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姚鼐是桐城派集大成者,是對桐城古文派發(fā)展起到關鍵性作用的人物。他的詩學理論及創(chuàng)作方面的成就在清代中期乃至在清代詩學史上都可謂獨樹一幟,對晚清學人的詩歌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一定影響。自清朝以來,對姚鼐的研究從未間斷,尤其是2004——2015年這十一年間,研究者們對于姚鼐詩歌的探討呈現(xiàn)逐漸深化和細化的景象,但是也存在研究角度單一,缺乏詩學影響研究等問題。本文擬就2004——2015年以來學界對姚鼐詩歌理論及其實踐的研究論文概況進行梳理研究。
【關鍵詞】:姚鼐;詩歌理論;詩歌創(chuàng)作實踐;研究綜述
一、關于姚鼐詩歌理論研究
姚鼐不僅是一個古文創(chuàng)作流派的杰出代表,其對詩歌理論的見解以及詩歌創(chuàng)作在清代中期乃至在清代詩學史上都可謂獨樹一幟,同時也對晚清學人的詩歌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一定影響。自清朝以來,學界對姚鼐的研究從未間斷,尤其是2004——2015年這十幾年間,研究者們對于姚鼐詩歌的探討呈現(xiàn)逐漸深化和細化的景象。
這一時期發(fā)表的有關姚鼐的學術專著,集中在姚鼐的古文理論及其創(chuàng)作實踐上,然而,對其詩學主張論述僅僅是稍有提及:梅向東、李波在《桐城派學術文化》一書的下編中對桐城派進行梳理性概述,在第二章第二小節(jié)中提及桐城派的集大成者姚鼐,然而,全篇都緊緊圍繞其文論展開,絲毫沒有提及其詩學理論。周中期在《姚鼐研究》中雖然是以姚鼐散文研究為中心,但是其中提到一個觀點即姚鼐的“以詩為文”。此觀點最早由吳孟復在《桐城派述論》中提出。[1]2017年在全國桐城派學術研討會中,呂美生又將此觀點進一步闡釋說明,認為姚鼐是自覺實踐“以詩為文”,并追求以“雅潔”為美,從而開一代文風,成為桐城文派的集大成者。[2]王小舒在由徐成志和江小角主編的《桐城派與明清學術文化》中詳細地闡述姚鼐的詩學理論的同時,也深刻地剖析出“熔鑄唐宋”與“剛?cè)岵敝g的關系,認為兩者之間互相關聯(lián),彼此補充,不可分割。[3]
有些學者從“神、理、氣、味、格、律、聲、色”藝術要素論出發(fā),如在2004年,柳春蕊的《神、理、聲、色——姚鼐的詩歌體性論》說姚鼐的詩歌具有興象豐神與陽剛陰柔之美,對應“神”這一藝術要素;具有切乎理而當于情,對應“理”這一要素;在聽覺上,又具有急讀以求其體勢,緩讀以求其神氣;在視覺上,提倡文章之境,莫佳于平淡。
基于姚鼐詩學宗旨的研究總共有四篇,如在2008年,史晶晶的《涵容與深刻——姚鼐“熔鑄唐宋”的論詩宗旨》認為姚鼐的“熔鑄唐宋”的詩論,調(diào)和漢學和宋學之爭的同時,也具有量的涵容和質(zhì)的深刻。值得注意的是,在2010年,柳春蕊的《熔鑄唐宋:姚鼐詩學理論及其實踐》一文中發(fā)掘出姚鼐推崇詩學中的“雅頌”傳統(tǒng)。認為姚鼐詩作中推舉儒者之詩,突出創(chuàng)作主體的道德修養(yǎng),但是令人遺憾的是,作者并未結(jié)合具體詩作進行更為詳盡的闡述。在論述姚鼐詩歌理論時,溫世亮在2015年《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發(fā)表論文《乾嘉視域中的姚鼐詩學觀點及詩歌創(chuàng)作論》,作者將姚鼐成長時代及其經(jīng)歷結(jié)合起來,剖析其對“熔鑄唐宋”理論宗旨的理解。文章說,在經(jīng)史考證學風興盛的乾嘉時代,在時代與伯父的雙重影響之下,提出宋學的義理與漢學考據(jù)學、調(diào)和宋學與漢學之爭。[4]又如,徐善華在《姚鼐詩法思想管窺》中談到,“熔鑄唐宋”的含義要廣泛得多,從時間范圍來看,絕不單單限于唐宋。我們也不能抹煞了姚鼎對其他詩人學習借鑒的事實。[5]這些詩人包括明七子、樂府詩人等。
但更多的學者觀照到姚鼐“以文論詩”的創(chuàng)作方法和學問化的傾向。
自姚鼐始,之前認為詩與文向來有著明確分界的偏見慢慢被消解。這種詩學觀點也就隨之泛化,不置可否,這緣起于姚鼐詩學主張的獨特性,即“以文論詩”的詩學理論。因而,有關“以文論詩”的觀點便層出不窮。如在2009年,王易華的《論姚鼐詩學中的以文論詩》指出,姚鼐詩歌在內(nèi)容上,融合詩之“情”與文之“理”;在形式上,以文法入詩法,即“義法”與“文章”的統(tǒng)一;在審美特征上,主張“神韻”與“氣勢”結(jié)合。又如,在2012年,李劍波在《姚鼐詩歌的理學精神與古文旨趣》闡釋,姚鼐從散文( 古文) 本位出發(fā),采用散文的美學原則、寫作方法進入詩歌創(chuàng)作領域。同時,姚鼐詩歌的古文旨趣也是對歷來“以文為詩”的全面總結(jié)與發(fā)展。[6]
乾嘉時期,在政府的政治恐怖和文化專制之下,考據(jù)之風盛行,姚鼐受此影響,推崇宋學,對漢學多有指斥,因而其詩學觀點多表現(xiàn)出的學問化傾向。這一觀點在許多學者筆下都有較為細致化的論述。溫世亮在《乾嘉視域中的姚鼐詩學觀點及詩歌創(chuàng)作論》一文中盛贊姚鼐的“以學問為詩”,稱姚鼐是成功的,甚至在開啟一派乃至一代詩風中具有篳路藍縷之功。[7]又如,王易華的《論姚鼐詩學中的以文論詩》,作者在這篇論文中也提到學養(yǎng)問題,他稱姚鼐認為讀書積累學問明理是作詩的前提條件。此外,王易華又在2011年發(fā)表《文人之詩——姚鼐詩歌研究》以“文人之詩”的視角更深層次地探討姚鼐詩歌理論“學人之詩”和“儒者之詩”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諸如此類的文章比較多,在這里就不一一贅述。
近幾年來,從姚鼐編選的《今體詩鈔》入手分析他的文學理論出現(xiàn)研究的新高潮,總共有四篇學術論文涉及到此方面。目前可查的最早的論文可以追溯到2008年韓勝在《安徽大學學報》發(fā)表的《從<今體詩鈔>看姚鼐的詩歌批評》,作者從姚鼐的經(jīng)典著作《今體詩鈔》著手,從多層面剖析姚鼐詩歌理論的特色。2011年有三篇論文陸續(xù)發(fā)表,其中包括李圍圍的碩士畢業(yè)論文《姚鼐<五七言今體詩鈔>研究》和郭洪麗的《<今體詩鈔>編選特點及姚鼐的詩歌理論》,兩者都是通過文本細讀法,探討姚鼐的選詩標準和詩學思想,但是顯然前者論述較為縝密、詳盡。最后一篇是黃威、謝海林的 《姚鼐<今體詩鈔>的編撰緣起及其經(jīng)典化考察》,文章先分析為什么姚鼐編撰《今體詩鈔》,從中不僅分析出了其廣為流傳的原因,也能找到有關姚鼐詩學主張的一些蛛絲馬跡。
關于姚鼐詩歌理論探討的文章中,值得注意的是溫世亮《乾嘉視域中的姚鼐詩學觀點及詩歌創(chuàng)作論》一文,該學者以乾嘉時期整體視域為著眼點,運用比較方法研究姚鼐詩學觀點及其創(chuàng)作實踐,從而擴充文學研究的范圍,對于延展拓寬目前對于姚鼐詩學研究有著重大意義。在專著方面,王達敏的《姚鼐與乾嘉學派》將姚鼐放置于整個乾嘉學術環(huán)境之中,深入研究其生平經(jīng)歷、個人思想、散文理論及創(chuàng)作,然而,卻未能涉及姚鼐的詩學研究。
綜上所述,雖然目前學界對于姚鼐詩學觀點的研究涉獵面較為廣博,然而,有些較有新意的學術論文也亟待后人進一步整理、挖掘。從整體上看,近些年的學術論文還缺乏對姚惜抱詩歌多角度多層次的論述研究。
二、關于姚鼐詩歌創(chuàng)作研究
2004——2015年這十一年間,從目前國內(nèi)對姚鼐詩歌研究的整體情況上看,姚鼐詩歌的實踐研究往往與其理論主張相交織。如2014年,姜楠的《淺論“義理、考據(jù)、詞章”——從姚鼐創(chuàng)作實踐的角度》,該文論以姚鼐的文本形態(tài)論和審美形態(tài)論為出發(fā)點,著重論述其詩作、散文等不同類型的作品是如何實踐的。在文中,有兩點也是值得注意的,(一)在姚鼐的審美形態(tài)論中,作者提出綜合分析姚鼐在詞章上的特點,主要講求的是陽剛之美。而在袁行霈的《中國文學史(第二版)》中卻說姚鼐在古文中偏于陰柔之美。兩者所舉事例都是姚鼐的《登泰山記》,雖然所選取文段不同,但是所述方向有所偏差。王小舒在《姚鼐及其桐城詩派非宗宋派》中做出較為準確的解答,作者結(jié)合姚鼐具體文學作品,認為其文章風格可以歸納為兩大類,一類為陽剛,另一類為陰柔。姚鼐將此觀點也引入了詩歌領域。[8](二)作者在論述姚鼐學養(yǎng)問題時采用新的角度,即姚鼐的創(chuàng)作實踐。作者提出用典成為姚鼐作詩的重要表現(xiàn)手法。作者通過解析姚鼐較有代表的詩作《登黃鶴樓次補山韻》和《賞番圖為李西華侍郎題》,從一個側(cè)面反映出姚鼐對于學養(yǎng)問題的重視,對于考據(jù)的偏好。
同時值得關注的是,近年來有一些研究者著力于接受研究。在2010年,柳春蕊的《熔鑄唐宋:姚鼐詩學理論及其實踐》一文中,作者認為在創(chuàng)作實踐上,姚鼐以杜韓為宗,輔之以蘇黃,參之以古文寫作的原則,這是“熔鑄唐宋”的另一面。[9]無獨有偶,在2012年,安徽師范大學的王若瓊在《姚鼐詩學思想與詩歌創(chuàng)作研究》一文中對姚鼐接受杜甫影響進行較為深入的研究。但是,目前學界完全以比較研究為切入點的全面性論述研究的資料較少。另外,在馬亞中的學術專著《皖江文化與近代中國京劇、近代工業(yè)和新文化的源頭》中,將姚鼐所在的桐城詩派與宋詩派的詩學主張做比較研究,認為桐城詩派與宋詩派之間不僅存在著密切的關系,而且在詩學理論上也是完全一致的。[10]
許多學者從姚鼐詩歌風格、思想內(nèi)容或藝術特色的角度分析,例如王易華在2011年發(fā)表論文《文人之詩——姚鼐詩歌研究》中以姚鼐詩歌為底本,結(jié)合姚鼐詩歌主張,再一次深入闡釋姚詩的“以文為詩”的藝術特色和富有理學色彩的思想內(nèi)容。2012年,李劍波的《姚鼐詩歌的理學精神與古文旨趣》提出,姚鼐的詩歌從題材內(nèi)容上來看,主要就是三個方面: 一是寫景、紀游; 二是友朋贈答; 三是題詠。除此之外的題材不多。一般詩歌創(chuàng)作中常見的表現(xiàn)愛情和親情,表現(xiàn)個人生活內(nèi)容與身世遭遇,表現(xiàn)社會現(xiàn)實之類的題材內(nèi)容,在姚鼐的詩歌中卻很難見到。這是由于姚鼐是一位理學信徒,不屑于表現(xiàn)個人榮辱休戚,更不愿涉筆兒女情長和風花雪月。[11]再如,同一年,張秋景的碩士論文《姚鼐詩學研究》和王若瓊的碩士論文《姚鼐詩學思想與詩歌創(chuàng)作研究》中,作者也都詳盡地分析姚鼐的詩歌風格與體式,探討姚詩的藝術特色。值得關注的是,一些學者另辟蹊徑,截取姚鼐某一類詩歌進行討論,比如說,段二麗在2007年全國桐城派學術研討會中以姚鼐的山水詩為研究中心,探究其詩歌創(chuàng)作。再如陳育馨在2011年所寫的碩士學位論文《姚鼐題畫詩研究》,她結(jié)合中國詩畫的特點,僅僅以姚鼐題畫詩作為研究對象,論述其“詩文一理”的創(chuàng)作主張及其創(chuàng)作實踐。[12]這兩篇論文不僅豐富和發(fā)展姚鼐詩歌創(chuàng)作研究,而且為姚詩的全面研究帶來新思路。
值得一提的是,史晶晶的《涵容與深刻——姚鼐“熔鑄唐宋”的論詩宗旨》一文中,從姚鼐在教育、社會等層面著手論述,認識到姚鼐詩歌創(chuàng)作對桐城派詩歌的發(fā)展、開拓,以及影響至晚清時期的詩歌創(chuàng)作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13]然而,目前學術界較少地論述姚鼐詩歌創(chuàng)作在教育、社會等層面對后世產(chǎn)生影響,因而,在整個研究情況中屬于薄弱的一環(huán),依然有值得挖掘的地方。
三、結(jié)語
2004——2015年這十幾年來國內(nèi)對于姚鼐的詩作研究取得不俗成績,但是我們也得清醒地意識到當前學界對于姚鼐詩作研究承舊襲較多,突破較少,研究角度變換較少,缺乏詩學影響研究等問題。針對這些弊端,可以試圖對同一空間地域下不同詩人的創(chuàng)作或者不同地域下不同詩人的創(chuàng)作影響給予充分的關切,筆者以為這也是行之有效之法。
注釋:
[1]周中期.姚鼐研究[M].安徽:安徽大學出版社,2013:432.
[2]呂美生.姚鼐散文藝術論新解——“以詩為文”論桐城派[C].第三屆全國桐城派學術探討論文集,2007:277.
[3]徐成志、江小角.桐城派與明清學術文化[M].安徽:安徽大學出版社,2008:266.
[4]溫世亮.乾嘉視域中的姚鼐詩學觀點及詩歌創(chuàng)作論[J].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211.
[5]徐善華.姚鼐詩法思想管窺[C].第三屆全國桐城派學術探討論文集,2007:270-271.
[6]李劍波.姚鼐詩歌的理學精神與古文旨趣[J].甘肅社會科學,2012(6):122.
[7]溫世亮.乾嘉視域中的姚鼐詩學觀點及詩歌創(chuàng)作論[J].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213.
[8]王小舒.姚鼐及其桐城詩派非宗宋派[J].河北學刊.2010(3):105.
[9]柳春蕊.熔鑄唐宋:姚鼐詩學理論及其實踐[J].文藝理論研究,2010(5):131.
[10]汪軍、馬亞中.皖江文化與近代中國京劇、近代工業(yè)和新文化的源頭[M].合肥:合肥工業(yè)大學出版社.2004:176.
[11]李劍波.姚鼐詩歌的理學精神與古文旨趣[J].甘肅社會科學,2012(6):123.
[12]陳育馨.姚鼐題畫詩研究[D].遼寧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2.
[13]史晶晶.涵容與深刻——姚鼐“熔鑄唐宋”的論詩宗旨[J].綏化學院學報,2008(1):59.
參考文獻:
[1]史晶晶.涵容與深刻——姚鼐“熔鑄唐宋”的論詩宗旨[J].綏化學院學報,2008(1):59-61.
[2]柳春蕊.熔鑄唐宋:姚鼐詩學理論及其實踐[J].文藝理論研究,2010(5):131.
[3]溫世亮.乾嘉視域中的姚鼐詩學觀點及詩歌創(chuàng)作論[J].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211—214.
[4]王易華.論姚鼐詩學中的以文論詩[J].安徽文學月刊,2009(9):130.
[5]李劍波.姚鼐詩歌的理學精神與古文旨趣[J].甘肅社會科學,2012(6):122-123.
[6]黃威、謝海林.姚鼐<今體詩鈔> 的編撰緣起及其經(jīng)典化考察 [J].新世紀圖書館,2011(3).
[7]姜楠.淺論“義理、考據(jù)、詞章”——從姚鼐創(chuàng)作實踐的角度[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4(3):107.
[8]張秋景.姚鼐詩學研究[D].廣西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9]袁行霈.中國文學史(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27.
[10]韓勝.從<今體詩鈔>看姚鼐的詩歌批評[J].安徽大學學報,2008(3):84.
[11]郭洪麗.<今體詩鈔>編選特點及姚鼐的詩歌理論[J].語文學刊,2011(11).
[12]李圍圍.姚鼐<五七言今體詩鈔>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13]王易華.文人之詩——姚鼐詩歌研究[D].湘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14]王若瓊.姚鼐詩學思想與詩歌創(chuàng)作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15]陳育馨.姚鼐題畫詩研究[D].遼寧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2-5.
[16]王小舒.姚鼐及其桐城詩派非宗宋派[J].河北學刊.2010(3):105.
[17]柳春蕊.神、理、聲、色——姚鼐的詩歌體性論[J].北京大學學報,2004(4):141,143.
[18]段二麗.姚鼐山水詩初探[C].第三屆全國桐城派學術探討論文集,2007.
[19]王達敏.姚鼐與乾嘉學派[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7.
[20]汪軍、馬亞中.皖江文化與近代中國京劇、近代工業(yè)和新文化的源頭[M].合肥:合肥工業(yè)大學出版社.2004:176.
[21]徐成志、江小角.桐城派與明清學術文化[M].安徽:安徽大學出版社,2008:266.
[22]梅向東、李波.桐城派學術文化[M].合肥:合肥工業(yè)大學出版社,2011.
[23]呂美生.姚鼐散文藝術論新解——“以詩為文”論桐城派[C].第三屆全國桐城派學術探討論文集,2007:277.
[24]周中期.姚鼐研究[M].安徽:安徽大學出版社,2013:432.
[25]徐善華.姚鼐詩法思想管窺[C].第三屆全國桐城派學術探討論文集,2007:270-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