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遷,音樂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元素。然而,音樂的本質是什么,音樂對人類社會起著怎樣的作用以及如何起作用這一系列問題著實值得我們深思和玩味。本文從音樂的屬性入手,通過表現說、形式派、形質說和審美意識形態說,探討音樂的社會功用。如今,音樂對人類生活和社會變遷的影響已不言而喻,然而,生活在音樂海洋中的人們也許很少深思過音樂到底是什么,音樂對人類社會究竟起著怎樣的作用以及如何起作用的問題。本文擬從音樂的屬性入手,探討音樂的社會功用。
一、音樂屬性概說
關于音樂的屬性,古今中外一直存在著不同的說法,甚至出現過激烈的爭論。在眾多的流派中,主要有兩種具有代表性的觀點,但在本文中,我們認為音樂是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結合,是審美意識形態的一種。
1.音樂的美在于其形式。
在表現派正在流行之時,出現了一種對其極富挑戰性的流派——形式派。音樂表現情感的理論看似合乎常理,無懈可擊,然而卻受到了后起的形式派兇猛而有力的攻擊。從某種意義來說,形式派的出現就是沖著表現派而來,其領軍人物德國的漢斯力克,為了反駁瓦格納的表現說,特意出了一部專著叫做《音樂的美》,認為音樂的美完全是一種形式的美,音樂就是用各種各樣的音階砌成的一種很美的形式。要感受音樂的美,只需要把一串串音符,一首首樂曲懸掛于心眼之前,仔細玩味每個部分之間的結構組合關系,就如我們欣賞一座建筑物一樣,只專注于其自身的形式美就算是達到了目的。
2 音樂是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結合。
不論是荀子、《樂記》、瓦格納、斯賓塞等的表現說,還是漢斯力克的形式說,雖都有其合理性,但都不是很全面。表現派立足于音樂創作的角度,看到了音樂之所以成為音樂的關鍵性因素是人的內心情感,但卻忽視了借以表達情感的形式;形式派雖然認識到了形式的重要性,但卻忽略了形式所要表達的實質內容。從經驗美學的角度講,任何藝術都是抒情的表現,都是實質和形式完美結合的產物。“有實質而無形式,則顯得粗疏,有形式而無實質則顯得空洞”,而作為藝術的音樂自然也難以例外,只有情感,沒有恰當的形式來表現,則不成其為音樂,只靠形式而存在,單在形式上下功夫卻沒有表現任何情感的音樂也絕不是好的音樂作品。因此,真正的音樂作品是實質和形式的完美結合。
二 音樂的社會功能
性質決定用途,音樂的審美意識形態屬性也就決定了音樂在社會生活中的有著與其屬性相應的功用。
1 音樂能給人一種精神享受。
音樂給人的精神享受都是通過改變人的情緒而實現的。不同樂調的音樂會讓人產生不同的情緒。比如,聽一首雄壯的音樂能夠讓人精神振奮,低沉的音樂讓人心情低落,憂傷的曲調會讓人心生悲涼,平緩的音調會讓人感到靜謐。《樂論》說:“故齊衰之服,哭泣之聲,使人之心悲;帶甲嬰,歌于行伍,使人之心傷;姚冶之容,鄭、衛之音,使人之心淫;紳端章甫,舞《韶》歌《武》,使人之心莊。”荀子在這里指出不同的樂會激起人們不同的心理反應。
為何不同的音樂會給人不同的心理情緒呢?這跟音樂的樂調有關。古希臘人經過分析當時所流行的其中樂調之后認為:E調安定,F調淫蕩,D調熱烈,G調浮躁,A調發揚,C調和藹,B調哀怨,近代英國的鮑威爾在此基礎上也做過同樣的研究,得出了更加細致的結論:A大調——自信,希望,和悅,最能表現真摯的情感;G小調——有時憂愁,有時欣喜;降A大調——夢境的情感……
2 音樂可以凈化人的心靈。
凈化的本意是清除不好的或不需要的,使純凈。凈化一詞原來在希臘文字里具醫學和宗教兩方面的含義,后來由亞里士多德首次引入文藝問題領域,表述文藝的一種特殊的接受狀態。事實上,亞里士多德在論述音樂的功用時,其中有一種就是凈化。亞里士多德說:“有些人受宗教狂熱支配時,一聽到宗教的樂調,就卷入迷狂狀態,隨后就安靜下來,仿佛受到了一種治療和凈化。這種情形當然也適用于哀憐、恐懼以及其他類似情緒影響的人。某些人特別容易受某種情緒的影響,他們也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受到音樂的激動,受到凈化,因而心里感到一種輕松舒暢的快感。因此具有凈化作用的歌曲可以產生一種無害的快感。”(《政治學》卷)在亞里士多德看來,音樂的凈化作用就是“使人的某種過分強烈的情緒得到宣泄之后而達到平靜”。
3 音樂的教化作用。
關于音樂的教化作用,《樂論》中也有明確的論述:“樂者,圣人之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前面我們談到過不同的音樂會引起不同心理反應,不同的心理反應會起到不同的社會效果,這一理論在此又一次得到了體現。“凡奸聲感人而逆氣應之,逆氣成象而亂生焉。正聲感人而順氣應之,順氣成象而治生焉。唱和有應,善惡相象,故君子慎其所去就也……” 在此荀子指出了“奸聲”“正聲”所產生的截然相反的社會效果,所以,他主張圣人、君子要非常慎重地對待樂,要以中正平和的樂去感化人,而排斥、摒棄那些美麗但不平和,使人心流蕩的俗樂。
樂不僅有著教化作用,有著或正面或反面的社會效應,同時我們還可以從一時一地的聲樂中看出整個時代、社會的面貌,《樂論》最后一段明確告訴我們:“亂世之征,其服組,其容婦,其俗淫,其志利,其行雜,其聲樂險,其文章匿而采,其養生無度,其送死瘠墨,賤禮義而貴勇力,貧則為盜,富則為賊。治世反是也。”
綜上,我們得出結論,音樂是一種審美意識形態,它不僅為我們帶來審美的愉悅感,而且可以起到調節情緒、凈化靈魂和陶冶化育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郭紹虞.中國歷代文論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21
[2]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M].安徽:安徽文藝出版社,2005: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