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美操己成為當代學校代表教學重要項目之一,在健美操教學中,一般比較重視學生掌握動作的準確性,而容易忽視對學生進行美感的培養。對于動作的優美性,提高動作的表現力,卻常常停留在“意會不可言傳”的感性概念上。如何做到更好地提高教學質量,下面文中來探討一下。
一、首先要提升學生的成就動機
1、經常給學生積極反饋。成就動機是在不斷成功中被強化的,如果一直失敗,鮮有成功,學生很快就會對健美操產生畏難情緒,影響訓練熱情,影響動作的發揮。同時,經常性的表揚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成就感,還會增強學生對于健美操的興趣,提升內部動機,使學生不再為了及格、為了學分、為了拿獎而訓練,而是能夠在訓練中體驗到滿足感和幸福感。
2、有激勵作用的同時又具備可行性目標,這個目標不能太高,否則即使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目標也會因為學生認為達成的機會很小而無法產生激勵作用。但也不能過低,如果目標已經是學生不需太大努力就可以實現的,就會不到激勵作用。因此,根據最近發展區理論,在健美操教學中給學生制定的目標應該是比其平時訓練最高成績更高一些,這樣的目標通過個體努力后是可以達到的。同時,達到這樣的目標可以讓學生有成就感,激發其成就動機。然后,引導學生將注意力集中于訓練本身。健美操帶有強烈的競技性,但對于比賽結果的過度關注有可能會導致焦慮,從而降低成就動機。教師可以在訓練過程中幫助學生淡化輸贏觀念,將完成動作視為重要成就,讓學生在訓練過程中反復體驗到成就感,提高成就動機。再次,教會學生合理歸因。麥克利蘭的研究發現,歸因方式的不同將顯著影響成就動機的水平。歸因方式可以分為內歸因和外歸因,即把事情的原因歸結為自身的或者外界的,還可以分為可控的和不可控的。在健美操教學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對自己的成功歸因為內在的、可控的、穩定的因素,如將成功歸因為自己的技術、心理素質等,提高他們的信心和成就動機;將失敗歸因于內部的、可控的、不穩定的因素,如自己發揮不好,努力不夠等。這樣的歸因有利于幫助學生重新樹立自信,對下次的比賽充滿期待。
二、健美操動作中的“姿”
“姿”即“姿態”,是動作的空間概念上,身體或身體各部位運動過程中所處的狀態。它的重要因素是人體各部位的實體形態。如上肢的形態是兩掌五指分開,并攏、握拳等。手臂的直臂與曲臂。下肢的形態常表現為勾、繃腳尖,直膝、曲膝等形態。上、下肢,頭與軀干的配合,其動作所占空間幅度大小和身體各部位組合造型中相互關系所形成的表現其特定美感特征的姿態即稱姿態造型。
姿態造型中應表現為挺拔、高立的形態美與雄健、矯美的藝術美特征。如上肢的兩臂上舉,五指分開動作,它是健美操中常出現的造型姿態之一,練習時兩臂應充分伸直、拉開肩角,并配合頭略抬,胸稍挺。這樣,才能體現出造型的挺拔、高立的美感特征。下肢動作,如弓步的造型,兩腿應前后開立的距離大,后腿撐直,腳跟不離地,以表現出開闊、矯健的美感。四肢、頭勁、軀干向某方向運動,從一種姿勢到另一種姿勢,必須形成了直線或是曲線的動作路線。每一瞬間的動作也為一個造型,無數美的造型連在一起,將給觀者視中樞留下“感覺記憶”到“一度記憶”。連續下去就好似拍了小電視,使觀者獲得動態美感,產生愉悅的審美感情。有些學生認為,動作幅度越大,其鍛煉效果越好。但如果雙手上舉過頭,側伸過后,則會給人以松懈的感覺,破壞了健美操的美感特征。
呼吸也能影響動作的表現力,它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姿勢的造型,因為吸氣或呼氣、平穩或急促、憋氣或喘息的呼吸形式都不同程度造成胸部的起伏。為了能更好地提高動作的表現力,應根據各節運動的特點,對做動作時身體各部位所處的位置,呼吸的方式、節奏要進行相應的調整。如動作節奏較慢、幅度較大的伸展運動、頭部運動等采用平衡自然的呼吸節奏,身體或某部位向上運動,如兩臂上舉、側上舉、上體抬起等,一般采用呼氣,這樣胸部上提,更能顯示出挺拔,身體或身體某部位向下運動,或者動作從一種姿勢到另一種姿勢的轉換時,則要用呼氣來調節。做跑跳運動時,由于30”的跑跳是整套操的運動量達到最高峰,一般人的心跳可達到170次/分左右,此時,一般采用以鼻吸氣,以口呼氣,配合面部表情的變化嘴稍張,力求做到呼吸的松快,給人以精神飽滿,青春煥發的渲染。在整理運動部分,由于動作慢而輕松,一般采用深而慢的呼吸方式,使心跳逐漸恢復平靜,呼吸與動作配合,力求達到完成動作的形式與精神美感的內容和諧統一。
三、健美操動作中的“力”
“力”即力度:力度是練習者在完成動作時,肌肉用力及動作變化的速度和動作熟練程度的外在表現,健美操動作剛勁有力、積極快速、力度感強,有相應的“加速”和“制動”。動作從一種姿勢到另一種姿勢,其速度不是平均分配,將要到達姿勢的相對造型時,要求肌肉的加速與制動,表現出動作的力度。如雙臂上舉握拳收至肩側屈握拳,要求兩臂由上至下時相對較慢的速度,將至肩側屈時,速度加快并制動,形成一個慢快、緩急的交換,制動時能前展雙骯二頭肌,給人一種既流暢又強健敏捷的美感。所以,動作表現出的力量也是較高層次的美感形式。
力度概念包括了動向、動量、著力點等因素。①動向:即動作向哪個方向用力。動向變化也最容易被視覺器官所明顯感知。從視感外態看,它和姿態的路線變化有相似之處,不同的是姿勢路線是從空間概念來研究,而動向是身體各部位運動時,將有一定方向的“矢量”釋放出來的能量的力度概念上來研究的,其內涵不同。②著力點:即一個動作的能量釋放在哪一個位置(點)上。一方面要表現出當身體的各部位到達著力點時要把“能量”釋放在著力點上。另一方面則要培養學生對動作力度的延伸感的理解。在教學中,我們可用語言引導學生,如“力達腳尖”、“力達頭頂”、“力達指尖,刺破天空”等。將抽象的力度以實體 的形態表現出來,給人一種力度感和延伸感。
綜上所述,要使健美操動作具有“美感”,完全可以通過對動作的姿態、速度、力度的剖析與把握指導學生,使教學具體生動,學生容易領悟,對美感的認識從抽象而變得具體,避免盲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