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受地理環境和生活條件的影響,枝江方言中的“魚”類熟語比較多,枝江人也頻繁使用這類熟語,例如“浮水刁子”、“撈魚摸蝦”、“蝦公”、“泥鰍”等。但是,隨著普通話的推廣,方言地位不斷下降,加之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現實生活和方言中的“魚”都漸漸受到了威脅。
【關鍵詞】:枝江方言;魚;熟語
一、引言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會頻繁使用一些固定結構,包括成語、諺語、慣用語和歇后語等,我們將其稱之為熟語。漢語普通話中積淀著大量的熟語,此外,各方言中也有許多歇后語、慣用語等。俗話說:“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地理環境與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這種相關也在熟語中留下了蛛絲馬跡。
枝江市是湖北省宜昌市下屬的一個地級市,這里使用的方言屬于北方方言西南官話的武天(武漢-天門)小片,枝江方言在語音、詞匯、語法等各方面都有自己非常獨特的特點。本文將從枝江方言中的詞語出發,考察枝江方言中與“魚”或其他淡水動物相關的熟語,并探討其背后的形成原因以及它們的發展情況。
二、枝江方言中“魚”類熟語示例
經過向老一輩枝江人詢問,筆者統計到了枝江方言中一些與“魚”或其它淡水動物相關的熟語,包括歇后語、慣用語、成語三類,下面將從它們的形式、意義以及用法等方面進行闡釋。
2.1“魚”類歇后語
歇后語一般由前后兩個部分構成,前一半相當于謎面,后一半相當于謎底,有的歇后語前一半是比喻后一般是解釋,而有的歇后語前后利用語音相同或相近的關系來達到一語雙關的效果。在所收集到的枝江方言的“魚”類歇后語中,既有使用諧音取效的,也有先比喻后解釋意義的。
“螃蟹夾住鷺鷥的腳——要脫不得脫”,螃蟹和鷺鷥是兩種淡水水域的常見動物,螃蟹常常用大鉗子夾住對方、先發制人,鷺鷥常常一只腳獨立在水中,螃蟹的鉗子夾住鷺鷥的腳對于鷺鷥來說想必是無法掙脫、進退兩難的局面,所以枝江人常用這個歇后語來形容人陷入了不得脫身的無奈局面。
“江爪子挖鱔魚——下獨(毒)手”,“爪(第四聲)子”在枝江方言中是只有一只手的殘疾人,“江爪子”指的是一位姓江的殘疾人,他在日常生活中只能用一只手從事各項活動,因而挖鱔魚時也是一只手,巧的是“下獨手”正好與有趕盡殺絕意義的“下毒手”諧音。
“壇子里摸烏龜——穩妥全拿”,壇子是指用陶土做胚子燒成的一種腌制菜品或盛放物品的容器,不易變質、方便保存,因而在枝江一帶廣泛使用。壇子里摸烏龜與普通話中的成語“甕中捉鱉”意義相近,枝江人常用其來說胸有成竹、十拿九穩、非常容易得手的事情。
“江阿三爺釣鳊魚——往開奔”, “江阿三爺”在枝江話中指的是江家排行第三的男子,“往開奔”指往遠的地方拉,這句歇后語常用于指不合作的人。一起工作時往往需要齊心協力、團結一致,但不管在哪兒,都有懷著異心、單獨行動的人,這一點也正從語言中體現出來。
2.2“魚”類慣用語
慣用語是人們口語中的一種習慣表達,一般以三個字居多,其中又以動賓結構最為常見。它們的意義一般不止字面上的意義,而有一種約定俗成的固定意義。枝江方言的“魚”類熟語中也有不少慣用語。
“拐子”、“金拐子”,拐子在枝江方言中表示比較大的鯉魚,人們常用“拐子”來指精明、吝嗇之人,而“金拐子”作為金色的鯉魚更是稀有,所以“金拐子”常用在非常精明、吝嗇的人身上,極言其品行之壞。
“泥鰍”、“滑泥鰍”,泥鰍是一種常見于南方湖池的魚,體型較圓,身材較短,顏色呈青黑色,全身上下還分布著許多黑斑點,所以“這個人像泥鰍一樣”這種話往往用于形容皮膚黝黑的人,現在普通話中也有這種說法。泥鰍除了顏色比較黑,渾身還沾滿了粘液,因此滑膩而無法握住,與愛耍滑頭的人無異,所以枝江方言中也用“滑泥鰍”來形容心機比較多、愛耍花樣的人。
“蝦公”,枝江域內無論是長江還是其他大小湖泊中都生長著大大小小的蝦,小的一般稱為“蝦米”、“小蝦米”,中等及以上的常常稱作“蝦子”,蝦也是枝江人飯桌上的常客。蝦在形體上大致分為頭和腹兩部分,蝦的腹部總是彎曲或半彎曲的,容易使人聯想到駝背的人,所以枝江人常說“那個人像個蝦公一樣”,意思就是這個人是駝背。
“團魚”,“團魚”是本地對鱉的俗稱,是一種生活在水中的爬行動物,形狀像烏龜,背甲上有軟皮但沒有烏龜殼那種斑紋。團魚常常爬到岸上曬太陽,受到襲擊時就會將頭、尾以及四肢縮進甲殼中,所以枝江人常用“團魚”形容畏畏縮縮、膽小怕事的人,這一用法與普通話中“縮頭烏龜”十分相近。
“刨烏龜”,過去烏龜在枝江的湖沼或池塘中十分常見,到了秋冬季節、水位下降,人們常常下水在淤泥中摸烏龜,摸烏龜的過程中不斷翻動淤泥,這個動作在枝江方言中叫“刨”。刨烏龜這一活動在上世紀及之前常有發生,人們摸完烏龜后手上、身上到處沾滿了污泥,后來人們就將“刨烏龜”用在手或衣服比較臟的人身上,尤其是小孩子玩耍不注意身上弄臟以后,家長總會斥以“你去刨烏龜了嗎?”或者諷刺其“你今天刨到了幾斤烏龜?”。
“螞蟥聽不得水響”,螞蟥是水蛭的俗名,稻田、溝渠、淺水坑塘里都容易生長,螞蟥嗜吸人畜鮮血,行動非常敏捷,一旦聽到水中的響動,就會迅速去尋找吸血的目標。所以枝江人常用“螞蟥聽不得水響”來說人急性子、迫不及待地要去做某件事情。
2.3“魚”類成語
成語大部分是四個字組成的,指的是歷史上沿用下來或者在群眾中長期流傳、見解精辟并含有特定意義的固定短語,往往言簡意賅、表現力豐富。枝江方言中也有諸如“浮水刁子”、“撈魚摸蝦”之類的“魚”類成語。
“浮水刁子”,刁子魚實為鰷子魚,但“鰷”在枝江方言中讀作diāo。刁子魚形如柳葉、肉質鮮美,是一種常見的淡水水面魚,在春末至秋初尤其喜歡在水面上追食蟲蛾,所以枝江人說人沉不住氣時常常說這個人是“浮水刁子”,浮于表面、難成大事。
“撈魚摸蝦”,枝江雖然臨長江、池塘也多,漁業比較發達,但是過去枝江農村人還是以農業為主業的,漁業最多只能算是副業,所以一些整天在河溝、池塘里摸摸魚蝦的人在大家的觀念里就成了不務正業的代表,不過這種不務正業還是略勝于普通話中常說的“游手好閑”、“坐吃山空”等什么也不做的人。
“蝦兵蝦將”,枝江人認為蝦在水生生物中屬于小生物,數量眾多,但價值卻很小。所以,枝江人用“蝦兵蝦將”來指一些機關單位或者部門里數量多、作用不大的工作人員,換言之就是一些為社會做不出大貢獻的小嘍啰。
三、枝江方言中“魚”類熟語的形成原因探析
枝江方言中與“魚”或其他水生動物相關的熟語是很豐富的,以上只是簡單的列舉。那么,這么多與“魚”或其他水生動物相關的熟語形成的背后原因是什么呢?
3.1自然地理條件
從地理位置來看,枝江市歷史上以“長江自此分枝”而得名,是長江中游的一個港口城市,地處湖北省南部、三峽末端、荊江之首。此外,湖北省別名“千湖之省”,因為長江在湖北省境內擺動較大,經過自然截彎取直,由此形成了眾多的湖泊,湖北境內的湖泊主要分布在江漢平原上,而枝江市正處在江漢平原西端。綜上看來,枝江市河湖眾多、水源豐富,為各類魚、蝦等淡水動物的生長提供得天獨厚的優良條件,所以長期以來盛產魚蝦。
語言是人類認識和反映客觀世界的重要工具,換言之,對于人們來說越重要的東西,理解、認識就越深刻,反映、表達也越充分,該語言中關于該類事物的內容就越豐富(劉寶俊,2015)。枝江市內水源豐富,天然就生長著各種各樣的魚類,在物資匱乏的年代,人們往往會想辦法變水里的動物為餐桌上的美味以點亮貧乏的生活,所以魚蝦在枝江人的心中是十分重要的。因為魚蝦的廣泛存在和重要作用,自然就會推動語言中關于魚蝦的表達,所以催生了枝江方言中這么多“魚”類的熟語。
3.2語言表達的需要
語言在相對的時間里是固定不變的,但人們對語言的運用卻是靈活多變的。所以人們往往能運用有限的詞語和語法,說出無限的句子,并達到不同的交際效果。枝江“魚”類熟語中的一些詞語,例如“團魚”、“蝦”本來僅僅用于指大自然中存在的東西,但是人們發現他們在形態上的特點與某些人性格上的特點有相似之處,也就是二者之間具有象似性。這個時候,人們就會用隱喻的方法,將本來處在自然環境中具體、生動、熟悉的東西用來描述比較抽象的人的性格或其他特點,使得自己的語言更生動形象,表達效果更好。
四、結語
受地理環境和生活條件的影響,枝江方言中的“魚”類熟語比較多,枝江人也頻繁使用這類熟語。但是,相對于普通話來說,使用枝江方言的人數仍然較少、方言的流傳范圍也較窄,所以“魚”類熟語只能在枝江這一片地域上發揮作用。近年來,隨著推廣普通話運動的深入展開,普通話滲透到了全國各個地方,枝江方言也深受影響。以“魚”類熟語為例,現在很少有枝江年輕人或者兒童知道“江爪子挖鱔魚——下毒手”這一歇后語,像“蝦兵蝦將”、“浮水刁子”這些熟語也是中老年人常用。
另一方面,隨著工業的不斷發展,長江流域的水污染不斷加重,上世紀常見的河豚、鱘魚等魚類已經難覓蹤跡,曾經魚蝦滿塘的情景也不復存在,生物自身的消失和減少必然會引起表達它的語言的變化。例如,天然野生團魚如今十分稀少,很難見到團魚上岸曬太陽的情景,所以很多年輕一代難以想象團魚曬太陽時那縮頭縮腦的樣子,更何談用其來形容人。可見,保護方言,不僅僅是保護方言本身,生態環境的保護同樣有利于地方語言的存在與發展。
參考文獻:
[1]曹曄暉,張岳.中國方言土話地圖[M].北京: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08.
[2]劉寶俊.社會語言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6.
[3]劉先枚.楚言榷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2.
[4]邵靜敏.現代漢語通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5]汪國勝.湖北方言的“在”和“在里”[J].方言,1999(2).
[6]王作新.三峽峽口方言詞匯與民俗[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