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正土司是康區四大土司之首,本文主要探討不同時期明正土司的轄地之變化,對明正土司之屬地進行梳理。
康區土司制度創立于元代,完善于明代,發展并初步衰落于清代,消失于新中國成立的少數民族地區民主改革。本文主要以康區的明正土司為主線,淺析并梳理康區明正土司的形成及屬地范圍。
(一)學界對明正土司屬地的討論
明正土司,是康區著名土司之一。蒙元時期,忽必烈南征大理時途經川邊藏區時,采取“因其俗而柔其人”的政策,對來投的“西蕃諸族酋長”授以世職,并頒給“璽書及金銀符”。當時康區長河西諸部于元憲宗二年(1252年)歸附元朝。元朝在此設置長河西、魚通、寧遠、碉門、黎、雅六安撫司統隸于設在河州(一甘肅臨夏)的“吐蕃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長河西、魚通、寧遠這三個安撫司“本各為部,”明洪武三十年以后“始合為一”。稱為“長河西魚通寧遠軍民宣慰司”。長河西魚通寧遠宣慰司常被稱為明正土司。
然而關于其屬地,學界對其屬地并無一致看法,今梳理于下:
《明正土司屬地的民族語言概況》[2]一文認為,清代明正土司極盛時直轄的地區包括現今的康定縣全部,瀘定縣的一部,九龍縣的全部,雅江縣的一部( 雅礱江以東地區) ,丹巴縣的西南部,道孚縣的東部、南部和木里縣的一部。
杜永彬《藏區土司研究的反思與前瞻》[3]認為明正土司轄區包括康定、瀘定、九龍、雅江、道孚、丹巴一部分,以及寶興的一部分。
王輝全《明正土司遷康時間及名號小考》[4]認為明正土司領地包括康定、瀘定、九龍、和雅江縣的一部分、丹巴縣的一部分、道孚縣的一部分。
《落日余暉———趙爾豐改土歸流記》[5]認為明正土司轄區包括康定、丹巴、九龍三縣和瀘定、道孚、雅江、新龍、石棉的部分地區。
李宗放論著《四川古代民族史》[6]只是模糊地說出了明正土司的四至: 東至瀘定橋,今瀘定縣; 西至中渡,今雅江河口鎮; 南至樂壤,今九龍斜卡鄉洛讓; 北至魯密章谷,今丹巴章谷鎮。而同時該書作者在論文《清代四川明正土司所轄 49 員土千百戶今地考述》[7]中認為,明正土司所轄 49 員土千百戶,分布在今四川康定、滬定、雅江、九龍、道孚、丹巴縣境。
鄧廷良《明正土司考察記》[13]認為明正土司本部所屬地域,在康區內習慣上被稱為“康東路”之瀘定、丹巴、九龍、雅江、道孚六縣境內。其中包括九龍縣全境,瀘定縣大渡河以西、澤校以北的扎里土司( 土千戶) 地,丹巴縣南部楊千戶所轄二十四村地,在道孚縣城關以東南、雅礱江以東、魚科鄉以南的原明正區( 城關) 、革西麻( 上牛廠) 、木茹、查壩、泰寧( 乾寧) 諸地,其中唯中查壩業洼石土百戶有部分土地在雅礱江西岸。這是明正本部唯一西跨雅礱江的土地。
( 二)明正土司的屬地
綜上所屬,明正土司所轄地區大部分在雅壟江以東,大渡河以西。東部以大渡河為界,主要涉及縣城為甘孜州丹巴縣與瀘定縣的各鄉鎮。現將其所轄土白戶列舉于下:東谷鄉:1、魯蜜東谷土百戶,今東谷鄉駐地東谷。2、堅貞土百戶,在今東谷鄉井備村。水子鄉:3、結藏土百戶,在今吉宗村。4、魯密昌拉土百戶,在今長納村。5、達媽土百戶,在今水子鄉大馬村。中路鄉:6、祖卜柏哈土百戶,縣城廂鄉白呷依村。 7、魯密卓籠土百戶,在今中路鄉則龍。梭坡鄉:8、魯密梭布土百戶,在今梭坡鄉。9、魯密達則土百戶,在今梭坡鄉八梭。格宗鄉:10、郭宗土百戶,在今格宗鄉格宗村。11、初把土百戶,在今格宗鄉有次巴。12、格桑土百戶,在今格宗鄉轄區。13、普共碟土百戶,未載蒲角頂劃屬何處。中路鄉:14、本滾土百戶,在今中路鄉邊古。15、長結杵尖土百戶,在今格宗鄉南邊絨壩村西南。16、長結松歸土百戶,在今格宗鄉江達。17、白隅土百戶,在今格宗鄉白玉。瀘定縣境內有一土千戶。爐橋鎮:1、咱哩土千戶。在今瀘定縣瀘橋鎮咱里村,管轄今烹壩鄉、田壩鄉、杵坭鄉等地。 [8]、[9][10]
南部范圍抵達到九龍縣境內:1、八烏籠土百戶,在今九龍縣八窩籠鄉[11]。 2、惡拉土百戶。今九龍縣駐地呷爾公社(城關)。八烏籠即今九龍縣八窩龍鄉,夾龍江即雅礱江,藥壤在今九龍縣斜卡鄉,姆朱是今康定六巴鄉木居。這幾處之間是九龍縣湯古鄉、呷爾鄉。3、藥壤土百戶。藥壤在今六巴鄉南邊,呷爾鎮東邊,在今九龍縣斜卡鄉駐地洛讓。
西部基本以雅礱江為界,所屬鄉鎮在雅江縣境內:1、下渣壩莫藏石土百戶。今道孚縣南扎壩區下扎壩,舊屬乾寧縣。《雅江縣地名錄》[12]雅江縣地圖標示,這幾處之間是雅江縣扎麥區的瓦多鄉和木絨鄉;在今雅江縣(原扎麥區)瓦多鄉和木絨鄉。2、上渡噶喇住索土百戶。在今雅江縣呷拉鄉呷拉村。3、呷哪工弄土百戶,今康定縣西南?!皷|至拉哩”,“南至八哩籠”,“西至夾龍江河岸”。拉哩在今雅江縣祝桑鄉奪牙宗,八哩籠是今雅江縣八衣絨鄉,在今雅江縣米龍鄉和康定縣沙德鄉境內。4、中渡啞出卡土百戶,在今雅江縣河口鎮本達宗。
北部抵達道孚縣之鮮水河流域,主要包括 1、上渣壩卓泥土百戶,在今道孚縣仲尼鄉。2、中渣壩沱土百戶。卓泥在今仲尼鄉,業窪石在今下拖鄉,在今今道孚縣扎拖鄉。3、上渣壩惡疊土百戶。今道孚縣南紅星公社,舊名地茹,原屬乾寧縣地。渣壩即后來的扎壩,地茹后寫為地入。4、中渣壩熱錯土百戶,在今道孚縣亞卓鄉。5、中渣壩業窪石土百戶,在今道孚縣下拖鄉[14]。
總結
本人在以上論著和文章中都對明正土司所轄研究的基礎上,具體分析了雅礱江以東,大渡河以西的兩條江河流域明正土司的屬地。因勢力大小不同,因而不同時期擴張范圍也不一樣。鼎盛時期擴大范圍,包括涼山州木里、雅安市石棉、寶興,天全等,遠遠跨越了大渡河。但因資料缺乏,具體年代、所屬地點、土百千戶難以梳理。因此以雅礱江,大渡河兩條江河流域的土百千戶的治地所在進行了梳理,基本上都具體到了每個縣的鄉鎮。因此可以了解明正土司的所轄范圍,并依據現有資料推斷出明正土司的屬地為雅礱江以東,大渡河以西的區域為主,北以道孚縣木茹鄉與仲尼鄉為界,南以九龍縣三八窩龍鄉及斜卡鄉為邊。
參考文獻:
[1]任新建.明正土司考略[J]. 西南民族學院學報,1985,( 3) .
[2]王輝全.明正土司遷康時間及名號小考[J]. 康定民族師專學報,1993,( 1) .
[3]杜永斌.藏區土司研究的反思與前瞻[C]/ /游俊. 土司研究新論———多重視野下的土司制度與民族文化. 北京: 民族出版社,2014.
[4]王輝全.《明正土司遷康時間及名號小考》[J]. 康定民族師專學報,1993,( 1) .
[5]何云華,劉啟榮,韓廣富.落日余暉———趙爾豐改土歸流記[M].北京: 中國文史出版社,2012.
[6]李宗放.四川古代民族史[M]. 北京: 民族出版社,2010.
[7]李宗放.清代四川明正土司所轄 49 員土千百戶今地考述[J].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 人文社科版) ,2009,( 11) .
[8]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縣志編纂委員會. 丹巴縣志[Z]. 北京: 民族出版社,1996.
[9]李松松,馬廷中.《近 30 年來明正土司研究回顧與前瞻》[J].民族學刊,2015 /06 總第 32 期.
[10]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瀘定縣委員會. 瀘定文史資料選輯( 第三輯) [Z]. 瀘定: 政治協商會議瀘定縣委員會,1988.
[11]九龍縣志編纂委員會編纂.九龍縣志[Z].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12]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雅江縣志編纂委員會. 雅江縣志[Z]. 成都: 巴蜀書社,2000.
[13]鄧廷良.明正土司考察記[M]/ /李紹明,童恩正. 雅礱江流域民族考察報告. 北京: 民族出版社,2008.
[14]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道孚縣志編纂委員會. 道孚縣志[Z].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