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材在文字的描述,課本的結構框架,新史料文物的運用上相比舊版七年級上冊教材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總體來說,部編七上教材給我的最直觀的印象是編排新穎、插圖頗多,在教材中占有相當大的份量,真可謂圖文并茂。其內容從分類上來看包括文物圖、復原圖,示意圖、想象圖、地圖、形勢圖、線路圖、人物圖、古跡圖、遺址圖等。這些插圖不僅是對課文內容的補充,而且發揮了教材中文字所不能發揮的作用,并以形象生動,直觀的方式表達出豐富的歷史信息,把復雜的歷史現象表現在插圖中。本文就我結合實際教學案例,談一談對歷史插圖教學的淺見。
一、歷史插圖激發興趣,調動學習的主動性
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興趣的教學方式有很多種,歷史插圖教學則是其中一種重要的教學方式。例如在學習15課《兩漢的科技和文化》一課造紙術的發明這一節內容時,要求學生了解蔡倫改進造紙術。蔡倫是如何改進造紙術的,使用了什么原料,采用了什么工藝方法,具體是怎樣操作的,這樣的工藝有什么好處,對于中國乃至世界文明的發展有何積極作用?這些問題都需要學生通過這一章節去了解體會。如果在教學中,通過老師的講述,顯然會覺得枯燥無味,學生聽后無法理解改進造紙術的先進之處,更無法體會這一成就對中國乃至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因此在講述這一節內容時,為了引起學生的興趣,我引導學生觀看書本插圖《造紙工藝流程圖》,一邊看一邊講述工藝的流程,從洗滌原料(什么原料)——浸漬漚制(怎么處理)——焚燒草木灰——蒸煮、舂搗(這么做有什么作用)——制漿——撈取紙漿、晾曬(怎么操作的)——碼放,學生觀看課文插圖,教師引導學生思考每一個工藝流程的具體操作的目的和和作用,并且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親手操作制作,將枯燥無味的口頭講述轉變為圖文并茂、甚至親自參與體驗的教學過程,學生的興趣和主動性得到充分的調動起來,課堂氣氛活躍,也自然突破了教學的一個重點,并且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歷史插圖突破重難點,輔助教學目標的達成
歷史教材中的許多插圖是對重大歷史事件的反映,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利用這些插圖,達到突出重點的目的。例如第6課《動蕩的春秋時期》和第7課《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根據課標要求是知道春秋戰國諸侯國之間的戰爭。春秋爭霸、戰國七雄是教學的重點,既要知道春秋諸侯爭霸中的五位霸主,戰國諸侯兼并的七雄,而且還要知道這些諸侯國的地理位置,主要戰役爆發的地點,交戰的雙方。如果是單純地講述難以講清楚,講到位,因此在實際教學中,利用課本上的《春秋爭霸形勢圖》和《戰國形勢圖》,教師可以先指導學生看《春秋爭霸形勢圖》,知道春秋爭霸的諸侯國地理位置,城濮之戰的地點,交戰雙方是誰,交戰路線是怎樣的,這些都能在形勢圖上清楚明了的看出來,在指導學生看《戰國形勢圖》,注意對比春秋形勢圖,明了三家分晉的歷史史實,戰國七雄在圖中所處的地理位置,觀察形勢圖上馬陵之戰、桂陵之戰、長平之戰的地點,甚至鼓勵學生通過形勢圖上戰國七雄的地理方位編出七雄方位口訣:“齊楚秦燕趙魏韓,東南西北上中下”。這樣學生既記住了七雄的名稱,又記住了它們在地圖上的位置,實現了教學目標,而且還為下面秦滅六國,統一中國奠定知識基礎。
三、歷史插圖再現歷史場景,培養學生歷史想象能力
馬克思說:“想象是一種立足于現實而跨越時空的創造性的高級思維活動,在人的思維中占有重要地位”。原始時代的歷史,在沒有文字記載的情況下,如何了解那個時代遠古祖先的生產生活,在歷史課堂上,就需要根據出土的文物和復原的遺跡,通過想象,來創設歷史情境,讓歷史“再現”,使學生身臨其境。例如第2課《原始農耕生活》,根據課標要求是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農業的產生。原始居民的生活是怎樣的?住在哪里?當地的自然環境是怎樣的?他們吃的是什么?種的是什么農作物?使用什么生產生活工具?這些都是課堂上需要去了解和知道的,緊靠課本文字資料,不能很好的再現原始居民的生活,這就要利用書本插圖,發揮學生的想象力,來再現原始生活場景,比如書上《半坡居民半地穴式原型房屋復原圖》、《河姆渡人的干欄式建筑復原圖》,透過這兩張房屋復原圖,可以想象出原始居民是怎么樣建造這種類型的房屋的?這種房屋有什么功能?他們是居住在哪里的?還能想象得出當時的自然環境是怎樣的?比如《半坡人面魚紋彩陶盆》、《河姆渡遺址出土的骨耜》,可以想象得出原始居民可以制作陶器,用陶器盛裝食物,可以制作精美的磨制石器,用這種工具開墾土地,從事農業生產。再比如《河姆渡遺址出土的稻谷》、《河姆渡遺址出土的豬紋陶缽》可以了解到河姆渡人種植糧食水稻,飼養家畜豬等歷史場景。這樣通過這么多歷史插圖的展示,再加上豐富的想象,一幅完整的原始農耕場景就再現在學生的面前,既達到了教學的目標,又培養了學生的歷史想象力。
四、歷史插圖見微知著,培養學生觀察力、分析力
歷史插圖是對課文主題,教學重點的一種生動的補充與擴展,部編七上教材使用了許多新的歷史插圖,很多插圖需要學生有較強的觀察力,去對比分析,從中捕捉到重要的歷史信息,服務于課堂教學,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例如第19課《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這一課的教學目標是通過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對中華民族發展的意義。如何理解“孝文帝改革的影響”是教學的難點,這節課上可利用《北魏帝王出御圖》和《北魏陶俑》兩幅歷史插圖,同時請學生根據以下問題觀察思考:“1、兩幅圖片上北魏鮮卑族的服飾有什么特征?2、這種服飾有點像哪一民族的服飾?3、為什么鮮卑族的服飾會跟漢族的一樣?4、這能說明北魏孝文帝改革有什么影響?”學生通過觀察思考,就能得出相應的結論。通過自己觀察,對比分析,既達到了教學的效果,實現了教學的目標,又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力、對比分析能力,這樣的教學過程與結論,記憶的效果也就十分明顯了。
五、歷史插圖培養學生審美能力,實現育人功能
部編七年級歷史教材上的插圖,尤其是文物、書法、繪畫、雕塑等歷史插圖,都集中反映了中國古代人民的智慧與才能,通過展示這些插圖,再加上老師的精心講解、細致引導,形成視覺上的沖擊,讓學生感受到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帶給學生心靈的震撼和美的洗滌,學會用審美的眼光看待文物與藝術,用欣賞的眼光審視燦爛的文化,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讓學生熱愛中華文化,培養民族自豪感。
部編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材引用了豐富的歷史插圖,充分符合初中生的學習特點。作為初中歷史教師,應該要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教材中的資源,巧用歷史插圖服務于我們的教學,這樣才能讓課堂生動,氣氛活躍,既提高了教學質量,又能培養學生的能力和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