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富春山居圖》是我國元代著名畫家黃公望的代表作品,這幅畫是黃公望晚年居住在富春江時所畫,表達了作者想寄托于山水之間,隱逸于富春江的思想感情。《富春山居圖》好比是一首抒情的詩歌,體現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境界,表現出當時文人所追求的“寄興、寄樂、寄逸”在山水之間,在繪畫中達到“可游”、“可居”,以至于物我兩忘的境界。本文主要是通過對構圖筆墨等的分析,來闡述《富春山居圖》是如何表現出作者思想感情的。
【關鍵詞】:《富春山居圖》;隱逸;思想感情
緒論
《富春山居圖》被列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享有“畫中《蘭亭》”之美譽,是中國古代山水畫的一個巔峰。歷代名人從不同角度對《富春山居圖》進行了研究和評價。明代晚期時,董其昌說:“規摹董巨,天真爛漫,復極精能,展之得三丈許,應接不暇,是子久生平最得意之筆”。1近代對于《富春山居圖》的研究中,以常熟市文聯編的《黃公望研究文集》為主。而且有關《富春山居圖》的研究論文也有很多,就以上,對《富春山居圖》這幅畫有些人認為是富春山的真實描繪,有些人則不以為然。但就我個人而言,《富春山居圖》是作者隱逸思想的表達,下面我將論述自己的觀點。
一、《富春山居圖》的概述
《富春山居圖》的作者是元代著名畫家黃公望。黃公望(1269-1354)本姓陸,名堅,后因過繼給黃氏,黃氏興曰:“黃公望子久矣”,因此而得名。字子久,號一峰,大癡道人。
元代在中國歷史上是第一個以少數名族為統治的時代,這個時代對民族采取了分化政策,曾經“萬般皆下品,為由讀書高”的文人士大夫,失去了過去重要的地位,而且漢族人難以進入仕途,但少數漢族的士大夫卻以卑微的地位處于官場中,黃公望就是其中的一位。好景不長,黃公望因上司張閭的貪污受賄,遭受牽連入獄。出獄后 放棄了仕途,從而隱居于世外桃源,周游于山水之間。《富春山居圖》就是在他“棄人間事’期間創作的。
二、《富春山居圖》隱逸思想的體現
(一)、富春江當地的文化
《富春山居圖》中的景色位于浙江省杭州一帶,這一帶的主要景點是嚴子陵釣魚臺。嚴子陵是東漢時期的高士,因拒絕光武帝劉秀的召見,并拒絕被封為“諫議大夫”的官位,來到富春江一帶隱居垂釣而聞名古今。歷代不少文人士大夫來此并留下佳句。正像釣臺里的“子陵祠堂”中,北宋范仲淹寫的《嚴先生祠堂記》里所說的“云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因此,富春江以嚴子陵避世的故事成為隱居文化的象征。就從這一方面表現出黃公望想要隱居避世的心態。
(二)、“闊遠”式構圖
宋代以前山水構圖大都是根據“全景式”的形式。郭熙曾在《林泉高致》中提出“三遠”:自山下而仰山巔謂之高遠,自山前而窺山后謂之深遠,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2到了元代,黃公望則提出了:“山論三遠:從下相連不斷,謂之平遠;從近隔開相對,謂之闊遠;從山外遠景,謂之高遠。”3黃公望以“闊遠”代替了郭熙的“深遠”。在《富春山居圖》中,以橫卷式的構圖逐漸展開,它不像傳統繪畫中采用縱向展開的方式,使人的視點基本上處于同一水平線上,山巒采取有前到后縱深的方法。
在近景的丘陵上畫出松林和叢樹,將富春江面設定為中景虛處,用層層虛無的遠山襯托前景,水隔兩岸,縱觀整幅畫面,境界十分開闊,使人心情豁達。這就是黃公望在《富春山居圖》中所展現出的“闊遠”式的構圖形式。這種由近及遠、層次分明的繪畫方式,以及將“平遠”“高遠”相結合,充分表現出廣闊的境界。在畫面中留有許多空白之處,郭熙在《林泉高致·畫訣》中描述:“凡經營下筆,必合天地。何謂天地?謂如一尺半幅之上,上留天之位,下留地之位,中間方立意定景。”4中國山水畫講究天、地、人三者合一的關系,表面上是在刻畫山水風景,它真正含義是表現作者的思想感情。從《富春山居圖》的構圖以及留白處,體現出黃公望對仕途的淡泊,以及想要隱逸的思想感情,是黃公望心靈皈依之處。
(三)、簡逸的筆墨
筆墨是繪畫中的重要形式,它是畫家們抒發自己感情的重要媒介。
在《富春山居圖》中,黃公望非常重視繪畫的筆墨技巧,他在寫實的基礎上注重筆墨的內在趣味,偏有寫意的傾向。
畫山或濃或淡,或干枯之筆勾勒披之,清爽瀟灑琉朗簡秀,如同寫字,遠山及洲淆以淡且信手抹出,水紋以濃枯之筆勾出,偶加淡里泣染,樹的描寫讓人看不出其自然特征,風情物趣不是刻愈描寫,而皆隨憊柔和,使筆里更主觀、抽象、抒情。5黃公望以書入畫,通過行筆的輕重緩急,線條的流暢以及墨的濃淡干枯,在筆墨的運用里,體現出黃公望飄逸灑脫、隱逸漂游的人生態度。
(四)、畫中的內容
在《富春山居圖》中,黃公望隱藏了許多的人物形象,如:在富春江上,有兩個坐在小舟上釣魚的人;行走在左右兩邊橋上的人;以及坐在亭子里的人和山林中的挑擔者等。這些形象不僅增添了畫面的生動感,而且使畫面具有可游可居的境界,這也從側面反映出黃公望晚年所向往的生活。在畫面中,亭中的道士是整幅畫唯一的一個道士形象,這可能是黃公望引以自喻的象征,就如他在在卷末跋言所寫的“蓋因留在山中而云游在外”。
在中國山水畫中,會發現有許多畫面當中都設有亭臺樓閣,《富春山居圖》中也不例外。蘇東坡《涵虛亭》詩云: “惟有此亭無一物,坐觀萬景得天泉。”6亭臺作為建筑的一種,自然具有觀望的功能,通過觀望山水美景,來化解心中的憂愁,擺脫世間的困擾,體現出人與自然和諧統一,及“物我合一”的境界。亭臺成為黃公望思想感情的載體,他借助亭臺反映出自己遠離仕途,隱逸避世的思想。
三、結語
《富春山居圖》作為中國著名山水畫的代表作品之一,不僅因其畫面的闊遠以及筆墨的運用而得名,更重要的是作者將自己隱居避世的思想感情寄托于山水畫面當中,達到“物我唯一”的境界,真可謂是“富春江煙寫癡心”。
注釋:
[1](明)董其昌畫禪室隨筆,四庫全書本.
[2](宋)郭熙.林泉搞致集[M].引自俞劍華..中國畫論類編(上) [M].臺北:古典藝術出版社,1957.
[3] (元)黃公望.寫山水訣[M].引自俞劍華.中國畫論類編(下) [M].臺北:古典藝術出版社,1957.
[4]盧輔圣.中國書畫全書[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
[5]戴艷艷.解讀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M].
[6] 宗白華.美學散步[ 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