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高等教育的發展,少數民族大學生群體規模日益擴大,越來越多的少數民族大學生愿意走出家鄉,來到陌生的、漢族同學聚集的大學校園中,學習知識、獲取資源。少數民族大學生在融入大學校園的過程中,一般需要跨越復雜的文化傳統,他們在生活、學習、人際交往、宗教信仰等不同方面均可能遇到不同程度的文化適應問題。本文將對少數民族大學生校園融入與文化適應問題進行簡單分析。
【關鍵詞】:少數民族大學生;校園融入;文化適應
一、少數民族大學生校園融入與文化適應問題
(一)生活
隨著高等教育的發展,跨地區、跨省份求學的少數民族大學生數量增速明顯,他們對大學所在城市的氣候、環境的適應困難應獲得更多教育工作者的關注。
從不少案例中我們可以得知,少數民族大學生在剛剛來到陌生且與自己環境有較大差異的校園時,都會有身體上不適應的情況,并且伴隨著強烈的對于家的思念。有些父母甚至希望孩子回去念書,但多數少數民族大學生因“內地教育條件的優越性”,以及“對內地的新鮮感”而堅持留在這里。他們都是有追求的、有理想的,他們渴望用更先進和專業化的知識來充實自己、提升自己,即使在生活適應方面有點困難,他們也都盡力去克服。
(二)學習
學習適應是少數民族大學生適應大學“日常生活”的重要內容和關鍵因素,學習行為的不適應可能間接引發其它方面的校園融入問題。由于民族地區教育水平相對較低,部分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學習基礎、漢語水平較為薄弱,給他們的學習行為帶來了障礙,特別是在英語、計算機和專業課程等方面的學習與漢族學生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少數民族大學生普遍反映,感覺自己和其他學生相比,基礎比較薄弱,在學習上有點跟不上,但考試及格還是沒有問題的。
(三)人際交往
我國少數民族大多具有熱情、豪爽、淳樸的民族性格,少數民族大學生與其他民族大學生交往一般主動程度較高、適應能力較強。但是,由于他們民族自尊心普遍較強,在遇到不尊重本民族風俗習慣和文化傳統的行為時,往往反應較敏感、強烈,因此部分少數民族大學生交往范圍較窄、交往層次單一,與其他民族學生交往時存在一定程度的緊張感和不適感。
強烈的民族自尊心使少數民族大學生希望得到其他民族的肯定和尊重,他們希望其他民族的人對他們能夠多些了解。由于文化背景的差異、生活習慣的不同,在交往過程中就可能產生摩擦和沖突。因此他們很多人為了減少摩擦和沖突,選擇不去交往。加強民族學生之間的交流與溝通意義重大。
(四)宗教信仰
宗教作為傳統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對其信仰群體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藏族學生覺得自己的風俗習慣、文化是最優秀的,此外,維吾爾族等民族學生的民族意識也比較強烈。漢族大學生雖然對其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等表示好奇,會積極主動地了解一些,但最后不一定能理解。
飲食方面,信奉伊斯蘭教的大學生在漢民族學生為主的高校就讀,平時堅持不吃豬肉、不飲酒、不抽煙。這些特定的生活習慣、飲食習慣都是從信仰當中衍生出來的。因此,此類型少數民族大學生在服飾、語言和生活習慣方面和漢族學生沒有太大差別,只是飲食習慣差別比較大。
節日方面,幾位少數民族大學生表示,在外求學不會特意過這些節日,只有回到家鄉,在長輩的要求下才會和他們一起過節。
婚姻方面,大部分少數民族大學生在選擇伴侶時,會慎重地考慮到宗教信仰方面的問題。因此,他們也會對自己沖動的戀愛觀念保持克制,避免違背宗教的教義,受到心靈的譴責。但也有少數民族大學生認為不同民族之間的婚戀行為原本就是個人行為,應該尊重男女雙方婚姻戀愛的自由,而不是去干涉和反對。
二、應對措施
(一)學校
在學校的學生工作中重視少數民族大學生工作,輔導員、老師應該給予少數民族大學生密切關注,引導他們樹立愛國愛校意識,樹立正確的成才觀,幫助他們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積極與他們交流,關心他們的學習、生活。
培養少數民族大學生骨干,加強少數民族學生干部隊伍的建設是促進少數民族大學生更快地融入高校學生群體的重要措施,同時讓少數民族大學生得到認同感,自己與他人沒有區別,得到公平待遇。
聘請專業學校社會工作者,通過一對一服務、集體教育等方式,加強對少數民族大學生的鼓勵、引導和幫助,幫助少數民族大學生樹立成才信心,樹立進取心,對有疑惑困難的少數民族大學生給予適當的行為、精神等方面的干預。還可以開展團體社會工作,將有共同問題,共同需求的少數民族大學生聚集起來,共同解決問題。
(二)同學
學校生活中,同齡人之間的交往是最密切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應該加強漢族同學對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民族文化認可,漢族同學應該了解、尊重少數民族文化;在與少數民族大學生的交往中,正視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民族意識、民族行為,不要以一種輕蔑的態度面對它們。
(三)自身
在剛剛進入一個陌生的、與自己民族文化有差異的環境時,必然會產生生活、學習、飲食等方面的不適應。但少數民族大學生自身應及時調整這中心態,學會適應不同的環境,從心理上接受并愿意融入新的環境。在與漢族同學的交往中,應以一種積極的態度,積極與他們交流,多參與集體活動,把自己的文化傳播給他們,這樣才能更好的融入其中,而不是排斥與他們的交往,封閉自己的文化。在遇到問題中,積極主動地與同學、老師、社工進行溝通,排解自己地負面情緒,不要將情緒積壓在心中。
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校園融入與文化適應問題應該是學校、社會關注的重點問題,它對解決各民族之間的問題,促進各民族團結,培養少數民族大學生人才有著重要作用。這類問題的解決也需要社會、學校、老師、同學及自身等多方面共同協作,積極配合,因此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 《少數民族大學生校園融入問題初探》;張昌羽,錢珊;2014.02.014
[2]《少數民族大學生在內地高校的融入狀況及干預策略研究——以新疆維吾爾族大學生為例》;徐靜(蘇州大學社會學院江蘇·蘇州215000)
[3]《基于心理文化視角的少數民族大學生融入問題分析》;周成軍;教育評論/2016年第2期
[4]《少數民族大學生融入高校學生群體的途徑探析》;劉曉東,曹玉霞(山東理工大學, 山東淄博255049)
[5]《理解與服務——民族社會工作實務》;儲慶,庫少雄;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