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學術界對于糾錯反饋的研究從認知等角度對于語言教學的研究進一步發(fā)展。重鑄已經(jīng)被看做是一種有效的內隱的糾錯性反饋方式,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糾正錯誤,正確地學習語言。本文闡述了重鑄的定義,理論基礎,以及重鑄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 重鑄; 糾錯反饋;理論基礎; 應用
一.重鑄的定義
1.1母語習得研究中的重鑄
“重鑄”最早出現(xiàn)在母語習得領域中,其主要針對兒童話語中出現(xiàn)的錯誤。即當兒童在語言輸出的過程中,出現(xiàn)語言上的錯誤,成人對其所進行的的一種糾錯反饋方式。當時的重鑄主要有以下三個功能:對兒童話語中缺失的成分進行補充;對兒童話語中的錯誤提供正確的語法句式;對同一意義提供不同的表達方式。
1.2 二語習得研究中的重鑄
由于二語和母語的習得在許多方面有很多相似之處,而且重鑄在母語習得中已經(jīng)得到了廣泛的研究。所以大量的研究者把重鑄轉向了二語研究領域。重鑄(recast), 即重述,在不改變話語意義的基礎上,對話語者語言中的錯誤進行糾正,是一種內隱的語言習得反饋方式。這種反饋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原句的大意,促成了言語交互雙方的相互理解,有利于語言的溝通和互動。目前,這種重鑄方式在語課堂中也被廣泛利用,對于教師的教學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下面的一個例子可以解釋重鑄是如何發(fā)生的:
NNS: Why he is very happy?
NS: Why is he happy?
NNS: Yeah why is very happy?
這個過程中,通過重鑄的反饋方式,使得學習者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從而促進了語言的習得。
二.重鑄研究的相關理論背景
2.1互動假說
互動假說是指在對話交流中話語調整可以提高輸入理解,可理解性輸入能提高語言習得,從而推出話語調整可以提高語言習得。互動假說的形成原因在于它受到很多著名的語言習得理論的啟發(fā),例如1985年Krashen的輸入假設和1985年Swain的輸出假設。因此,為了討論互動假設的內容, 筆者首先對這些相關理論進行了回顧。
在輸入假設中,Krashen(1985)假設第二語言習得發(fā)展的充分和必要條件是大量可理解的輸入。輸入假說語還強調,語言使用能力不是教出來的,而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通過接觸大量的可理解輸入之后自然形成的。同時,克拉申還強調在語言輸入的過程中,通過情感過濾使得語言變成語言吸收。此外,在第二語言的習得過程中,還受到很多情感因素的影響。如學習動機,自信等,它們對語言輸入有著過濾作用,從而決定著學習者接收輸入的多少。
Swain提出了輸出假設。他認為,可理解的輸出主要有以下三大功能:①注意/觸發(fā)功能。即輸出能夠刺激人們注意表達的方式,提高對知識空缺的意識。除此之外,輸出還能夠激活認知過程。②檢驗假設功能。即學習者在發(fā)展中介語的過程中,常把輸出作為嘗試新的語言形式或結構的一種方法,試圖通過輸出來檢驗自己的假設哪些是恰當?shù)模男┦遣磺‘數(shù)模瑥亩M快達到交際的目的。③元語言功能。即學習者運用語言來思考語言的應用。即學習者通過邊想邊說或邊寫邊說的活動,將解決問題時的語言公開化。換句話說,元語言是為了認知目的而運用的語言,不僅僅對研究者或教師來說,而且對于學習者自身,觀察并審視這個過程是極其有意義的。
2.2 注意假說
注意力是在心理學和第二語言習得領域學習的不可或缺的因素。
在注意假設中,Schmidt認為,我們必須把注意力集中在可理解的輸入上,然后進行一個主觀的活動(通常會發(fā)生)。
2.3直接對比假說
其主要思想如下:重鑄作為一種糾正性反饋,提供否定證據(jù)在第二語言習得中更有效。Recasts為第二語言學習者提供了標準和矯正目標語言,意味著學習者的表達是錯誤的。
三.重鑄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重鑄,作為一種有效的反饋方式。在英語教學中被廣泛應用,尤其是被運用在語法教學中。下面以英語中的if 從句來分析密集性的重鑄和廣泛性的重鑄在英語教學中是如何運用的。
Example 1 (Intensive recasts)
T: If I could become someone famous for one day, I would be President because I would like to know what it is like to be a president. ← prompt
S: If I can,
T: Could. ← recast
S: If I could become someone famous for day, I would be king of my country because he is rich.
T: Why do you want to be rich? ← follow-up question
S: Because. .
在上面的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到老師對學生的錯誤進行了密集型的重鑄,即教師集中性地對于學生在if從句中can和could的錯誤進行了糾正,使學生認識到錯誤,并且通過后續(xù)提問問題的方式使得學生掌握這一語法點。
Example 2 (Extensive recasts)
T: If I could become someone famous for one day, I would be President because I would like to know what it is like to be a president. ←prompt
S: If I can,
T: Could. ← recast
S: If I could become someone famous for day,
T: For a day, ← recast
S: For a day, I would be king of my country because he is rich.
T: Why do you want to be rich? ← follow-up question
S: Because. . .
在這個例子中,也是同樣的句型,但是教師對于學生的錯誤進行了廣泛性的重鑄。教師先對于學生if從句中i can和could的錯誤進行了糾正,其次又對于其for a day這一固定搭配進行了重鑄。最后又以提問問題的方式,使學生認識到自己語言中的錯誤。
分析上面的實例,我們不難看出重鑄對于糾正學生英語語法中的錯誤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無論是密集性的重鑄,還是廣泛性的重鑄,他們在一定程度上都對學生語言中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了及時的重鑄,使學生充分認識到自己語言中的錯誤,從而幫助他們正確地習得語言。
參考文獻:
[1] Chaudron, C. (1977). A descriptive model of discourse in the corrective treatment of learners' errors. Language Learning ,27: 29-46.
[2] Ellis, R., Basturkmen, H.,Loewen, S. (2001). Learner uptake in communicative ESL classroom. Language Learning, 51: 281-318.
[3] Farrar, M. J. (1992). Negative evidence and grammatical morpheme acquisitio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8, 90-98.
[4] Lyster, R. (1998). Recasts, repetition, and ambiguity in L2 classroom discourse.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20: 51-81.
[5] Lyster, R.,Ranta, L. (1998). Corrective feedback and learner uptake: Negotiation of form in communicative classrooms.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19: 37-66.
[6] Roberts, M. (1995). Awareness and the efficacy of error correction. In: Schmidt, R. (Ed.), Attention and awareness i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pp.163-182).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 i Press.
[7] 顧珊珊、王同順, 2009,語言交互活動中的重鑄反饋研究[J],《中國外語》第四期,54-59.
[8] 郭喜清, 2013,顯性重述與隱性重述對中國中學生的語法學習效果對比,碩士學位論文. 重慶:西南大學.
[9] 胡青球, 2011,用國外二語/外語課堂教師重述式反饋研究綜述,《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第三期,3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