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印象派誕生于十九世紀下半葉的法國,印象派的出現無論是在觀念上,還是在形式上都給當時的人們帶來了強烈的沖擊,印象派不僅改變了人們對西方傳統繪畫的審美感受,更是以一種嶄新的方式使西方繪畫進入了一個以主觀印象為主的世界。在用色方面,黃賓虹以筆墨代替色彩,不斷地挖掘筆墨的表現力,使得中國山水中筆墨的表現力得到進一步的開發。同時在他的山水畫中,他刻意的減弱客觀物象的輪廓線,使視覺的整體感得到了加強,因此使得他的山水畫畫面中呈現出了豐富的面貌以及渾厚華茲的風格。
本文則主要圍繞黃賓虹山水畫與印象派風景畫進行比較研究,通過對兩者審美情趣、創作技法、藝術特色的分析,探討黃賓虹山水畫與印象派風景畫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差異。
【關鍵詞】:黃賓虹山水畫;印象派風景畫;審美情趣;創作技法;藝術特色;比較研究
第一章 黃賓虹山水畫與印象派風景畫的藝術概況
黃賓虹祖籍是在安徽省歙縣潭渡村,位于安徽的南部,在地理位置上與江西、浙江兩地相鄰,古代的時候稱為“新安”。此地不僅鐘靈毓秀更是有著濃厚的人文歷史,就黃賓虹的所在的潭渡村來說,這里自元代就出現了十幾位畫家。
黃賓虹所處的時代正是中國最為貧困的年代,在遭受了外國勢力的入侵之后,中國的經濟不斷地倒退,社會動蕩不斷,體現在文化上面,則呈現出東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
莫奈(1840_1926), 生于法國巴黎。父親庫路多.阿多洛夫.莫奈是一位商人,在法國北部港口阿弗爾與他的姐夫合伙經營著一家儀器店。
莫奈的《日出.印象》可以說是印象派繪畫的開始之作。在這幅畫被一層大霧所籠罩,海面上反射著太陽和天空的顏色,猶如一首似真似幻的光影交響樂。在淡紫色的濃霧中,一輪紅日映著海水中橙黃色的倒影與波光徐徐升起。海、天空及夾雜于其中的景物在朦朧中相互滲透、渾然一體。光和大氣成了作品的主題,色彩成為畫面的基本手段。
第二章 黃賓虹與莫奈的繪畫追求
意蘊美乃是中國繪畫美學最重要的特點。意蘊美是在內在美與外在美的和諧統一中側重內美,這是受中國哲學思想的影響。而如何“奪”自然之內美?這就是中國畫的“元問題”。黃賓虹的畫學體系就是循著這一 “元問題”的提出和解答而構建的。中國人講的是文化的積累,猶如佛道修行之途,它是一種漸變的過程。
黃賓虹曾說“無筆墨無以談內美”。內美是中國傳統繪畫美學的核心之一,蘊涵著豐富的人文屬性和民族精神。在黃賓虹的繪畫藝術中,內美則主要是通過筆墨來表現?!拔骞P”:平、圓、留、重、變;“七墨”:濃、淡、撥、破、績、焦、宿,并將“五筆七墨”與傳統哲學中的陰陽太極和“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以及傳統倫理道德中的仁、義、禮、智、信聯系起來,用它們來解釋“五筆七墨”的淵源和操作使用,從而上升到認識論和人的品格、操守上去了。
“江山本如畫,內美靜中參” ,他反復強調“內美”?!皟让馈笔侵黧w的審美觀照,是人格與生命力的對象化,“內美”的本質是“我民族”的精神氣度。因此,這是一種至高至遠的極境,不是單純的技法元素所能涵蓋,浮光掠影和淺嘗輒止是得不到的,只有通過眼之所見,再經心之深入品味與參悟,才能奪客觀事物之精神內涵,即“內美”。中國畫論稱師造化,中國文論稱江山之助。生活對創作的重要性,不僅在于它是藝術的源泉。從黃賓虹的“黑團團”中,你就很難分清哪里是黃山、蜀山、青城山,哪里是白天、黑夜之山。
人們看到莫奈作品中特有的光怪陸離的視覺經驗、恢宏的氣勢和迷人色塊的結合,泌入觀者的心靈,令人為之震撼。“色彩即感情”這話十分準確地概括了色彩與人類情感表達的某種內在聯系。色彩使各種光的藝術都帶有濃重的感情,而莫奈自始至終都在追求光照下靈動的色彩,并用此表現他對大自然的特有情感,以引起觀者的視覺注意與共鳴。
自然中的陽光無時無刻不在發生著變化,且人們無法左右它。也正是陽光這種不斷的變動性,使主體所描繪的對象產生種種無法瑞測的奇妙變化。這是西方印象主義繪畫面對靜物寫生時的必然選擇。盡管印象主義作品的形態構成不同于古典主義繪畫那種嚴謹細密的表現風格,而是表現出某種形變,但莫奈的立足點仍是忠實于他眼見的對象,只不過他所關注與發生興趣的并不僅僅是形態嚴密的結構關系,而是那轉瞬即逝的變動陽光。
第三章 兩位藝術大師的藝術影響分析
莫奈對光色的追求可謂到了如癡如醉的地步,畫面中的物體形象完全被光與色所湮滅。也就是這一視覺方式的改變,讓人重新體悟到了完全由光色所組成的自然之美。其畫面所呈現出的陽光、色彩與其散發出來的運動感和生命活力,取代了西方傳統繪畫中嚴謹的物象輪廓和不變的“醬油”色調,這是一種顛覆性的創新。
黃賓虹是中國水墨山水畫集大成者。他以80余年的藝術實踐“結束了有清以降中國畫發展的頹勢,開一代畫風,為中國畫樹立了新的里程碑”。黃賓虹不是一位寄情山水、不問民生和國家的“文人”畫家,而是一位由繪畫學徒到參與社會運動的進步人士。
結語
黃賓虹是中國傳統寫意山水繪畫的集大成者之一,深受中國古典哲學思想的影響。他的作品被看作是發至于心、宣之于技、傳之于外的藝術經典,提倡“寫意”、“傳神”、“氣韻”、“意象”等超越客觀真實的情感表現。莫奈所代表的印象派則是以科學逼真再現客觀現實為理念,在畫面的表現上更加理性。由此,黃賓虹與莫奈兩位大師對“心象”與“視象”的不同追求,兩位藝術大師的藝術價值無可謂孰高孰低,他們都憑著自己對藝術觀點孜孜不倦地狂熱追求,最終達到了藝術的很高成就。同時,他們雖然在各自文化的熏陶下,呈現出了完全不同的面貌方式,給我們帶來完全不同的審美感受。
參考文獻:
[1]李志雄.中西藝術#較[M].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
[2]洪惠鎮.中西繪畫比較——中西美術比較十書[M].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2000
[英][3]邁克爾□蘇立文.東西方美術的交流[M].陳瑞林譯.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1
[4]孔新苗,張萍.中西美術比較[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2
[5]甄巍.西洋油畫與中國水墨[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9
[6]李倍雷.中國山水畫與歐洲風景畫比較研究[M].北京:榮寶齋出版社,2006
[7]馮民生.中西傳統繪畫空間表現比較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8] 豐子愷.繪畫與文學[M].鄭州:河南文藝出版社,2001
[9] 黃賓虹.黃賓虹談藝錄[M].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1998
[10] 韋賓.黃賓虹畫學之國學根源論.美術觀察[J].2004. 09
[美][11]克萊門特.格林伯格.藝術與文化[M].沈語冰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12] 馮民生.從印象派繪畫的表現特點看黃賓虹的山水畫藝術.陜西師范大學學報
[13] 王伯敏.黑墨團中天地寬——論黃賓虹晚年的變法.新美術[J].1982.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