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傳統村落承載著中華民族五千年的農耕史,其蘊藏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和文化景觀,但伴隨著現代化、城鎮化、工業化進程,傳統村落數量銳減,大量依附其上的民間文化迅速消失。本文首先強調傳統村落的外延,再分析目前傳統村落存在著空心化和過度旅游化問題,由此拓展出傳統村落所承載的鄉愁記憶存在安全隱患,最后提出保護傳統村落的對策。
【關鍵詞】:傳統村落;空心化;旅游化;鄉愁記憶
一、傳統村落的保護現狀
(一)空心化是傳統村落的普遍現象
現在已經列入了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這些村落,正在遭遇空巢化,人越來越少,這是源于兩方面的壓力。一方面,中國跟世界任何一個國家都一樣,一定要走城鎮化和城市化的道路,這是歷史的必由之路。走這條路的時候,村落就要瓦解。它是兩面的,一方面它是一個破壞力,是社會進步的自然體現。這是外力。還有一個內力,老百姓不愿意在設施陳舊、破舊的、硬件非常原始的村落里生活,老百姓要選擇城鎮舒適的生活,要每天也用手機,要選擇城鎮,這是老百姓對生活的追求,是美好的,是正常的。但是老百姓要放棄村落,他們沒有這樣的文化自覺,他們不知道他們祖祖代代在這里積累的文明是重要的,他們要追求好的生活,年輕的孩子更別提他們要在城市里上學,上學以后熟悉了城市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之后,一定不愿意再回去了,只有在春節的時候的回家看看,村里還有老人,如果過多少年以后沒有老人他就更不會回去了。
(二)過度商業化風靡傳統村落
傳統村落是歷史文化的承載,是鄉情鄉愁的寄托。目前,中國的傳統村落面臨兩種境遇:交通不便、經濟落后的村落,無力修繕那些歷經風霜的老宅,只能任其倒塌;交通便利的村落,被人圈起來當作旅游開發的搖錢樹,遭受“開發性破壞”,大量傳統村落正在遭受商業化境遇。不能變現的就棄之如敝屣,能變現的就一擁而上地盲目“開發”,搞“仿古建筑,小吃一條街”式的瘋狂“造街”,使傳統村落因過度開發失去本真,陷入同質化、低水平重復建設的怪圈。現在普遍有一種傾向,認為傳統村落的價值就是旅游。只要定為傳統村落,無形中就有文化資源,有被開發的可能,大批開發商都看準了這一塊肥肉,所以都到傳統村落開發,現在已經成為一種壓迫性的形勢。很多傳統村落,開發商把傳統村落包下來,收門票,在那里開民宿,一個村落改來改去,往往變成了一個小商城。傳統村落有旅游價值,旅游作為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方式,推動著鄉村的經濟與文化發展,豐富了村民的精神與物質生活。但要遵循經濟利益最大化原則,既會造成文化失真和碎片化,也會誤導村民把村子看成詩賺錢的工具。
二、傳統村落的鄉愁記憶
鄉愁是對家鄉的感情和思戀, 由于時間和空間上對故鄉的遠離,而對故鄉特別是故鄉文化的一種認同需要。傳統村落的空巢化和商業化是導致傳統村落鄉愁記憶面臨危機的直接因素,傳統村落的保護主體人去樓空以及所有傳統村落千村一面,鄉愁從何談起。所以要讓傳統村落喚起更多人的鄉愁,就要進一步擦亮傳統村落“名片”。每個傳統村落都有其地域特色,都有自己特定“名片”。當地有關部門在采取得力措施保護老“名片”、擦亮老“名片”的同時,還要積極推介利用新“名片”,提高傳統村落的美譽度。每一個傳統村落都要以創新的眼光發掘打造適應時代發展的新“名片”。當然,傳統村落名片涉及方方面面,一座地標性建筑、一條道路、一個名吃,以及人的文明程度等,都可成為“名片”。擦亮傳統村落“名片”,需要大家的參與,人人以傳統村落為美,以傳統村落為榮,積極宣傳推介傳統村落,才能吸引全國各地、世界各地從傳統村落走出的人,與傳統村落有著千絲萬縷關系的人來到村落,喚起更多人的鄉愁。
三、保護傳統村落的對策
(一)解決村民經濟來源,合理設置產業布局。傳統村落應致力于發展現代農業與近郊旅游業交叉的新型產業——觀光農業,通過傳統村落帶產業、產業促傳統村落,為當地村民及城市居民提供“采摘、觀賞、旅游、休閑、娛樂、健身”的新型生態生活功能區。發展現代農業,應引進各種先進科學技術進行生產,擺脫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同時要因地制宜發展農家樂、花卉培育、水果采摘園、蔬菜基地等特色農業,帶動發展傳統村落旅游業,合理實現產業的轉型升級。
(二)改善生活質量、完善配套設施。完善傳統村落功能,為村民提供多樣的生活配套設施。如建立標準的衛生醫療中心、社區公園、健身廣場等公共服務建筑;對現有道路進行整修及道路兩旁的綠化,完善傳統村落路網系統的建設,徹底改變以往傳統村落道路不成系統、交通不暢的問題;引進自來水、天然氣等設施設備。
(三)引進鄉賢,開啟民智。傳統村落村民的自覺是第一位的,所有傳統村落的保護,還是要把村民作為主人,把喚起民眾的自覺作為第一位,只有老百姓文化自覺了,整個社會文明才進步,跟歷史文明才能接上。老百姓文明了,社會是真正進步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當然是要富強,但還有一個更高的標準是文明。所以,還有一個啟示是“鄉賢”,過去的農村,皇家權力一般是不進鄉村,鄉村管理靠鄉賢,現在所謂鄉賢就是村落里有實力同時又有文化情懷、文化覺悟的人,在村里找找這樣的人,讓他們作為自己傳統村落保護的主力。讓當地老百姓成為文化保護的主體,這樣才能真正保護好,因為他本身就是村落的主人,他知道哪個東西重要,他們保護才是最可靠的,才能一代代相傳,同時還能促使文明的傳承。
參考文獻:
[1]張勃.傳統村落與鄉愁的緩釋——關于當前保護傳統村落正當性和方法的思考[J].民間文化論壇, 2015(2):15-24.
[2]鄭文武, 劉沛林.“留住鄉愁”的傳統村落數字化保護[J].江西社會科學, 2016(10):246-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