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方法,對《西游記》兩個藏譯本進行了對比分析。在該分析中,作者主要對比了兩位譯者,即孫仲旭和施咸榮在翻譯策略(歸化和異化)以及翻譯方法(直譯和意譯)上的異同,提出了兩個問題,并在對比分析中尋求解答:一、在《西游記》兩個藏譯本中,兩位譯者的翻譯策略和翻譯方法是如何體現出來的? 二、 二位譯者更傾向于使用歸化還是異化?在理論層面上,歸化和意譯,異化和直譯都緊密相關,但是又彼此區分。直譯和意譯指翻譯的方法,研究時應從語言層面即指稱意義和言內意義出發。而歸化和異化則指翻譯策略,對于這兩種策略的研究,應從跨文化交際的角度出發。總體來說,歸化和異化是直譯和意譯在概念層面上的繼承和延伸。從語言學和文化的角度對兩位譯者的部分譯文進行了對比分析。通過定性分析,在個人方言、習語、句法、文化詞以及俚語的方面,二位作者所采用的翻譯策略和翻譯方法各有不同。
【關鍵詞】:翻譯策略;歸化;異化
異化和歸化入手,研究異化與歸化在《西游記》兩個藏譯本中的應用。異化與歸化這兩種翻譯策略是翻譯界長久以來爭論的熱點之一。在翻譯過程中,譯者是以源語文化為導向,還是以譯語文化為導向,是保持原文的異國情調,還是追求譯者的歸化,一直是譯界爭論不休的問題。本文通過分析研究和例證法得出結論-----異化與歸化并不是矛盾的,而是互為補充,在《西游記》兩個藏譯本翻譯中不僅可以運用異化或歸化,還可以運用異化與歸化相結合的翻譯方法。
《西游記》為明代小說家吳承恩所著。作為中國古代第一部浪漫主義長篇神魔小說,該書深刻地描繪了當時的社會現實,是魔幻現實主義的開創作品。唐僧就是以玄奘法師為原型的,先寫了孫悟空出世,然后遇見了唐僧、豬八戒和沙和尚三人,但還是主要描寫了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三人保護唐僧西行取經,唐僧從投胎到取經受了九九八十一難,一路降妖伏魔,九九歸一,終于到達西天見到如來佛祖,最終五圣成真。
自《西游記》問世以來在民間廣為流傳,被尊為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清代中期以來,《西游記》中的唐僧取經或唐僧的故事以口頭方式在藏區廣泛流傳,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則被譯為藏文文本,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有兩種譯本。一個是甘孜州巴塘縣著名寧瑪派寺院竹瓦寺住持加那珠古·杜度活佛翻譯的《唐僧的故事》;另一個則是著名編輯家董岳朗杰翻譯的《唐僧取經》。出現了兩種不同的譯本,對這兩種藏譯本的翻譯策略進行比較賞析,分別從語言層面和文化層面來揭示兩種譯本的差異以 及兩種譯本分別使用了異化和歸化的翻譯策略的原因及效果.以此得出結論:一部好的譯作,應在語言層面上運用歸化的翻譯策略,而在文化層面上應保留原作的文 化背景即運用異化的策略。1983年,德國古典語言學家、翻譯理論家施萊爾馬赫在《論翻譯的方法》中提出“翻譯的途徑只有兩種:一種是盡可能讓作者安居不動,而引導讀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種是盡可能讓讀者安居不動,而引導作者去接近讀者。”1995年,美國翻譯理論家勞倫斯·韋努蒂在著作中,將第一種方法稱作“異化法”,將第二種方法稱作“歸化法”。所謂歸化法則,即是在翻譯處理中要求譯者向目的語言讀者靠攏,采取讀者所習慣的目的語表達方式,來傳達原文的內容。歸化代表人物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認為,翻譯是一種交流,翻譯過程注重人們從譯文中獲得什么,譯文的表達方式是完全自然的。通順的歸化翻譯能讓讀者更好地理解原文,避免文化沖突,消除文化障礙,最終達到文化交流的目的。所以判斷一個譯文的效用不宜拘于相應的詞匯意義、語法類別和修辭手段的對比,重要的是考查接受者正確理解和欣賞譯文的程度。縱觀我國近百年來的翻譯史,大部分時間是以歸化譯法為主要手段,如20世紀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趙景深提出的“寧順而不信”,50、60年代傅雷提出了著名的“神似論”,即“重神似不重形似”。不可否認,翻譯的目的是文化交流,歸化譯法為實現這一目的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過分強調譯文通順,以目的語為中心,可能導致失去原文中幾乎所有的文化特色,且斷絕了目的語的外來營養成分。可看成是一種對外國文化的“文化侵吞”,導致譯文讀起來不像譯作,倒像“寫作”。1987年劉英凱在《歸化—— 翻譯的歧路》論文中,尖銳地批評了歸化譯法,并用實例分析了“歸化”的種種表現形式,如濫用四字成語、古雅成語、抽象法、替代法,以及無根據地將原文予以形象化或典故化。此看出歸化譯法既有值得肯定的一面,同時也存在不足之處。所謂異化,即是要求譯者向作者靠攏,采取相應于作者所采用的原語表達方式來傳達原文的內容。其代表人物韋努蒂提出一種反對原文通順的翻譯理論和實踐,即解構主義翻譯理論。韋努蒂認為,翻譯的目的不是在翻譯中消除語言和文化的差異,而是在翻譯中表達出這種語言和文化的差異。他反對傳統的歸化,主張異化翻譯,其目的是要發展一種抵御以目的語文化價值觀占主導地位的翻譯理論和實踐,以表現外國文本在語言和文化上的差異。異化就是承認并容忍差異,并在目的語中表現該文化差異。劉英凱認為,翻譯應采取最大限度地直譯,盡量表現出原文的異國情調,盡量忠實再現原文的形象化語言,盡量地輸入新的表現法。因為翻譯的一大功能就是促進文化交流,譯者的任務就是引導讀者去理解、欣賞、接受異域文化,使讀者頭腦中顯現的形象、產生的聯想盡量接近原著在原文讀者中產生的效果。另外,一種語言的發展和豐富必須吸收外來詞語,吸收外來養分,而翻譯的異化處理無疑可以起到這一效果。漢語發展的歷史就是一個通過不斷吸收外來詞語和表現方法使自己不斷豐富發展的過程,許多過去由于佛教東傳、科學自西方輸入而吸收過來的詞語,現在已經不能算是外來語了,它們已變成了漢語語言及漢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
翻譯是不同民族溝通思想、交流文化的行為。這種行為要通過語言之間的轉換來完成。然而由于不同語言之間存在大量的不同,如風俗傳統的不同,社會背景的不阿,文化的不同,這種轉換就顯得相當不容易。如何很好地進行轉換,真實反映另一種民族的思想和文化,許多翻譯家們提出了很多的翻譯策略,就翻譯策略即歸化和異化的研究而言,在國內以漢譯英或英譯漢理論研究的書籍,真可謂是汗牛充棟。但是在藏譯漢或漢譯藏過程中,對于翻譯策略理論的研究和應用,通過兩種藏譯本的翻譯策略的對比研究,完善藏漢翻譯過程中翻譯策略的理論體系。
結語
從兩種翻譯策略的對比----異化與歸化在兩種藏譯本中的應用著手,通過分析研究和例證法說明異化與歸化這兩種翻譯策略在兩種藏譯本翻譯中的具體應用。異化與歸化并不是矛盾的,而是互為補充,在翻譯中不僅可以 運用異化或歸化,還可以運用異化與歸化相結合的翻譯方法。 異化和歸化在兩種藏譯本翻譯中的應用。
參考文獻:
[1]陳東成.文化差異與翻譯.中南大學出版社,2000年2月
[2]陳德鴻,張南峰.西方翻譯論理論精選.香港城市大學出版,2000年9月
[3]吳承恩.著西游記.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年5月.
[4]吳慶先.改寫西游記(改寫本).遼寧人民出版社,1981年6月.
[5]加那珠古·杜度.譯寫唐僧的故事.民族出版社,1981年3月 .
[6]吳慶先.改寫董岳朗杰. 翻譯唐僧取經.青海民族出版社, 1987年5月.
[7]郭建中.翻譯中的文化因素:異化與歸化.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1998年第2期(總第114 期).
[8]孟志剛,論翻譯中異化和歸化的辯證統一.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19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