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卡(又名唐嘎,唐喀)是指用彩緞裝裱后懸掛供奉的宗教卷軸畫。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種獨具特色的繪畫藝術形式,題材內容涉及藏族的歷史、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等諸多領域。根據制作唐卡所用材料,可以把唐卡分為國唐和止唐。唐卡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濃郁的宗教色彩和獨特的藝術風格,用明亮的色彩描繪出神圣的佛的世界;顏料傳統上是全部采用金、銀、珍珠、瑪瑙、珊瑚、松石、孔雀石、朱砂等珍貴的礦物寶石和藏紅花、大黃、藍靛等植物為顏料,以示其神圣。這些天然原料保證了所繪制的唐卡色澤鮮艷,璀璨奪目,雖經幾百年的歲月,仍是色澤艷麗明亮。因此被譽為中國民族繪畫藝術的珍品,被稱為藏族的”百科全書”,也是中華民族民間藝術中彌足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唐卡的題材包羅萬象,有宗教畫、傳記畫、歷史畫、反映生活習俗的風俗畫,也有反映天文歷算和藏醫藏藥、人體解剖圖的科學畫等等。它們具有通俗性、趣味性、知識性、宗教性、工藝性等特點,故被人們譽為藏族的“百科全書”。
唐卡中最常見的是宗教畫——佛像,一般中心位置是主要人物,從畫面上角開始,圍繞著中心人物,按順時針方向,與中心人物有關的人物、活動場所或故事布滿一周。每軸唐卡畫一般描繪一個比較完整的故事。畫面的景物隨故事情節的需要而變化,不受歷史、時間、空間的限制。畫面人物不受遠近透視關系的影響,安排得生動活潑,把整個畫面統一在一個大的基調上,使構圖很完整。有的唐卡面積可達幾十甚至上百平方米,構圖很完整,十分壯觀。 由于這些工匠們的畫風質樸,色調協調,造型生動,內容多以佛像和經變故事為主,所以深受各個藏傳佛教寺廟的歡迎,紛紛請去為佛堂等處作畫裝飾。
唐卡的起源歷史悠久, 從公元7世紀有文字記載唐卡已經有1300年多的歷史,唐卡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經歷了盛衰,融合,傳承后,從地域上形成了四大主流畫派。即:衛藏地區(西藏自治區)的勉唐畫派,康巴地區(以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為中心、青海玉樹藏族自治州、西藏自治區昌都地區、云南迪慶藏族自治州)的噶瑪噶孜畫派,安多地區(青海地區)的熱貢畫派和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地區的青直畫派。
唐卡,在羅桑嘉措以前都是民間畫師供奉給寺廟的零散作品,從五世達賴起,成立了相當于畫院的機構,唐卡創作進入了專門化創作時期。后七世達賴格桑嘉措時,成立了“拉日白吉社”,也就是官方性質的畫院。這一舉措,無疑推動了唐卡藝術的向前發展。唐卡繪制也逐漸出現許多流派,其中最有影響的是“門唐”(系藥師佛像)派。院內的畫師都有職稱,畫藝最高的稱為“烏欽”。西藏繪畫史上最后一名“烏欽”就是唐卡繪制大師扎西次仁先生,扎西次仁也是健在的唯一的“烏欽”。
從時間上,大致可把唐卡藝術分為4 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7至9世紀的檻筋期,即造像之初期,也就是藏傳佛教的濫觴期。構圖簡練,多用青、黃、赤、白4種根本顯色繪成。人物造像幾乎全裸,僅以梵繩、八寶為莊嚴,主尊畫得較大,多直線。第二個時期是12世紀左右,即藏傳佛教的后宏期。西藏江孜地區形成了一種以印度健陀羅、尼泊爾、漢地和西藏本土藝術風格相互影響融合的地方藝術風格流派,即江孜畫派。其特點是造型比例適當,著重心理表現,突出個性特征的寫實手法。第三個時期是15至16世紀,即藏族佛教藝術的繁盛期。宗教上層參與唐卡的創作活動,產生了著名的“門者畫派”、“門薩畫派”和“嘎瑪貢畫派”。第四個時期是18至19世紀,也就是唐卡繪畫的鼎盛時期。這時期的藝術風格主要受到漢地工筆重彩技法的影響。它的發展前后共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以18世紀八邦寺高僧多傾覺和曲吉牛勤所創的“新嘎瑪貢”畫派為其代表。這一畫派學習漢族工筆畫傳統,重暈染、烘托、勾勒,藝術上已不滿足原有的樸素、簡潔風格,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所謂“二十四次明暗渲染”法來豐富畫面效果。第二階段是19世紀初所形成的“漢風”時期。“新嘎瑪貢”畫派在第一階段華麗富貴的風格基礎上,開始追求漢畫設色雅致 、清新的風格,并把一些漢地通用的“福”、“壽”之類吉祥詞繪于畫中,形成了現在的唐卡藝術風格。
唐卡是源自松贊干布時期一種古老的藝術樣式,“唐”藏語意為平窄開闊卷,“卡”藏語意為佛龕,用彩緞織物裝裱而成的卷軸畫叫唐卡,也即平面布置的佛龕。它是用二維造型手段將所繪佛像濃縮在一個平面內,開啟的是供養者多維的心境,其禮佛觀想意義重于審美效果,與隨身攜帶的微型精巧佛龕“喀烏”有著同樣的精神作用,也被喻為可以牽動的寺院。藏族唐卡在當今社會一定程度范圍內產生著巨大的影響,不但在藏區信徒中間廣為傳播,并且伴隨著藏傳佛教傳播足跡的不斷延伸,進入了祖國內地,成為各族人民所喜愛的中國少數民族藝術品,甚至國外許多地區也陸續興起了熱衷于研究唐卡以及藏族文化藝術的個人及團體,許多唐卡藝術精品也隨之進入了國內外大小博物館以及熱衷藏族文化藝術的私人收藏家手里,帶動著唐卡收藏市場不斷升溫。究竟是一股什么樣的神奇力量使得藏族唐卡藝術在如此多的人群之中傳播開來,并被廣泛關注和接受,傳播過程中的交融、演進、模糊、變異又會對唐卡藝術造成什么樣的影響?
藏族唐卡藝術,具有獨特的民族藝術風格。是藏民族在雪域高原特定的歷史、文化、政治、經濟、宗教、民俗等生活環境中,以自身民族的審美心態和特有的創美手段,而營造出的一個完美的繪畫形態。 本文從唐卡的文化內涵、藝術語言、藝術特性等方面綜合地細致地進行論述。藏族唐卡繪畫的文化內涵,以藏族的原始美術和民間美術為根源,帶有原始美術充滿活力的特性,又以藏民族美術的民族性和本土性特色為根本。一方水土孕育一種文明,藏族文化的歷史相當早,在早期的雅礱、象雄、蘇毗文化中就產生了成型的藏族美術特質。唐卡在構圖上非常別致,整個畫面不受時空的限制,在一副畫面中,不管是巨幅,還是很小的幅面,都會同時表現不同的時間和空間,上為天堂,中為人間,下為地界等,三分法構圖是十分常見的。唐卡的色彩十分考究,一般都是以固有色平涂為基礎,在線條、輪廓部分稍加渲染,用色對比強烈,但是不浮躁,唐卡色彩給人的視覺感覺是輝煌濃艷,但是卻能讓人從中體悟到其絢燦中的寧靜,動態中卻讓人感到平和,對佛教彼岸世界的描繪中透出高潔。唐卡還將線條勾勒和色彩的運用也進行了完美地結合。 藏族唐卡藝術的表現是多姿多彩的,例如釋迦牟尼本生故事,變相圖等,因為這類畫面的內容過于廣泛,就采用連續畫面的形式來描繪。唐卡繪畫中有成熟的美學思想和高尚的審美追求,以佛教為繪畫母題,在樣式、體裁、內容上都注入了一個共同的母題,即佛學事物內容和佛學細想。唐卡繪畫又為宣揚佛教服務,但是藏族唐卡對佛教母題的選擇卻是積極主動的。 在藝術特性方面,藏族唐卡表現出一種整一性,整體風貌特別鮮明突出。藏民族的每一個人的審美觀和審美情趣有著鮮明的共性,作者和觀者以共同的審美觀來接受唐卡作品,群體與個體融為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