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米·顧依達在他許多的作品中除了西方繪畫的技巧之外,都不難看到其繪畫受到中國畫的寫意性的影響。本文嘗試從米顧依達初次接觸中國為引,從他作品的構圖,用線以及色調來賞析其藝術特點。同時淺析他對我之后創作的啟迪。
【關鍵詞】:寫意性;中國畫味;中西繪畫融合
初次接觸到米·顧依達時,很簡單,喜歡他的一幅作品《梅青肖像》。這讓我產生了巨大的心理波動,之后我圍繞著他的作品進行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與探究。你會發現不同的材料卻有著驚人的相似,這才是他最異人之處。正是由于這種東西方文化不斷交流與沖撞中所展現的新味道,之后又相互滲透,相互影響,從而出現了這種東方韻味的油畫,不由的吸引我。
一、米·顧依達的中國情結
米·顧依達,這位藝術家的故鄉---庫班,是一個具有中國南方特征氣候的地方,它溫暖、濕潤,宜人。而這所有都與中國南方小鎮一樣那么溫婉,靜謐。所以他創作的大部分靈感也是來源于中國,那么他與中國又有著怎樣的情結呢?
早在十幾年前,米·顧依達與中國就結下了不解之緣。1997年,他被邀前來繪制壁畫,而后開始對這個神秘而又陌生的國家產生了強烈的好奇開始了旅行。并潛心研究和探索中國獨有的文化,歷史。一年之后,米·顧依達帶著所受到的中國文化的熏陶出現的新思想,新構想回到了祖國烏克蘭,由此開始了他創作的新階段。
到了1999年,米·顧依達的個人畫展《中國組畫》系列在烏克蘭的首都基輔“人物”藝術畫廊中首次亮相,畫風已經慢慢有了中國寫意畫的韻味,這便是吸收了中國寫意畫之后最直接體現。在這一年,米·顧依達再次前往中國,開始頻繁的在蘇州,杭州等地進行風景寫生。這便激發了他的創作靈感,并由此創作了《江南組畫》這一系列作品。這一系列作品,極富有詩意,極富有中國寫意畫的平靜。
2010年11月中旬,以“相約杭州,詩畫江南”米·顧依達畫展在北京中國美術館開幕,其中展出81幅作品。這批作品就像是國畫中墨水在紙上飄散開來,氤氳,煙云彌漫的樣子。很明顯這是在中國寫意國畫的影響下,優雅而又別致的再現了寫意江南,水墨江南的中國畫味!
二、中國畫的寫意性的具體表現
在中國美術家協會《美術》雜志執行主編尚輝所提到過中國畫的寫意性,【2】他認為“筆者有個很固執的觀念:意象是我們名族極為獨特的思維方式與審美心理,而寫意只是這種思維方式與審美心理的外化”。米·顧依達的油畫很自覺地把中國畫的寫意性拿來作為轉變,他很早的時候,就認識到了繪畫不是簡單地畫畫,它并不是一個學科,它要涉及文學、數學,戲曲,音樂,舞蹈等多種學科,才能夠對繪畫有著更加飽滿的思想內涵來支撐著整幅畫面。他便是具備了這種潛能—思維聚合和特殊合成—即中國寫意畫與油畫相融合。
米·顧依達既強化了自身本就有的西方繪畫的油畫功底,即對于空間,深度,體積,造型,色彩的認知本能,又加上中國南方獨特的人文環境,這便使其繪畫中對中國畫的寫意性的追求與表現,下面我們從這幾個方面來分析。
1.構圖的寫意性
首先我們可以從他的構圖中看出,他多運用中國古代的生活素材,例如:屏風,卷軸,井臺等。這不僅是對自然事物的再現,而是體現了他主觀的加工,組織,直接展現其作品的整體形態和和他的思想。以《春天》為例,我們可以看出整幅畫以一個中國的農村婦人的形象為重點,老人的頭巾用黑色暈染開,左側有寒冬臘月的梅花做陪襯,人物的背后用中國古老的井臺做背景,井臺下雪后,留下的堆積的雪用暈染,這不僅是簡單的留白,而是畫面的構成感。就像是中國道家所講到“知黑守白”的運用。正是有了“空白”,是畫面構成的空間關系,節奏關系,對比關系更加明確。無論是構圖還是手法,都給人一種視覺上中國寫意畫觀感的油畫,及具意境之美。
2.形式美感的寫意性
拋開其扎實的繪畫功底,僅僅是對繪畫的技術與獨特的繪畫語言進行探究,我們會發現米·顧依達油畫藝術中所呈現的中國畫味多來源于中國寫意畫用線的寫意性。中國的大寫意以酣暢淋漓的水墨,多樣的用筆方法,樸實的意境來營造一種氛圍,講究的是一種“天人合一,物我交融\"。而米·顧依達的作品中也常常看到這樣一種處理方式:因為油畫顏料是由顏料粉加油和膠加工而成,是其自身具有粘稠性和可塑性,因此在畫面中易于形成肌理,有著凹凸之感;而油畫顏料加入一定的稀釋劑,使其原本厚重不透明的顏色變得稀薄流動,多了幾分墨色效果。【3】使其出現的肆意流淌的效果,即中國畫中的墨色。而其畫筆,刮刀,油漆,等工具和材料,則制造出了多種的肌理效果。同時,中國山水寫意中使用的皴、擦、勾、提、按等用筆方法,都能在他的油畫中找到相似的痕跡。顯然,不同的材料,雖有著本質的區別,但卻有著相似的表現方式。
3.用色的寫意性
之前都是講到用筆,其實米·顧依達的油畫中用色的淡雅,【3】張紅艷在《米哈伊爾·顧依達油畫藝術的東方韻味》中提到“其繪畫用色是與在黃公望的淡赭設色及山水的淡彩設色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這也是中國畫味的一個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他的繪畫顏色直接影響了他的油畫創作,他巧妙的運用黑色,將中國畫的“墨分五色”做了很好的詮釋。在作畫當中,它是用大面積的灰色,形成一種很高級的灰色調,這也是吸取了中國畫中的玄色,形成一種質樸,含蓄的東方審美。 在運用平面化的構圖,他偏愛黑色,但又很少用,只是在畫面起到一個畫龍點睛的作用,把背景用灰色做底,讓人看起來是那么的和諧,整幅畫給我的感受就是雅。
由此可見,米·顧依達作品中,中國畫的寫意性是對其繪畫有著巨大的影響,但他不僅僅是停留在對中國的喜好方面,更是對中國畫的構圖,線條,意境有著更深刻的研究。包括中國文化,古代繪畫,書法的精通。
三、對我今后創作的啟發
從藝術創作上來看,他的油畫繼承了西方繪畫的藝術技巧,又將中國審美加入其中。他不僅僅是脫開西方傳統繪畫的造型模式的束縛、而且將筆觸和形體表現的隨意而松弛,正像是中國畫中的“意”。在他的作品中,肯定的理解與感悟東方審美,與中國“似與不似之間”的創作理念相同,把中西方繪畫藝術材料的隔閡完全突破、互通語言、搭建橋梁。
而對于當下的我們,我們要學習其內在精華,而不只是盲目的效仿。對我而言,我覺得藝術創作應不拘于中式還是西式,而主要體現是所感受到的韻味。同時,首都師范大學教授黨震說到:“我信、感性的執拗比理性的圓融更可貴”。所以我認為感性是畫味最重要的一個體現形式,這便也是在今后的創作中我所學習的方向。
參考文獻:
【1】李亞男,米顧依達的中國情結,劍南文學,2014年,第一期
【2】尚輝,寫意的界限在哪?中國油畫,2014年,第一期
【3】張紅艷,米哈伊爾·顧依達油畫藝術的東方韻味,西北美術,2016年,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