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虬髯客傳》是唐傳奇中的精品之作,它不僅是一部優秀的歷史小說鼻祖,也是一部精美的文化傳承佳作。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國際譯學界一批著名的翻譯理論家,如詹姆斯·霍爾姆斯(James S Holmes)、蘇珊·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安德烈·勒菲佛爾(Andre Lefevere)等,以他們為代表的文化學派,提出了的文化翻譯觀念,以文化為大背景對翻譯進行考察,讓人們以新的視角看待翻譯的性質、功能、譯者地位等問題。翻譯的本質是文化專遞。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不同語言間的傳遞,也是不同文化的碰撞,因此在翻譯作品中,既不能喪失原文本的文化因素,也不能脫離目標文本的社會文化。本文以《虬髯客傳》譯本中譯者的翻譯意圖為基礎,淺談其文化傳遞現象。
【關鍵詞】:《虬髯客傳》;翻譯意圖;文化傳遞
一、影響文化傳遞的譯者翻譯意圖
譯者從事翻譯活動都是具有一定的目的性的,譯者對翻譯策略的選擇多出于
一定的目的,文學翻譯不僅要充分考慮到原作的文化背景和思想內涵,再現原作的審美和文學功能,還體現了譯者對原作的理解,譯者的文學素養及翻譯意圖。不同的譯者對相同的原作由不同的表達,譯者的翻譯意圖直接影響到文化的傳遞。影響譯者翻譯意圖的因素主要有:
1、譯者對外部世界的不同認知
翻譯是是把一種文字的意義用另一種文字表達出來。好的譯文離不開對原文的正確理解,這體現了譯者對外部世界的不同認知。對相同詞語的理解受到一定的認知水平影響。
2、譯者采取歸化或者異化的翻譯方法
在翻譯文學作品過程中,自古以來便開始了歸化和異化的爭論。歸化有利于讀者的理解,異化有利于傳播異域文化。兩種翻譯方法各有千秋,通常在一部譯作中兩種翻譯方法都會被綜合運用。譯者對特定語句采取歸化和異化的方法不同,這體現了譯者對想要傳遞的文化目的和理解不同。
3、受歷史文化背景影響
任何翻譯活動都受到一定的歷史文化背景影響,不同的時代背景對翻譯作品
的種類、需求、文化格式以及語言表達都有不同的需求。
4、對“信”、“達”、“雅”的不同追求
對相同的原作,譯者為不同的接受者和語境考慮,會在“信”、“達”、“雅”上有不同的偏好。不同譯者有不同的翻譯原則,處于不同的語境要求,會不得已犧牲掉部分原則以求達到譯文對盡善盡美追求的最大化。
本文就《虬髯客傳》的三種不同譯本探討譯者的翻譯意圖對譯作文化傳遞的影響。本文選擇的三種譯文分別為:楊憲益、戴乃迭譯本,筆者譯本和電子科技大學英語專業筆譯理論與實踐課程老師周勁松譯本,文中簡稱“楊譯本”“筆者譯本” 和“周譯本”。
二、對模糊器具的翻譯處理
例1.原文:每公卿入言,賓客上謁,未嘗不距床而見
譯文:……went so far as to lie down casually on a couch to handle official businesses and receive guests, no matter they were officials of high ranks or common folks of urgent appeals.(周譯本)
He received both officials and guests seated on a couch.(楊譯本)
When other officials was about to talk politics or guests to visit, there were no time he never straddled on the bed…..(筆者譯本)
由此可見,周譯本和楊譯本均采取“couch”一詞來傳達“床”這一意象,兩者都采取歸化手法,將古文中存在而且不確定的“床”這一對象聯系原文上下文“每公卿入言,賓客上謁”處理成更方便會見賓客并更能為讀者理解的“couch”即睡椅、長沙發,臥榻一詞。
而筆者譯本采用“bed”一詞是根據原文直譯而來,重在傳達原文意義。
三、對敏感文化的傳遞
例1.原文:于是開革囊,取一人頭并心肝。卻收頭囊中,以匕首切心肝共食之。
譯文:So the guest opened the leather bag and took out what was in it – it was a man’s head and his heart and liver! With the head put back into the bag, the guest had the heart and liver cut into slices and asked Lijing to enjoy them with him.(周譯本)
省略(楊譯本)
The red beard opened his pack and took out a head and a heart and a liver of a man. He threw the head back and cut the heart and liver to share with lijing.(筆者譯本)
周譯本和筆者譯本都采取直譯,將原文的吃心肝部分忠實地全部呈現給讀者。較特殊的是楊譯本省略此句不譯。楊戴夫婦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期間翻譯此譯本,受到當時政治文化的影響,同時也包含譯者意圖。一方面楊堅持翻譯的可譯性,另一方面又認為譯者在文學翻譯中不可能將原文中某些文化含義傳達給不同文化的人。“翻譯完全做到‘信’和‘達’是很困難的,甚至可以說是不可能的事,尤其是在文化翻譯方面(楊憲益)。由此可見由于某些歷史原因和譯者意圖,將原著中某些情節進行了省略,以不影響故事完整性為基礎又達到譯者意圖。類似的還有:
例2.原文:訪我于馬行東酒樓
譯文:at the foot of Ma Hangdong’s Restaurant.(周譯本)
But meet me one afternoon at the wineshop east of Mahang.(楊譯本)
At the noon of the appointed day please come to the hotel east of horse market to have a meeting.(筆者譯本)
這里提及的“酒樓”在“馬行”之東。周和楊譯本均理解為一個普通地名而非馬行。周譯本將馬行東一起理解為一個地名,意思是在馬行東這個地方的一個酒樓,這樣即避免了中國傳統文化里吃飯聚會之地不和牲畜市場相聯系的不雅之感,又省略了在此地東部的繁雜,使譯文簡潔明了達到了“雅”的境界。楊譯本也將其音譯為“Mahang”,避免不雅。筆者譯本采取直譯,將其理解為買馬的市場,追求與原文的同一,卻不能避免不雅的讀者感受。
四、對俗語的翻譯
例1.原文:絲蘿非獨生,愿托喬木,故來奔耳。
譯文:As vines cannot do without trees to lean against, I’m coming up to entrust myself to you.(周譯本)
The vine cannot grow by itself, but needs a tree to cling to. So I have come to you.(楊譯本)
I like a vine that couldn’t live alone expect wraps round a big tree like you.(筆者譯本)
《詩·小雅·頍弁》“蔦與女蘿”,毛傳:“女蘿,菟絲,松蘿也。”陸德明釋文:“在草曰菟絲,在木曰松蘿。”后用以泛指藤蘿之類的植物。菟絲、女蘿均為蔓生,纏繞于草木,不易分開,故詩文中常用以比喻結為婚姻。此句中周譯本和筆者譯本均采取比喻,周譯本中為隱喻,不明白指出說話者就是絲蘿,聽話者就是大樹,但語義明確傳達了說話者心聲,符合古人女子的委婉含蓄之感。筆者譯本用“like”表示明喻,紅佛女行事機智果敢,既已有私奔之心,必不拘泥于主動提出依附之言,同時合句,形式上較簡潔。楊譯本,將三個小句分譯,用so來自然銜接,表達出了因果關系,語言簡潔利于讀者接受、理解。
總結
翻譯表達與譯者對原作的理解有關,與譯者對不同翻譯原則的偏好有關,也對譯者對譯入語的把握及譯者想要傳達的意圖有關。譯者對原作的理解不同,想表達的重點就會不同,因此呈現出不同的譯作。分析譯者的意圖對譯作的影響,有利于我們更好的理解譯作想要傳達的文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