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目前,學界對于包括武俠小說在內的文學作品的英譯,其爭論的焦點還是在于歸化與異化的選擇問題。但就現下來看,在武俠文學海外傳播先期,應當以歸化翻譯策略為主的看法,已被學界廣泛接受。其歸化的范疇,往往是英語母語者難以理解的,但卻是最具中國傳統文化色彩的詞。將這一部分詞進行歸化翻譯,無疑淡化了其中的中國文化色彩,也降低了文化傳播效果。而本課題的研究重點,卻恰是與歸化翻譯相對的異化翻譯策略,在武俠小說翻譯中的可行性探究。
一、武俠小說中歸化與異化翻譯的利弊比較——“常用文化負載詞”異化翻譯策略的優勢
1995年,美國翻譯理論家勞倫斯·韋努蒂(Lawrence Venuti)正式提出了歸化和異化的翻譯理論。歸化翻譯法,其旨在盡量減少譯文中的異國情調,為目的語讀者提供一種自然流暢的譯文。而異化翻譯法,則是故意使譯文沖破目的語常規(英語標準表達法),保留原文中的異國情調。
根據其定義,武俠小說中多采用歸化譯法(學界的提倡)的確有利于英語讀者流暢閱讀作品,但卻不可避免地模糊了中國文化色彩。如Minford在《鹿鼎記》中將“義氣”一詞譯為obligation或friendship等不同的英語對應詞。實則,“義氣”一詞包含多層含義,寓有深厚的中國文化內涵,難以通過一個英語詞匯解釋清楚。其次,作為外來讀物,英語讀者自然會對作品中的異國情調有所期待。而大篇幅的歸化譯法無疑會使所謂的外國作品與本地作品別無二致,江湖上的“俠肝義膽”也可能因歸化譯法被簡單地理解為老生常談的“深厚友誼”。這樣極大地降低了閱讀武俠小說的趣味性,反而不利于吸引讀者。
異化譯法,與歸化譯法相對,保留了異國元素,卻增加了閱讀難度,降低了武俠小說的可讀性。但凡事都有一個“度”的問題。閱讀難度高,可讀性低,這些都基于一個基本假設——小說中大量使用異化翻譯策略。但只要把握好運用異化翻譯策略的“度”,那么武俠小說的可讀性與文化傳播功能就都能兼顧,而這個“度”可以簡單地理解為異化翻譯范圍,“合適的度”在此指的就是異化翻譯那些“常用文化負載詞”。
二、武俠小說中的“常用文化負載詞”——異化翻譯的范圍
學界提倡翻譯文學作品以歸化為主,異化為輔。但其歸化,往往卻是選擇文化背景或文化內涵較深層的詞,以規避英語讀者的理解問題。而我本人卻是不同意這種做法的,因為將這部分詞進行歸化翻譯會弱化對中國文化的傳播,所以對于這些詞中經常出現的一部分,即“常用文化負載詞”,應當運用異化翻譯策略。對于這些“文化特色詞”進行異化翻譯的益處,正如Venuti所提到的“A translated text should be the site where a different culture emerges, where a reader gets a glimpse of a cultural other, and resistance, a translation strategy based on an aesthetic of discontinuity, can best preserve that difference, that otherness, by reminding the reader of the gains and losses in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and the unbridgeable gaps between cultures.”
由于這些“常用文化負載詞”在武俠小說中反復出現,構成了英語讀者對作品的最直接印象,如果其在異化法翻譯下保留了中國文化特色,就能給予讀者最直觀的異域文化感受,達到文化傳播的目的。此外,因“常用文化負載詞”反復出現,即使英語讀者一開始并不能領略其涵義,但在多次的閱讀體驗后,也能漸漸地通過上下文語境明白其具體詞義。同時,所謂的“常用文化負載詞”,其詞匯量少而精,不會造成英語讀者的閱讀困難。由此來看,“常用文化負載詞”的異化翻譯策略兼顧了作品可讀性與文化傳播效果。
關于“常用文化負載詞”的選擇,其必須滿足“常用”和“文化負載”這兩個充分必要條件。例如,“江湖”,“經脈”,“丹田”,“內功”,“俠氣”,“恩怨”等,這些詞匯是在任何一部武俠小說中都司空見慣的詞,同時其背后也飽含中國傳統文化色彩。
三、“常用文化負載詞”具體翻譯策略的可行性
本小節中,將集中探討能否采用一套具體翻譯策略,以達到“常用文化負載詞”異化翻譯的目的。
美國翻譯理論家Lawrence Venuti曾經在談到異化翻譯的具體策略時有提到“If the significance of a foreign text depends on its own culture for intelligibility, it requires a translation that is overt or noticeable through its reliance on supplementary information, whether in the form of expansions, insertions or annotations.”根據其理論,在真正的翻譯實踐中要達到異化翻譯,需不可避免地為“文化負載詞”增加一些額外的信息補充,以幫助目的語讀者理解。而譯文的補充形式主要是擴展闡述(expansions),插入解釋(insertions),或是加以注釋(annotations)。我們將探討這種“補充說明”策略運用在武俠小說異化翻譯中是否可行。
關于“可行”的標準,就要看是否已有成功的先例,即是否已有運用異化翻譯法和“補充說明”策略的武俠小說譯作在英語世界得到廣泛的接受與傳播。考慮到現今已被英譯出版的武俠小說數量少,且大多以歸化譯法占主導,因此不適合作為參考的范疇。然而,著眼于同樣多“文化負載詞”的文言譯作,卻找到了成功的先例——林語堂的《浮生六記》譯著。林語堂先生翻譯的《浮生六記》,其文中詞語特色接近武俠小說——多古語詞與“文化負載詞”,且其翻譯以異化法為主,更采用了“補充說明”的翻譯策略,可作為合適的參照對象。以下是林語堂先生翻譯的《浮生六記》譯文摘選:
1.The original:
蕓沒后,憶和靖“妻梅子鶴”語,自號梅逸。(Shen Fu: 180)
English version:
After Yun’s death, I thought of the poet Lin Hoching who“ took the plum-trees for his wives and a stock for his son,” and I called myself “Meiyi,” meaning “one bereaved of the plum tree.” (Lin Yutang: 181)
2.The original:
此生平第二知心交也,惜萍水相逢,聚首無多日耳。 (Shen Fu: 232)
English version:
Unfortunately, we met only for a short time and then parted like duckweed on the water. (Lin Yutang: 233)
3.The original:
況‘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耳。(Shen Fu: 172)
English version:
Besides, ‘it is difficult to be water for one who has seen the great seas, and difficult to be clouds for one who has seen the Yangtze Gorges.’ (Lin Yutang: 173)
以上三例,林語堂先生均采用了 “補充說明”的具體策略以達到異化翻譯的目的。其中,大多是對“文化負載詞”進行“擴展闡述”,如“妻梅子鶴”譯為“ took the plum-trees for his wives and a stock for his son”,“萍水相逢”譯為“met only for a short time and then parted like duckweed on the water”。當然不乏“插入解釋”的手段,如“梅逸”譯為“‘Meiyi’ ,meaning ‘one bereaved of the plum tree’”。其中“萍水相逢”,也是武俠小說中經常出現的“文化負載詞”。
林語堂先生的譯著以“補充說明”的翻譯策略達到了異化翻譯的效果,且也收獲成效——其翻譯的《浮生六記》成為歐美流傳最廣的一個版本。而相對于大量出現“文言詞”和“文化負載詞”的《浮生六記》而言,武俠小說中“常用文化負載詞”的異化翻譯難度顯然是要低一些的。因此,以《浮生六記》林語堂翻譯版本為參照,足以論證“補充說明”的翻譯策略,適用于武俠小說的異化翻譯,是為英語母語者所能接受的。
四、結語
“適度異化翻譯即‘常用文化負載詞’的異化翻譯,較歸化而言,更兼顧可讀性與文化傳播”, “異化翻譯‘常用文化負載詞’時,有具體可循的翻譯策略”這兩點,是對武俠小說中“常用文化負載詞”異化翻譯可行性探討的肯定回答。以異化的策略指導武俠文學作品中“中國特色”詞匯的翻譯,保留譯文中的中國元素,能使英語讀者更深刻感知中國的文化,加快了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步伐。
同時,不可否認的是,個性鮮明的武俠小說是多數中國人共同的成長記憶,也多多少少塑造了我們的心性,“仗義”,“懲惡揚善”,“以德報怨”,“浪跡天涯”,“與世無爭”,很多中國人對這些詞的最初認知都是從武俠小說或是改編自武俠小說的影視劇開始。而武俠作品譯著對這些詞的準確翻譯,無疑能促進英語國家讀者對中國人個性特征與處事態度的進一步了解,減少了雙方交流的障礙。而翻譯的最終目的,無非也就是交流與促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