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約翰·杜威是著名的教育家,《教育中的道德原理》是杜威的一部著作,主要論述了道德原理和教育,提出了道德教育的新思路。本文主要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道德教育的目的,道德教育的途徑與方法以及杜威道德教育思想對我國道德教育的啟示。
【關鍵詞】:杜威;道德教育觀;啟示;《教育中的道德原理》
《教育中的道德原理》,作者為約翰·杜威,成書于1909年。此書是杜威關于道德原理與教育的非常明晰的論述。在書中,杜威根據傳統學校道德教育存在的問題,提出了道德教育的新思路。閱讀此書,感受杜威的道德教育思想,并得到對我國道德教育發展的啟示。
一、道德教育的目的
首先,杜威區分了“道德觀念”和“關于道德的觀念”。他在書中明確地指出了只要是能夠影響、改善行為的觀念就是“道德觀念”,而“關于道德的觀念”就是不能自覺地轉變為好的品格的那種觀念,是直接傳授的道德知識。杜威的解釋讓我們明晰了兩者的區別,在看這本書之前,我從未考慮過這兩個概念的不同,我們常常會把兩者混為一談。這也是對傳統道德教育的批判,傳統道德教育主要傳授的是“關于道德的觀念”,而并非“道德觀念”,杜威在理論上為我們正確理解道德教育提供了基礎。
接著,杜威提出了兩種道德教育模式,直接的道德教育和間接的道德教育。直接的道德教育也就是關于道德的教學,給學生們灌輸關于道德的觀念。“間接的道德教育將道德知識和道德行動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傳授的是道德觀念。”①間接的道德教育影響范圍大,更加生動,而直接的道德教育數量上較少,影響上也較為微弱。明顯地,杜威更傾向于間接的道德教育,這種模式希望通過學校生活的一切媒介和材料發展學生的性格。同時,我們也要注意,直接的道德教育雖然具有很大的缺陷,但確實能夠使學生學到道德知識,這點不能忽視。實際道德教育中僅僅依靠間接道德教育是不夠的,我們可以將這兩種道德教育模式結合起來,說不定可以達到很好的效果。
杜威明確點出了道德教育的目的,“一切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形成性格。”②這里的性格也可說成人格,公民素養就包含在健全的人格之中,每一位社會成員的人格極大地影響著社會的進步。教育者要努力地通過一種充滿活力的方式使兒童獲得道德觀念,使道德目的在教學中占主導地位,只有這樣,才有可能達到最高的教育目的。而現實卻是教師和學生都將大部分的時間和注意力投入到智力問題中。性格的養成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很多學校已認識到性格養成的重要性,但因學業壓力等多種因素在性格培養方面所投入的還不夠,有些學校甚至毫不在意。
二、道德教育的途徑和方法
學校是進行道德教育的主要場所和重要場所。那么學校應該如何去培養學生的人格呢?也就是說道德教育的途徑和方法有哪些呢?
杜威道德教育觀強調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社會道德和學校道德應該是統一的。我們必須樹立這樣一種觀念,那就是學校必須是一種社會機構,而不是孤立的。我們應當“從最廣義上把兒童看做社會的一個成員,要求學校做的任何事情都必須使兒童能夠理智地認識他的一切社會關系并參與維護這些關系。”③
首先,學校要組織兒童直接參與社會生活。大多數學校的生活并不是社會生活,學校對學生性格的培養脫離了社會,就像書中杜威舉的游泳的例子,這個例子生動形象地點出許多學生學到了游泳的各種動作,但一旦掉進水中便只能沉下去。同時,學校的智力訓練與道德教育完全分離,道德訓練也就變得病態化、形式化。在學生的道德生活方面,相對于兒童健康成長的情況,教師更關心的是兒童有沒有違反規則。因此,學校要成為本身有社會生活的一種社會機構,要組織學生參加社會生活。
其次,學校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社會精神以及學生的建造和發表。杜威認為,兒童忙于讀相同的書籍,每天背誦相同的課文,被安排做同樣的工作,社會精神得不到培養。對于學生的建造、制作、創造方面的能力,要“把倫理的重心從自私的吸收轉移到社會性的服務上來”。④第三,教材要有道德價值的社會標準,把學科看做兒童認識社會的工具。杜威列舉了地理、歷史和數學三個學科,分析了各學科的社會性質,闡述了學科必須與人的自覺經驗發生關系,要作為一個社會性的工具,聯系到社會實際情況。杜威的看法很有道理,學科的教學一旦脫離社會實際情況,一切變得毫無意義。
三.對我國道德教育的啟示
目前,我國的道德教育和西方發達國家相比處于薄弱環節,杜威的道德教育觀對我國的道德教育建設有著一定的借鑒作用。
(一)要注重道德教育,注重學生人格培養
在學校教育過程中,道德教育所占的比重是很小的,在這方面的投入不夠,“只對‘道德教育’中的‘教育’進行審視,……而很少去審視‘道德教育’中的‘道德’”⑤。從小學到高中,一直都有思想政治課,除了小學,其他階段的思想政治課的主要目標是為了學到知識,進而通過最后的考試。學校里確實有道德教育,但是學校的重視程度遠遠不足。其實不只是學校,就連我們學生也不重視,常常把這種課當成副課,課上也不會認真聽。盡管增加道德教育的比重很困難,我們也要不懈努力,必須重視道德教育。
目前,核心素養是我國教育界的熱詞。中國發展學生核心素養,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在我看來,核心素養與道德教育是緊密相連的,核心素養的提出有益于推動道德教育的發展,道德教育的發展也促進核心素養目標的完成。杜威的道德教育目的是兒童的個性在社會生活中得到充分發展,核心素養中的一個要點就是要健全人格,兩者有相似的地方。教育學研究者可以借鑒杜威的道德教育思想,注重學生人格的培養,推動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二)實現道德教育社會化,培養學生的社會性
現代社會,我國學生普遍忙于學習課本上的知識,忙于智力訓練,缺乏社會經驗、生活體驗。杜威告訴我們,學校是社會機構,要組織學生參與社會生活。“在重視學校道德理論灌輸的同時,應加強學生的社會生活體驗,讓他們清楚社會需要怎樣的道德倫理,而不至于當他們離開學校走上社會時還要惡補“社會”這一課。”⑥。因此,我國的學校應該致力于實現道德教育社會化。
學校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社會性,讓學生在社會生活中吸取經驗。“學校的主要職能是讓兒童為未來生活做準備,社會生活變化無窮,只有通過與現實生活有關的種種活動,才能使學校教育不落后于時代,才能有利于學生全面發展。”⑦我們相信,學校只要貫徹執行上述職能,慢慢地,學生會將道德知識與道德行為結合起來,進而達到健全人格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曾裕華.直接與間接的道德教育模式——杜威德育思想論析[J].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11(02):138-140.
[2]約翰·杜威.學校與社會·明日之學校[M].趙祥麟、任鐘印、吳志宏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36-152.
[3]劉丙元.當代道德教育的價值危機與真實回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9
[4]閔卓.杜威與赫爾巴特道德教育目的觀的比較及其啟示[J].教育探索,2009(05):140-141.
[5]石玉. 杜威的道德教育觀對我國學校道德教育的啟示[J]. 教學研究,2006(02):103-106.