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班級學生干部有其不同于高校其他類型學生干部的工作特點、外部工作環境和管理對象,基于這些特點,因此高校學生管理者從而培養路徑進行分析研究,試圖用更完善的理論支撐和指導學生工作者培養學生干部的方法。
【關鍵詞】:高校,學生干部,人本管理,培養路徑
一、問題的提出
高等院校是為社會培養并輸送人才的基地;而高校的教育目的,不僅是傳遞知識,而是使學生個體習得學習的能力和方法,以多樣的教育形式,使學生的外在素質、內在氣質、核心性格等非知識性方面得到提升,完成全面社會化,最終達到學生人格養成的目標。因此,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使其擁有更廣闊的視界和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使其在實踐中更好的運用所學都是一種教育手段。
新形勢下,高校學生管理工作要以人本管理為內在追求。教育的本質是人格養成,是以人的自我完善為根本目的的。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人是知識經濟的主體,更是重要的經濟資源。所以充分挖掘人的內在潛力,注重整體性人才的開發與利用既是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基本出發點,又是其最終歸宿之處,更是管理過程中最重要、最活躍的因素。因此,為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樹立“以人為本”原則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F今,我們所處的社會是一個多元化、對人才要求更高的社會,需要的是多樣化、復合式的人才。這就要求我們在人才的培養的方式上手段靈活,不能一味的填鴨式教育,而是根據不同學生的特質實現差異化教學。這也是人本管理的長處所在,拉近與學生的關系、了解學生生活與學習多方面、相信并尊重學生,因材施教、因材擇學,形成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良好互動,從而使學生形成自尊自信、積極上進的健全人格。
而高校學生干部,是學生中的骨干力量,擁有較強的學習能力,是學生中可塑性最強的一群人。因此,重視對學生干部的培養教育,可以形成“以點帶面”的良性循環,以促進學生干部個人成長成才為手段,樹立榜樣,推動學生整體的良性發展,從而為社會培養更優質的人才資源。
二、人本管理的內涵及重要性
人本管理,是管理流派中的重要分支,核心在于“以人為本”,它不同于科學管理中把人作為工具,不考慮人的主觀能動性。而是在充分認識人在社會經濟活動中的作用的基礎上,突出人在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實現以人為中心的管理。
這一管理模式,要求在管理過程中,堅持以“一切從人的實際出發”為原則,分析人內在的主觀因素,輔助以外在環境的影響,從而達到促進人的主觀能動性最大化發揮,提高管理效率的同時也促進了人的不斷發展。
人本管理對于高校管理者而言,就是要尊重學生、關心學生、理解學生、信任學生,兼并服務與管理,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成就學生的個性發展,實現學生管理的現代化與社會化。
1.人本管理順應了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
以人為本是東方管理思想的精髓。早在距今2500年前的春秋時代,孔子就提出了“仁者,愛人?!钡挠^念,孟子更進一步點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在中國傳統的儒家文化中,“以人為本”的思想實質是“以民為本”。
而馬克思曾提到“未來的理想目標是以每個人的全面發展為基本原則”,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發展觀是以人的解放和全面、自由的發展為最高理想的。馬克思主義創立之初就把人本、把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看作社會發展的最高目標,他把共產主義的根本目標設立在人的全面發展上,所以我們今時今日所闡述的馬克思主義人本思想,是強調以人為本,即強調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為了人和塑造人。
而從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以來,十七大,十八大,全國思政教育工作會議中也不斷強調,堅持以人為本,堅持科學發展觀,堅持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這些指示,也都是在將“人本管理”提到更突出的位置。
從古至今,時代在不斷進步,人本管理也隨之不斷地被提出、不斷地被要求實踐。所以說,實行人本管理是時代變遷中不變的要求,更是現今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是我們應當積極順應、主動配合的。
2.人本管理跟隨了高校管理模式的正向轉變
康德曾說過,“教育隱含著人性完善的重大秘密”。教育對于人性自我完善的重大意義可見一斑。而高校,作為培養乃至塑造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殿堂,其意義不言而喻。
傳統的高校管理模式中,學校的規章制度必須是一成不變的,教學、教務方面的各項工作與決策往往都是由領導一人或者少數幾個人來定奪,這種模式下的管理目標、計劃方案、實施細則都是領導意愿的集中體現,忽視了組織的動態性和群眾的民主性。例如在教學活動的安排上,僅由領導決定,不注意考慮學生的真實需求、愛好、特長等,導致學生疏離感強、熱情度低,交流實踐少,無法實現讓學生參與其中的目的,更加無法形成積極有效的正向循環效果。反過來講,也會影響高校組織的運行速度和運行效率,最終制約高校的發展。
為了適應的發展,在學校管理制度的制定方面,需要根據學校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把握住可行性和全面性的原則,做到“嚴”與“寬”、“管”與“教”,“獎”與“罰”等多方面的結合;在學校教學活動的開展方面,綜合考慮開放性與個性化的要求,將課本與現實、理論與實踐聯系起來。所以說,呼喚人本管理模式的推行,是對高校管理模式正向轉變的追隨。
3.人本管理滿足了建設高質量教師隊伍的需求
傳統的教育模式中,教學工作是高校各項活動的中心,教師以授課為工作中的重點,教師工作者把學生當作教育的被動接受者、依賴于教師的服從者、和缺乏獨立性于創造力的復制學習者,這在極大的程度上會阻礙學生的發展,更加讓教師喪失了與學生相互學習、相互激發、不斷實現自我提升的機會。
二十一世紀的教育工作者,已經不能只是一個傳播知識的機器或者工具了,人本管理要求教師需要從過去“填鴨式”的教育模式中走出來,不斷提高自身的工作積極性、主觀能動性和創新發展性。所以說,人本管理的實行,能夠從根本上提升教師自身的質素與思想,能夠滿足建設一支高質量教師隊伍的需求。
4.人本管理符合了高校大學生群體的特點要求
新時代的大學生群體,整體文化水平有了進一步的提高,對于自我的認識在不斷加深中,他們有很強的自信心,在平常的生活學習中,不論是思想、能力還是個人性格方面,他們都敢于大膽發表自己的意見,注重自我的展現;所以需要高校管理者以平等的方式對待他們,給予他們充分的尊重與信賴,肯定他們的出發點并對他們的行動予以指引,而非單純命令式的要求,削弱他們的主觀能動性。
新時代的大學生群體,自覺性相對較強,富有主見,對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人生規劃正逐步形成自己的想法,故而渴求獨立,追求自主,不能接受傳統的“管、控、壓”式粗暴的管理方法;所以需要用“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作為核心、以人本管理的方式來對待不同的學生,讓他們能夠葆有自身活躍的思想、鮮明的個性、與眾不同的創新意識,發揮出每個學生的優點與長處,挖掘學生的潛能,為學生的健康發展創造有利條件。所以說,人本管理的推行,和新時代高校大學生的特點是正向契合的,是一條促進高校大學生不斷向上的正途。
三、人本管理的有效途徑
1.實施目標管理,激發學生干部的自主性
“目標管理”是當代著名的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提出的,是人本管理的重要組成理論。目標管理強調目標,但不是單純的強調如何完成目標,而是強調以目標為導向,以人為中心。按照個人能力分解目標,并是的組織內的個人具有共同愿景和向心力,大大提高效率。不論是企業還是高校,管理客體都是“人”,目標管理的過程,就是先由管理層與執行層共同商量、決定一個目標,再明確職責分工,然后完成目標實施的全過程,在這其中,管理層要定期檢查實施進度、執行層要適時匯報工作問題,形成良性的溝通與反饋。這樣的角色定位,在高校學生管理中,可以下移至學生干部。
目標管理的實施對于高校學生、尤其是學生干部會產生一種對管理決策的參與感、一種對管理目標的認同感,這種認同感會激發學生干部的自主性,讓他們對于制定的目標有清晰、明確的認知,并能夠自發的采取行動,自覺的融入到組織的管理活動中來,最終實現目標。
2.利用激勵理論,提高學生干部的創造性
激勵理論有很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雙因素理論、成就需要理論、強化理論等等,激勵理論都是對人主體主觀能動性的調動。通過層層分解人的需求,給予相應的物質或精神激勵,促進個體更有動力完成目標,是一種挖掘人內在潛能的理論體系,而無論何種激勵理論,最終的目標都能夠使得人本身更加完善,因此大多適用于教育管理,對于塑造學生個體,帶動學生自我完善也提供了指導。
新時代的學生注重自我的表現,而學生干部之所以在學校生活中擔當一定的職位,必定是對于自我修養的展現有更強烈的需求、對自我能力的提升有更高的要求,這也是他們對于自我實現需求的客觀體現。
激勵機制一般不外乎物質激勵和精神激勵兩種,在學校中,學生們更加注重的其實也正是精神激勵,所以我們在高校管理中實施人本管理,重視“人”尤其是學生干部的帶頭作用,通過表揚或者授予榮譽稱號等方式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讓他們在各項活動中切實提升自身操辦活動、解決問題、與人溝通等各方面的能力,鼓勵他們做自己的主人公,為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與價值而不斷為之奮斗。
3.參考權變理論,促進學生干部個性化發展
權變理論強調管理的因人而異,因地制宜。組織應當根據內外部環境的變化改變管理模式,而非一種管理模式管到底。雖然權變理論是一種權益應變,但是他依舊有自己的維度參考,領導者風格,和被管理者的成熟度,以及組織內部任務結構都是可以影響管理方式。
學生管理既是對學生的管理,又是對學生的培養;而人本管理又以人的個性發展為基本出發點,要求高校工作者對學生因材施教,這和權變理論的要求不謀而合。俗語說“一樣米養百樣人”,在不同的環境下成長、受到不同的培養、不同的領導人都可能會形成權威式、參與式、放任式等不同的領導方式。
高校給學生提供的是一個不同于以往、全新的成長平臺,脫離了大學以前千篇一律、只學知識的教育模式,轉向要求學生質素和能力的全面培養;高校營造的是一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氛圍,不再是高中時期“成績好就好”、用成績掩蓋一切問題的教育理念,轉向鼓勵學生個性化和社會化的雙向發展。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們對于作為骨干力量的學生干部,要知人善用,揚長避短,發揮人本管理強調的個體化發展,培養學生干部適合自身的行事方式與獨樹一幟的個人魅力,讓其在大學的校園里能夠盡早樹立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適應社會的發展,實現自身理想。
4.發揮學生干部雙向互動的優點
群眾路線的領導方法和輿論觀來自于毛主席《關于領導方法的若干問題》一文。它要求我們深入群眾,認真調查研究,把群眾的愿望、要求和斗爭經驗集中起來,加以分析、綜合和提高,使之系統化,從而作出工作決定,提出我們的政策、任務和規劃。
學生干部既是學生中的一員,他們了解學生的想法、體會到學生們的真實需要;同時,他們又是學生管理工作者之中的一份子,會以服務的方式面對學生,切實考慮到學生工作的重點,講管理與服務結合起來,科學、平等的進行學生管理。也就是說,學生干部與高校管理者的目標在一定層面上是一致的:服務學生,為其創造優良的學習生活環境,提供各種便利。學生管理工作,表面是管理,形式是督促,核心是服務,作為高校管理者,初衷就是讓學生得到更好的發展,培養學生成為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如果高校管理者在工作中僅僅是為了簡單、按時的完成一些任務(比如宿舍檢查、紀律處分通知、校園安全工作等),不注重人本管理,充滿“火藥味”,不考慮學生想法,缺少“人情味”,而是只通過“嚴控、強管、設卡、打壓”這種簡單粗暴的方式對待工作、對待學生,那么距離高校管理者最近的學生干部學習到的也只能是沒有溝通協商的行政命令式管理。
更深一層去看,人本管理要求下的學生管理工作者和學生是一種雙向互動的關系,從原來單純的以管理為主的工作方式,逐步轉化為以服務為中心的工作方式。管理中有服務,服務是為了方便管理,管理和服務都是為了學生更好的發展。
所以在工作和生活中,我們應當發揮學生干部的雙向互動的優點,通過服務和管理的有效整合,實現學生管理的現代化與社會化。
參考文獻:
[1]金沙.我國高校實行人本管理的必要性探析[J].職業技術教育研究,2005(5)
[2]吳菲菲.高校管理中人本管理思想的構建[J].前沿,2006(9)
[3]雒文虎,李方圓.淺談“人本管理理論”在高校學生管理中的應用[J].經濟研究導刊,2007(9)
[4]劉煜.人本管理思想在高校學生工作中的應用[J].民辦教育研究,2009(9)
[5]劉加養.人本管理在高校管理中的應用[J].宜春學院學報,2011(1)
[6]鄭潔.人本管理思想在高校輔導員工作中的應用[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8(10)
[7]汪向.高校人本管理探析[J].教育與職業,20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