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研究淺析兩岸語言的差異研究的理論背景、社會背景,呈現兩岸語言差異研究的現狀。探索推進語言差異研究的深遠意義。
【關鍵詞】:兩岸語言差異;研究意義
一.兩岸語言差異研究的理論背景
1.1 關于兩岸語言差異的研究
胡士云(1989)把大陸與臺灣詞語的差異分為兩種:一種是表述性差異,一種是非表述性差異。表述性差異即“用不同形式的詞語來表述同一意義而引起的差異”,也就是構詞習慣的不同。非表述性差異是由于其他方面的原因引起的差異,臺灣和大陸在不同政治、經濟、文化背景和社會環境下產生了反映各自社會現實的詞語,這些詞語所形成的差異就是一種表述性差異,此外造成差異的原因還有“隨國民黨政權去臺灣的,有許多江浙人,吳語對臺灣書面語產生了較大的影響”等。
1.1.1缺乏對兩岸口語差異的研究
以前的研究以詞匯為主,口語的重要性尚不十分突出,而如果對兩岸語言差異進行全面的研究,就不能不格外關注口語了。因為在書面語中,兩地語言的差異表現得并不十分充分和全面,如果僅憑書面語,有些差異就不易發現或很難進行深入的研究。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語音,雖然通過工具書注音的比較,可以發現許多兩岸不同音的例子,但我們卻無法完全了解臺灣語音的實際狀況。
二.兩岸語言差異研究的社會背景
2.1臺灣的語言使用現狀
國語是臺灣的官方語言和社會通用語。臺灣全面推行國語,中國大陸稱之為普通話.開始于一九四五年臺灣光復以后。作為一項長期的語言政策,臺灣推行國語持續了幾十年,一直沒有間斷。結果表明,推行國語在臺灣已經取得很大成效,全地區基本達到了普及的程度。臺灣雖然普及了國語,但仍以方言為主要交際語,形成了一個復雜的多語社會。同時一種很有特色的臺灣化國語也由標準國語衍化而成,并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標準國語。九十年代以來臺灣的語言政策又有重大調整,學校已被允許實施雙語教育,廣播、電視放寬了對使用方言的限制,這一切都不能不沖擊到國語的地位, 臺灣漢語和大陸的普通話本是“同源、同宗、同體”,但是,50 多年的人為隔絕,使得兩岸漢語在各自的社會中隨著不同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發展變遷,臺灣漢語形成了自己獨有的地域文化特點和語言運用特色。特別是詞匯,因為詞匯是語言中最活躍的要素,最容易受社會生活和文化的影響。
2.1.1臺灣詞語與大陸詞語的差異現象
首先,這種詞語差異促使我們對現代漢語的社會方言應有新的更充分的認識。一般語言學著作對社會方言的解說只限于行業語、黑社會切口、不同階級或階層的語等。臺灣與大陸的詞語差異提示我們,由于臺灣長期以來存在著與大陸不同的社度、生活方式和文化觀念,現代漢語在發展演變中積微成著地形成了可觀的語言差這也是社會方言的表現形式,而且是更典型的表現形式。對此,既要在理論上有充認識和解說,又要對這一現象對漢語詞匯發展演變的影響有充分的估計和分析。
第二,對現代漢語詞匯,應有新的全面認識和完整的描寫。臺灣詞語也是現代漢語的有機組成部分,港臺特有的詞語和新的義項、感情色彩等,極大地豐富了漢語詞匯及現力,這是十分可貴的。
2.2兩岸青年交流的社會背景
兩岸青年彼此之間持續進行互動與接觸,以了解對方,探索對岸。早期,由于交通與通信條件的不足,海峽兩岸青年交流的渠道與方式都極其有限,海峽兩岸青年在外國留學時的交往,成為一種主流的互動方式。如今各種海峽兩岸交流浪潮已勢不可擋,青年之間的包括會議旅游與賽事活動、短期訪學的交流活動、攻讀學位的就學活動以及網絡論壇的虛擬互動。兩岸青年的交流日漸加溫,繼續擴大。然而兩岸的歷史經歷不同,意識形態、政治制度、政治運作模式、社會制度等方面還都存在差異,折射到兩岸學生語言使用習慣上存在差異。兩岸青年在各種類型的交流活動中交換思想、交流體會,談學術、談生活、談未來,尋找共同的話語和交集。
兩岸青年語言的差異,隨著交往的日益增多,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和重視。
要進一步推進兩岸關系發展,夯實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基礎,構建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框架,兩岸青年必須要在持續擴大的兩岸交流進程中不斷增強民族認同感,不斷增強實現民族復興的共同使命感。唯有如此,兩岸同胞才能真正成為不可割舍、相互扶持的命運共同體,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才能真正具有旺盛的生機活力和不竭的前進動力。
2.2.1臺灣學生大陸求學熱
臺灣大學生到大陸求學,是自主的選擇,更是順應潮流的行為。臺灣學生在體驗生活過程中,可以與大陸融合。當下越來越多的臺生選擇到大陸求學是順應潮流的舉動。
2.2.2倡導更深入的學術交流
學術是一個很好的平臺。陸生赴臺以后,不只是交換生,而且是學位生,可以念學位,這樣使得陸生在臺灣停留的時間更長,使兩岸青年朋友交流更加制度化更進一步。希望兩岸專家學者之間能夠深化交流,共組文化團隊,利用雙方的個案共做研究甚至共同出書。并希望今后兩岸共同推動雙聯學位,讓兩岸優秀的學生同時取得臺灣學校和大陸學校兩邊的學位,共同推動兩岸人才發展。
2.2.3臺灣電視的“大陸熱”
最初,臺灣三家電視臺,為迎合探親潮流,方便臺灣探親者,每日播放天陸各地的氣象消息,受到了民眾的歡迎。 臺灣電視“大陸熱”的上述種種,已使臺灣的三家電視臺得出一條公認的看法。他們認為,當前有關大陸報道,已是臺灣每天電視新聞的主要內容之一,并與島內新聞、國際新聞成為“三足鼎立”的局面。他們還預言,現在電視臺播放時皆以有關大陸風土、人情或文藝、體育等 “軟性體裁”為主的報道,今后隨著兩岸的開放與松動,在電視節目中報道術陸財經、政治、科技、學術、國防等方面的“硬性體裁”的內容,必將為期不遠。’
三.兩岸語言差異研究的意義
兩岸青年交流語言的差異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用價值,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3.1進一步了解兩岸語言差異的狀況及特點
由于多年的隔離,兩岸的漢語存在比較明顯的差異,語言的差異不利于信息的傳播、交流,也不利于增強民族凝聚力。在詞匯上,兩岸呈現出的多方面差異已經給兩岸人民的交往帶來了諸多不便,也必定對漢語詞匯今后的發展產生不容忽視的影響,我們了解臺灣漢語不同于大陸普通話的狀況及特點,發掘造成兩岸語言差異的原因,使人們對兩岸詞語差異有一個比較完整的印象和認識。進而了解兩岸詞語的發展趨勢,以達到新形式新條件下的共同進步。
3.2促進祖國統一大業
研究兩岸青年交流的語言差異與融合狀況,加強兩岸青年間的交流,最本質的目的還是要促進兩岸的統一大業。兩岸文化本來就同種同源,臺灣在繼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上有某些大陸所欠缺的獨到之處,兩岸通過各種形式的,既有大眾的通俗文化交流,也有精英的深層探討,共同打造中華文華的現代模式。目前兩岸在文化交流上方興未艾。不過目前的文化交流在文學藝術方面較多,在其它方面較少。兩岸應將文化交流推廣到文史、科技、教育、體育、衛生、宗教、民俗、出版、傳謀、旅游等文化的各個領地,遂步增進文化上的互補與融合,實現文化上的實質統一,最終推進祖國統一。
語言對于文化而言價值重大。語言是文化傳達的重要載體,“每一種語言無不反映著一種獨特的文化觀和文化綜合系統,后者又產生了使用語言的社團賴以解決同世界的關系問題及形成自己的思想、哲學體系和對世界的認識的方式。”其次語言本身就是文化之一種,可稱之為語言文化除此之外當然還有其它各種文化形式,再次,從某種意義上說,可以把語言和文化相等同。民族文化認同,也就是對民族“文化的傾向性共識與認可”。在語言和民族認同的關系上,我們首先認定這樣一個觀點:語言是民族認同的重要,甚至是最重要的手段。
參考文獻:
(1)胡士云;略論大陸與港臺的詞語差異[J];語文研究;1989年第03期
(2)刁晏斌;差異與融合-海峽兩岸語言應用對比[M];江西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