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出于我國貧困教育資源短缺的現狀以及大學生懷抱愛心奉獻的想法,越來越多的“支教團隊”出現。但大學生支教卻受到了很多爭議,因此,結合自己切身體會,對于支教的心得,以及其他支教團隊的一些觀點,組織人員對大學生短期支教產生的消極的弊端進行了探討、研究,為其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與參考。
【關鍵詞】:大學生;短期支教弊端;支教建議
結合現如今大學生支教團隊收到爭議的情況,如何真正的讓支教活動改變某個缺乏教育資源的地區的教育水平,是每個支教公益團隊都需要去研討的話題。同時,由于在校大學生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大學生支教通常為短期支教,而短期支教模式自身存在缺陷,其并不能夠使受支教地區的教育水平得到可持續性提升。因此,大學生支教隊伍要虛心學習以往團隊的經驗與措施,認真反思團隊的不足,并且通過實際調查、探討和實踐,使支教能夠長期的延續并發展,以彌補短期支教模式的部分缺陷。
一、大學生短期支教所存弊端
以切實為目的,找出問題根源,我們進行了實地走訪,在西北落后地區開展調查,訪談,詢問當地孩子,從他們的角度對我們暑期支教團隊的了解與影響。此外,我們借鑒了其他大學生支教團隊的經驗,尋找一個合適的支教時間間隔、搭配適當的活動形式,人員配備,不斷尋找最好的支教方案。
我們整理了近些年短期支教的大學生團隊的案例,發現大學生在短期支教活動過程存在以下突出的四點問題:
1、功利現象嚴重,支教隊員自身動機偏差
我們肯定,許許多多的大學生志愿者是抱著一顆奉獻的心,不畏困難,千里迢迢為支教地兒童帶來自己的知識,但不免少數團隊,為了配合學校的活動,以旅游,獲得簡歷上一份“支教經歷”等等與支教意義背離的想法參與支教,給當地村民留下了一個不好的印象,因此,社會出現了對大學生支教團隊爭議的聲音。
2、短期支教對學生心理方面的影響
支教大學生會與孩子們共同經歷15天左右的生活,所以在支教活動結束初期,支教大學生與孩子們的共同語言較多,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支教大學生與孩子們的生活逐漸疏遠,再加上支教大學生的課業及其他的一些原因,與孩子們之間的交流、聯系會逐漸減少,這樣會使孩子們心理產生落差。而且有些大學生會對孩子們輕率做出“我會回來看你們”等承諾,甚至做出一些與其身份不符的行為。長此以往,孩子們的感情便會受到傷害。
3、短期支教給受支教小學帶來壓力
志愿支教本是好事,但現在志愿支教大學生或成了許多受支教地校長的燙手山芋。淳樸的村民拿出家中不多的糧食招待大學生;一星期的吃吃喝喝,讓村民們倍感壓力,孩子們學到的知識微乎其微,大學生離開后恢復了原來的模式,于是這些孩子還未適應新的學習模式卻又回歸傳統教育方式,打亂了原本的學習頻率,學校老師們也手足無措亂了陣腳,部分學生甚至會對原有的教學方式產生質疑,使得教學效果大不如從前。
4、支教大學生盲目自信,缺乏溝通,積累不夠
支教大學生往往盲目自信,認為自己具有絕對的優勢,帶著這種優越感教給支教地孩子們一些他們接觸不到的事物。這種引導使孩子們偏離正常的生活軌道,同時,一些大學生不認真備課,教給不同年級的學生未“對癥下藥”,使得孩子們學習興趣不高,課堂參與度低,效果自然如水投石,失去了支教的意義。
二、對短期支教活動考察研究后所提出的改進策略
1、健全機構、嚴格選拔
出現的支教大學生功利現象嚴重,支教隊員自身動機偏差等此類問題,其根本原因是支教大學生選拔機構的不完善。只有完善的支教機構及嚴格有效的選拔制度,才能更好保障志愿支教隊員的質量。針對此類問題,我們團隊結合自身并查閱相關資料,提出了以筆試、面試、體能訓練等考核環節相結合選拔方式,通過這樣的層層選拔并結合與參選同學面對面進行交流,我們可以大體的把控每一位支教大學生的態度、熱情及對于支教活動的態度和想法的出發點。
2、建立持續有效的交流、共同平臺
此類問題的產生,看似出自支教大學生個人,但歸根結底還是支教團隊自身建設的問題。在回到學校后,支教團隊可以建立專門的部門機構,根據支教大學生的實際時間安排,每周安排好固定的時間,以團隊的力量形式,強化大學生與支教地孩子們的有效溝通與交流。這樣,也方便團隊再次支教的時候為支教地、支教地學生帶去更加適合他們的課業指導及支教物資。
3、自食其力,豐衣足食
支教活動過程中,支教小學總是要承擔支教大學生相關的生活問題,而出現此類問題的根本原因在于大學生生活能力的低下。針對此類問題,我們在團隊的隊員招募過程中,有意識的注意此類問題,并將增高生活能力作為支教選拔目的之一,以此增高支教大學生的整體的自我生活的能力,從而從根本上解決此類問題。
4、正規的培訓,完善的輔導
支教大學生自信單純的針對一次支教活動是很具有積極性的,在大學生積極的態度與自信的基礎上,團隊給予他們正確有效的專業課程培養,以及通過組織新老隊員的交流活動,讓支教隊員對支教地的整體學習、生活等有一個完善、詳盡的了解。在詳盡了解之后,再去安排、準備新一年的支教課程、教學等,就可以有效地規避以上諸類問題。
三、團隊提出的改進策略所存在的弊端
首先,通過我們團隊幾次支教活動的開展,此類問題在利用團隊所提出的策略下,確實規避、解決了上述的諸類問題。但是,還是存在一定的問題,就是此類問題的解決是在擁有一個健全機制的支教團隊的基礎上。而且,以上諸類問題雖然得到很好的規避、解決,但團隊及支教大學生勢必得在支教活動開展之前,付出更大的時間、精力等。無數經驗表明,大學生前期的投入與付出是極具有價值與意義的,所以,這些問題可以利用大學生支教者的熱情與激情去解決。畢竟,參與活動的所有人員都是為了給山區的孩子帶去切實、有效的幫助與成長。
四、針對大學短期支教弊端所提的建議
1、規范自身態度,懂得支教意義,離開官方(學校)規定的形式,踏踏實實做事,不忘初心,重過程而不計結果,想想我們為孩子們帶來了什么。
2、支教的內容符合孩子們的想法。了解不同孩子的基礎“對癥下藥”,傳統課程加上課外延伸。當地的孩子喜歡活躍且具有趣味的課堂,但我們不要忽視他們真正要學習的內容。因此,支教活動不是完全偏離傳統課堂,而要在循序漸進的過程中向孩子們滲透正確的價值觀。
3、保留部分老隊員且支教地點相對固定。團隊的成員既要有“新鮮血液”,也要有經驗豐富的老隊員帶隊,讓孩子不再頻繁接觸“陌生人”,也體現了支教隊伍的傳承精神。
4、正確的“回鄉支教”值得提倡。大學生志愿者自發組織在離家較近的地方奉獻自己的愛心,因為支教大學生多數在當地成長,利用寒暑假回家鄉支教,語言與文化與當地都沒有隔閡,減少了適應當地文化的時間,還切實可行的落實了支教活動,這方面值得支教團隊學習。
5、在結束10幾天的支教后之后,大學生志愿者應該學會分散情感傾向,引領孩子對自己情感的寄托轉移到書本知識上,回歸正常的學習狀態。
五、總結
我們所提倡的可持續性短期支新的模式,是將短期支教轉化為長期具有可以持續性的模式進行下去的,也是具有穩定性的新型支教模式,可以避免短期支教的時間、空間的限制所帶來的問題,在讓受支教地區的學生的依賴心理得到保護的同時,使他們獲得成體系的知識,從而增高當地的教育水平,使大學生支教活動得到社會認可。此外,這種具有持續性的短期支教活動模式,通過支教團隊與支教小學的長期、持續的合作,有效的解決支教隊員對支教團隊精神及文化的傳承的缺失,使支教團隊內部得到穩定發張與繼承,為更好的開展支教活動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