰飛發展由最初的計劃經濟轉型成為市場經濟,且與國際的交流日漸增多,中國在各種政策和思想上也漸漸開放,步入21世紀的信息時代,國際之間的距離更加拉近且有了“地球村”的說法。這種變化直接影響到了人們的審美,人們接受外來文化增多,比如各級學校都開設了英語課;日劇、韓劇在電視和網絡上的普及;美國好萊塢大片的引進;大家對國外的憧憬和喜愛溢于言表,從大眾對“洋氣”的追求就可看出人們對外來文化的喜歡程度。因外來文化的影響人們審美更傾向于夸張的形象、鮮艷的色彩,在各方都有體現,在對人物的審美上趨向夸張的發型、西方式相對于東方人要立體的五官、高大的身材。在室內裝修上也趨向西方風格。反映在中國畫作品上大眾則是趨向夸張的變形或極端的寫實及豐富的色彩,但同時藝術氛圍相對輕松的今天風格也不僅僅局限于此。
二、接受視覺經驗的媒介增多對中國畫的影響
現代科技進步信息發達接收信息的媒介也日漸增多,手機、平板電腦、電腦、報紙、書籍及印刷品越來越多的媒介在身邊豐富著我們的信息獲取量,我們學習中國畫的資料不再單一的是類似于《芥子園畫譜》的木刻印刷品,而是有了清晰度很高的電子圖片和基本可以亂真的仿真印刷,學習條件很好且很容易找到自己喜歡的作品,同時也有大量的西方油畫作品、日本畫、設計類作品可以搜索的到,還會有各種網絡展覽,可以足不出屋就可翻閱大量的藝術品圖片。每日接觸各類文化,導致現在的中國畫雖不如以前每日所見所聞都是中國傳統作品畫出來的“正統”但這無疑也豐富了中國畫的風格和畫法,這也是現在這個時代的一個典型的特點。但資料豐富也會有些弊端,慢慢依賴電子產品,會認為在電子產品上就可以看到的作品就不用再去看展覽了,減少了去展覽現場直接面對原畫的次數,然而在電子產品上的圖片雖然可以放得很大但是總會有一些色差和筆墨上的差距,也很難感受到作品所傳達出的精神上的東西。這層隔膜可能會使現在的畫家過于注重顯示器放下大的技法,而丟失掉繪畫作品所傳達的精神層面的東西,而精神上的東西正是繪畫作品最重要最能打動觀者的地方。
我認為在信息豐富、視覺經驗多樣化的今天中國畫創作上整體的狀態是非常渴望求新求變的,每一位畫家都在尋找自己的方向,有堅定追尋古人學習傳統的;有將傳統中國畫融入西方技法的;還有用中國畫材料畫抽象表現的。豐富的視覺經驗決定了現在這個時期風格的多樣性,可以算是百花齊放,相信在多年后人們以歷史角度分析我們現在的繪畫風格時也會有不同于歷史長河中其他時代的獨特的藝術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