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是人類專屬的社會行為,而作為人類教育一部分的音樂教育,它和整個教育一樣,都是培養教育的一種社會活動。它有利于德、智、體、美領域發展,對素質教育的發展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本文簡單介紹了音樂教育的發展,指出音樂教育向著智能化方向發展,然后著重探討音樂教育的最終目的和意義,闡述了音樂教育在品德教育、智力培養及綜合素質上能給人大的提升。
【關鍵詞】:音樂教育;素質教育;陶冶情操;德育功能;最終目的意義
音樂是最富有情感的藝術,是提高個人藝術修養,樹立正確審美觀的重要手段。音樂是快樂的源泉,是陶冶情操的丹爐。音樂,它通過“訴諸心靈的精神,洋溢的情感以及聲音所顯示出這種內容精華的表現”它被越來越多的學校和家庭所重視。自音樂產生以來,就伴隨著人們的生活并深受人們喜愛,我們沒有人能想象到沒有音樂的人生會多么孤獨。音樂家與意識的萌芽,取決于人們對生活與美的追求及情感的抒發,其中包括:生產、生活、精神、情感、宗教等,其伴隨著人類的生產、生活和發展。為使我國教育事業更上一層樓,我們必須認識音樂教育的最終目的和意義。
一、音樂教育的發展
我國的音樂教育有著久遠的歷史,自遠古時期音樂的產生,音樂教育就伴隨著它的發展。從原始自然形態的音樂教育,到在封建社會時期,到夏商時期、春秋戰國時期、秦漢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期、隋唐時期、宋元明清時期、以及到了后來的近現代音樂教育,在這漫漫歷史長河中,不同時期的音樂教育在人們的生活中得以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的功能出現,并在不同的時代對人類產生不同的影響。
在氏族社會時期,音樂對于人類而言是一種信息的傳遞,原始形態的音樂教育是人類在相互呼喊和模仿中產生的,故關于音樂的起源有“勞動起源說”、“巫術說”、“信號說”、“模仿自然說”等等的說法。到了夏商時期,“庠”的教育場所的出現和“序”、“校”兩種新的學校名稱的出現,也標志著音樂教育進入學校教學,當然這一時期的音樂教育主要是進行倫理教育和軍事訓練的作用。
商代時期出現了新的“學”和“瞽宗”等教育機構,其功能主要是傳授禮樂。這一時期的學校音樂教育的主要內容和手段就是“以樂造士”。周代相比前代而言更進一步,這時期除了將音樂用作統治以外,其音樂教育地位十分突出,將“樂教”視為,來達到“治國安民”的政治目的。與此同時“禮樂治國”的教育思想也已形成,通過表演的方式來“尊神”和滿足統治者的需要,同時也促進了音樂文化和音樂教育事業的歷史發展進程。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音樂教育得以空前的發展和推進,儒墨道家、法家等音樂教育思想的提倡為音樂教育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其中以孔子為首的儒家音樂思想提出內容與形式要統一,他說:“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逼渲小拔摹焙汀百|”探討的就是形式與內容的統一問題。以及孔子所提倡的“和”、“思無邪”,孟子提倡的“仁政”、“性善”論的觀點,老子的“大音希聲”,莊子的“法天貴真”等都是在春秋戰國時期產生重要的音樂教育觀念,對我國的音樂教育觀念產生的重要的影響。
受儒家文化的影響,音樂教育一直被認為是品德教育的附屬品;建國后,音樂教育一度成為教育工作者對抗敵人的有力武器;近年來,伴隨著西方教育觀念和教學方法的引進,音樂教育向著智能化方向發展,它成為智力開發的只要手段之一。
二、音樂教育的最終意義
(一)音樂教育是進行美育的最有力的工具
美育是指通過文學、藝術形式,在自然和現實生活中的美的幫助下,對學生進行美的教育,音樂教育是美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它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音樂教育自古以來就重視其美育作用,美妙的音樂可以感染人的情緒,學校通過各種各樣形式進行音樂教學,用積極的內容和動人的旋律喚醒學生美的感受,讓他們醉心于美妙的音樂世界,凈化心靈;用多元的音樂文化去讓他們感受不同音樂文化的魅力,來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審美觀。
(二)音樂教育能幫助學生全面客觀認識世界
人類往往通過科學的闡述、論證和生動、富于想象的藝術形象來認識客觀世界,兩者相輔相成。但是對于思維豐富的人來說,通過藝術形象來客觀認識世界比科學的闡述、論證更有效。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曾經產生過無數偉大的科學家、數學家、政治家等等,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他們中有很多人同時也是音樂家,他們都是懂藝術、會音樂的奇才。比如毛澤東同志曾說過:“孔子是教育家,也是音樂家。”音樂能將教育者的思想感情世界更加生動的傳達給學習的人,通過這種教育,能讓學生在輕松、優美的氛圍中認識客觀世界。
(三)音樂教育能使人想象力更加豐富
人類通過音樂的傾聽,有感于心,通過豐富的想象得到了事物的具體形象。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沒有界限,所以說想象力對人類的發展比知識更重要。一些簡單的音符構成的音樂旋律賦予人類想象力以翅膀,讓人們暢快的游走于各種意境之中。音樂作為一種聲音的語言,能夠在無形的抽象中帶給人以不同的感受,每個人都會獲得不同的聽覺體驗從而產生屬于自己的想象力和思維方式,豐富了人們的智慧的大腦。
(四)音樂教育促進身心健康成長
音樂是藝術中的上品,它豐富著我們的精神生活,它更是渲染氣氛的活性因子。音樂教育是一種能夠陶冶情操,給人以美的享受的藝術樣式,為更好提高我國人民的文化素質,我們應該加大音樂教育的施行,因為音樂對擴大學生視野、增長知識、深入知識有很大的作用。欣賞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激昂有力的音樂會使學生感受到貝多芬在不幸中與命運抗爭的勇氣;欣賞阿炳的《二泉映月》如泣如訴的旋律,可以激起學生對黑暗勢力的憤懣并響起他們的同情心,這一切,對于啟發學生智慧的作業是巨大的,也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可以使學生感受到生活在特色社會主義的今天是幸福與自豪,從而激發他們的愛國之情和報國之心,努力學習,奮發向上……
結語
沒有音樂的教育是殘缺的,沒有音樂教育的素質教育是空洞的,音樂藝術教育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其他學科教育所不能替代的特殊作用。音樂教育有利于向德、智、體、美領域發展,它對素質教育的發展起著不可替代的推動作用。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發展,我們應該加大在音樂教育方面的工作力度,緊跟時代腳步,充分利用音樂教育的獨特功能,為我國21世紀綜合型人才的培養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吳春艷,張寅.論音樂在智力開發中的應用[J].兵團教育學院報.2012.(04)
[2]閆妍.音樂教育與培養全面人才[J].中國成人教育.2010(20)
[3]黃仲夏.對我院音樂教育現狀的分析與設想{J}.成都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