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在,各大公司都會為成年人提供培訓項目,以期能從員工績效評估過程開始為公司內部的員工個體提供可供選擇的發展方向。而當前,學校中的教育也需要另辟蹊徑地解決畢業生在就業時缺乏核心競爭力的問題。本文意在將培訓項目的概念作為教育教學的可選形式引入高校教育中,同時,也希望研究結果能對高中教育有所啟迪。
【關鍵詞】:設計;培訓;團隊
1.引言
本文意在說明學術教育可以與公司中常見的培訓制度相容,因為這種培訓制度才是真正注重實際人才市場需求的。
傳統的教育體制往往過于保守,其對新變化的接受速度和響應速度都十分緩慢。因為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傳統對于世界上許多知名高校來說都是一張張彰顯身份的名片。然而,在如今這個“午夜后”時代[1],傳統表面上帶給我們的福利,實際上已經成為了一種負擔。
我們世界的復雜程度越來越高,事物變化發展的速度越來越快,可是基于已有經驗進行的學習方式卻仍保持不變,時至今日,已然無法適應這快節奏的時代。現實的改變速度超過了教育系統的預期,這使得許多高校畢業生根本沒有社會所需要的工作技能。從這個角度上來講,商業壞境下的職業實踐培訓是可以和高校所傳授的知識相容的。
2.理論觀點
在這個飛速發展變化的時代,整個社會都在以指數速度前進,同時也在理論和現實間留下一道道似乎無法跨越的溝壑。理論知識的重要性無可否認,然而,培訓體系的出現或許能為學生提供學術教育之外自我發展增強所需競爭力的其他選擇。
培訓項目通常具有兩個特征:一是持續時間較短,二是教學方法多樣。這兩種特征使得這種項目對傳統的教學體系來說意義非凡。教育理論家馬爾科姆·諾里斯曾提出一種能生動地描述成年人學習過程的術語:成人教育法,其核心在于“引導成人去自主學習”。
隨著科技發展速度的快速增加,現代社會演化進步的速度要求年輕一代必須盡快成長起來適應現實的需求,年輕人必須盡早與商業環境有所接觸。此外,現在的年輕人明顯不再希望僅通過傳統的教育手段來獲取信息或是提升自身競爭力了[2]。
培訓項目應當包含三個方面的內容:認清現實狀況,確定程序內容,定義概念特征。詳細來說,現實狀況要分析純粹的數據和信息,程序內容針對具體情形提供具體操作流程,而概念特征則是按照不同的教育內容提供相應的“為什么”和“怎么做”的解釋。同時,學術培訓和組織培訓間也存在著差異[3]。這種差異包括:課程內容、學習層次、評分系統、展示風格、學生參與的原因、學生單位和培訓材料等等。
在開展培訓時,我們還必須將下列內容牢記于心:培訓的目的、培訓的規劃、培訓內容的設計、如何有效開展培訓、如何將新科學技術融入培訓進程、如何將培訓轉化、對培訓的評估、培訓的管理與營銷,以及提供培訓者的專業素養的持續培育。
3.實踐要求
一個培訓項目不僅僅要有較高的效率,優異的培訓效果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培訓組織者必須要將任務和事件按照優先度排序,進而制定一份詳盡的活動規劃。
我們應先分析學生的知識水平、核心競爭力所在、所持學習態度,及其過往經歷。同時,我們還要分析他們的個人發展規劃與其學習風格。大衛·科博提出了四種學習風格:聚合思維型學習(通過理解抽象概念和積極進行試驗來學習)、發散思維型學習(通過將固有經驗和沉思觀察相結合來學習)、吸收型學習(通過理解抽象化概念并沉思觀察來學習)和適應型學習(通過固有經驗和積極試驗來學習)。培訓組織者必須考慮到這種差異,構建出四種學習風格都適用的課程模型,這樣才能保證每位培訓參與者都精力集中全神貫注。同時,我們也應考慮按參與人數和教育類別的不同創造一些最優的培訓小組。從過去的研究經驗中可知,最優的培訓小組應當由12人組成。
其次,培訓組織者必須要弄清學習目標、培訓目的、針對行為和優化的個人表現。因此,學習目標必須與接受培訓的團隊或組織的規劃相同步。
此外,還要從“要做什么”“應做什么”和“能做什么”三個層面上來考量培訓項目。培訓體系框架中,“必須做什么”代表完成任務和提高知識水平所需要的最基本能力;“應該做什么”代表在時間允許的前提下,學生有能力完成的且能使團隊得到更好發展的要素;“能做什么”則表示一些額外的要素,比如抽象概念、網絡學習、混合式學習等。
最后,由于培訓環境(位置、技術設備等)千差萬別,培訓的開展也應當因地制宜。經驗告訴我們,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快地學習知識、能夠無視學習環境(家里、學校、街邊或是公司中)地提高自己的競爭力和能力水平,學習過程應該被分散到不同的地點或環境中進行。在全球型的學習網絡下,互聯網、移動電話、電子記事簿、下載的音視頻等都是可以學習的場合。
4.結論
社會的進步有時會迫使人們適新的,亦或是不曾料想過的環境。正因如此,教育本身應該成為一項永恒的事業,我們也會因受制于環境而在組織層面上和個人層面上都按客觀因素的要求而行事。科技的進步與創新已經引領我們進入了電子學習的時代,因此,我們做出的每一項決定也應緊跟時代的步伐。
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培訓成為了獲取信息、積累知識和獲得指導的重要方式。復雜多變的現實世界讓高校不得不重新審視我們所處的現實世界。當前的人才供需矛盾日益尖銳,僅僅了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是遠遠不夠的,真正的贏家應當有能力去自主塑造這份需求。這就是培訓制度在現代教育中顯得越來越重要的原因。
參考文獻:
[1] Kelly L. (ed.) (1995) The ASTD Technical and Skills Training Handbok. New York: Mc-Graw Hill. Boyatzis R. E.; Kolb D. A. (1991) Assessing Individuality in Learning: The learning skills profile,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1. ( 3-4), p. 279-295.
[2] 宋孝忠.美國職業培訓立法探討[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 2009(27)
[3] 陽盛益.公共就業培訓服務的準市場提供機制研究[D].浙江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