諺語是人民在生產、生活和階級斗爭中產生的一種口頭文學,它大多是一些具有深刻訓誡意義,并含有深刻哲理的民間警句。在藏族地區,諺語與各族人民血肉相連,具有非常普遍而深厚的群眾基礎,無論男女老少,都會運用他們熟悉的諺語為武器來處理各種事務。如遇婚喪嫁娶、生產勞動、財產糾紛、人命傷害乃至血族復仇,往往由當事人使用他們最熟悉、最生動、最具體的諺語,表達自己對事物的意見和看法。因此,諺語在大多數情況下,成為處理各種糾紛的準則。[8]正因為如此有關法律法規、寺院戒條、習慣禁忌等方面的諺語,成為藏族習慣法的重要傳承形式。
藏族諺語中部落習慣法的表現及其社會功能
(一)藏族諺語中部落習慣法的表現
1.藏族諺語中的部落選舉習慣法
藏族諺語素有“部落不高,頭人高”的說法,所以說在藏族部落中頭人是關鍵性人物,他們的能力和行為直接影響到整個部落的盛衰存亡,在藏族部落中頭人的產生一般有以下幾種形式。
第一,“芒阻旦果”(民主選舉制)
在藏區百姓長期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所以對頭人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首先,為人善良正直。藏族諺語有云“頭人好是百姓的福,家長好是家人的福”;“頭人慈善則部落幸福,父母慈善則子女幸福”;“牧人盼晴天,百姓盼清官”;“只要是清官,憂患可分擔”;“天氣晴朗,草原美麗;頭人清明,百姓安樂”;“誰使百姓吃飽穿暖,誰就得到百姓的愛戴”;“治理部落要心胸寬廣,馴服烈馬要韁繩粗長”。所以頭人要善良者能體察屬民的疾苦,正直者能寬宏大量、秉公辦事。
其次,善于辭令。藏族諺語有云 “善于辭令者為部落頭人,手腳靈巧者為部落奴仆”;“部落不高首領高,善于辭令更加高”。可見頭人的主要職責之一是調解糾紛,有的地方將調解糾紛的工作叫做“說嘴頭”可見辭令在司法活動中的重要性。部落間的事務也必須有頭人出面交涉,要做到據理力爭、以理服人、少不了費口舌,因此,選舉時特別注意候選人是否有口才。
最后,必須是成年人。藏族諺語就說“小孩子難孚部落重望,小石頭難阻鳥兒起飛”;“嘴上無毛,辦事不牢”。成年人具有一定的資歷和經驗,其智力也發育成熟,辨別是非的能力較強,能擔當治理部落的重任。
根據中國藏學研究中心格勒等學者調查,青海藏族部落的“芒阻旦果”用“丹日支”的方法選舉。“丹日支”是青海方言“滾蛋蛋”的意思,近似于漢族的抓鬮兒。具體做法是:召開部落男性公民大會,會上先由部落內威信比較高的人提出若干候選人名單,然后把每一個候選人的名字分別寫在一張張紙條上,揉成團后一起放在碗里搖,第一個搖出來的紙團是誰的名字,誰就當選;另一種方法是,提出候選人后,用與候選人數相同的紙條,其中的一張上寫“本”字(“本”在藏語中是官人的意思),揉成團并全部裝入一個箱子里搖,然后在每個候選人面前放一個,誰面前的紙條上寫有“本”字,誰就是當選的“洪寶”(頭人)。在經過活佛卜卦等必要的手續即可上任。
“芒阻旦果”產生的頭人有一定的任期,任期屆滿后重新選舉,如果連選就連任,若能選出新頭人,則上屆頭人的職務自動免除。如果頭人在任期間貪贓枉法,則由群眾罷免。
第二,“久則拉魯”(世襲制)
藏族諺語有云:“老虎的皮子,老鼠的兒子”;“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在青海藏區部落“洪寶”(頭人)為了使自己的權利延續,就將自己“洪寶”的位置傳給自己的兒子或家族內有能力人,被稱為“久則拉魯”也就是我們通常意義所說的世襲制。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書中說:“在野蠻時代結束以前,總是不大可能有嚴格的世襲制,因為這種世襲制是富人和窮人在氏族內部享有完全平等權利的秩序不相容的。”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就產生了財產上的差別,隨之也就在古代自然成長的民主制內部產生了貴族分子”,這些貴族不但把社會財富變為私人占有。而且把屬于部落集體的所有權利、職務也作為私人財產,在家族內繼承、世襲。那么根據藏族史料的記載,藏族部落的私有制至晚也在“中累六王”即公元一世紀前后出現,也就是頭人職務的“久則拉魯”也當與之同步。
藏族部落頭人的有家庭“久則拉魯”和家族“久則拉魯”兩種類型。家庭“久則拉魯”主要是父子相傳,當父親年邁或患病等原因不能繼續擔當頭人職務時就傳位給兒子。當有幾個兒子時,有的傳給長子,有的視其能力而定,有才干、能孚眾望者當然是最佳人選。
家族“久則拉魯”與家庭“久則拉魯”有所不同的是,頭人職務不是在一個家庭內傳承,而是在同一個家族的幾個不同家庭之間相互世襲。如青海黃南地區的隆務囊索是管轄十幾個大部落的部落聯盟酋長,其職務原先在一個叫隆務措哇的氏族內承襲,每屆三至七年不等,本屆期滿后,囊索不能傳位給自己的子嗣,而只能傳給規定的兄弟的嫡長子。藏北安多部落的正頭人以及小部落頭人必須在嗄加骨系的人中選舉,這也是在大家族內世襲的一種形式。
2、藏族諺語中維護部落頭人特權的習慣法
藏文史書記載,吐蕃王朝建立以前苯教參與部落政事,當然也涉及法律生活,因而有以“本”、“仲”、“德烏”司政之說。公元七世紀中葉,藏王松贊干布就依據佛教十善戒律制定《在家道德規范十六條》、《國法十五條》以及《法律二十條》。《法律二十條》中的第五條就明文規定“要虔誠信仰佛、法、僧三寶。”《國法十五條》中也有類似規定。在宗教的長期影響下, 藏區的傳統習慣法中反映出“天命、神權” 的宿命思想, 人們認為神靈是世界萬物的主宰, 人間的禍福、吉兇、揚善懲惡都由鬼神來安排。因此, 人們普遍畏鬼神、敬神佛, 對充滿了宗教色彩的法律持敬畏態度, 不敢有絲毫的違抗。因此,在藏區雖然政權和神權不是完全掌握在一人手中,但它們可以通過種種途徑達到有效的結合,發揮政教合一的作用。
第二,“曾貝蹉哇旺德瓦”(頭人控制寺院)
藏族諺語有云:“活佛多在富人家,鮮花多長在水渠邊”;“差民家里負擔沒完,頭人家里活佛不斷”。寺院所在地是屬于部落的,可以說是“洪寶”(頭人)的領地,寺僧來源于部落,僧人曾經是頭人的屬民;有些寺院是部落頭人籌措經費,組織人力修建起來的。所以頭人和寺院之間形成一種特殊關系,而頭人憑借這些特殊關系和便利條件染指寺院,就是“曾貝蹉哇旺德瓦”。有的部落頭人直接兼任寺院重要職務,如: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千卜錄部落寺院的寺主世世代代都由千戶兼任。有些部落頭人不是親自控制寺院、掌握教權,而是在寺院安置親信,培植代理人,必要時讓他出面為自己的統治服務,最常用的辦法就是利用藏傳佛教的活佛轉世制度,千方百計使活佛出生在自己家中。如:青海澤庫最大的部落和日部落千戶哇加的三個兒子都是活佛。
諺語說“王法是金軛,教法是綢結”;“喇嘛無論說什么,全是法, 手指不管指向何方, 都是東”;“穿羊皮的人裁決,穿虎皮的訴訟者無法翻案” ;“喇嘛高于部落,日月高于山線”;“高僧當眾作決斷,官是法王也難變” ;“宗教教規猶如雪白的綢帶,看起來潔白松軟,系起來緊扎結實”。 可見在政教合一制度下藏區僧侶的地位相當高,于是部落頭人和掌握教權的人相互勾結、相互利用。利用人們普遍畏鬼神、敬神佛, 對充滿了宗教色彩的法律持敬畏態度, 不敢有絲毫的違抗。即使介入了訴訟案件, 也愿聽憑“ 神靈裁判”,接受判決。
參考文獻:
王學輝:《從禁忌習慣到法起源運動》,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17頁。
王佐龍:《藏區習慣法的新解讀——從“賠命價”問題的分析介入》,第五屆全國民間法·民族習慣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第51頁。
王佐龍:《藏區習慣法的新解讀——從“賠命價”問題的分析介入》,第五屆全國民間法·民族習慣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第52頁。
張濟民主編:《尋根理枝-藏族部落習慣法通論》,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78頁。
張文顯主編:《法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457頁。
張文顯主編:《法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458頁。
李斌:《論被害人刑事補償制度的建立》,載于http://artcle.chinalawinf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